傅柏淋 封科 郭留留
摘要:指出了2016年上海乃至華東地區4~9月份發生了異常氣候,先是連降雨,接著炎熱高溫達25 d,最后又經歷了9月份的持續降雨。對天氣的持續降雨及高溫至使大量銀杏受害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地處低洼的或周邊側石偏高的植株受害最為嚴重;定植年限越短則越易受害;雌性銀杏受害程度明顯高于雄性;銀杏自身的生長長勢與受害程度關系密切;嫁接苗的受害情況明顯高于實生苗木。經過與2017年的氣象資料對比同時也發現,銀杏樹對單一的極端高溫、干旱、低溫異常氣候均有相當的抵御能力,久雨高溫的疊加作用是引起銀杏生長不良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一旦發現銀杏傷害及時采取搶救措施,開溝排水,清除果葉并使用促進長根的生長調節劑等,多半可獲得搶救復壯。對銀杏受害的原因也作了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銀杏;多雨;高溫;傷害;調查
中圖分類號:S7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1005004
1引言
銀杏(Ginkgo biloba L.)屬銀杏科,原產于我國,是典型的長壽樹種,可生存千年以上,故又稱之“活化石”,其生長能力強、地域跨度大,生長區域南北可從東北沈陽至廣東、東西可從上海至四川成都,連日本京都、大板都有大量種植。上海百年以上古樹名木中,銀杏占有半壁江山。這些高齡的銀杏多半生長于廟宇寺院之中,可見銀杏與宗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20世紀90年代,上海大力倡導生物多樣性,銀杏樹的繁殖和推廣應用得到空前的發展,無論是行道樹、公共綠地還是庭院、住宅均有大量種植。
上海四平路稱之為特色道路,就是因銀杏作為行道樹,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秋景。所有這些均表明銀杏樹是一極佳的園林樹種。然而隨著近年來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厄爾尼諾”極端現象不斷出現,2016年的異常氣候造成了大范圍的銀杏傷害。從上海至江蘇的無錫、蘇州、浙江長興公路兩側行道樹,銀杏都有不同程度的傷害,輕則葉色變黃,重則枯死。這種現象為數十年少見,筆者認為在今后持續較長的氣候周期內,極端天氣還會時常出現,這就要求對極端氣候條件下的植物保護引起高度重視和預判。筆者通過一定數量調查,找出了受害的客觀和人為的原因,并就搶救受害植株的方法做了介紹,以供同行參考。
2材料與方法
2.1調查日期
第一次:2016年8~9月;第二次:2017年8月。
2.2 調查或觀察地點
上海嘉松公路、淞滬路、上海新江灣國際公寓、上海四平路、宜興、浙江長興、無錫環湖公路,其中宜興、無錫環湖路僅作觀察不做調查。
2.3受害級別設定為4個級別
(1)無傷害:以“O”表示。
(2)輕度傷害:葉片轉為黃色,以“+”表示。
(3)中度傷害:葉片為深黃色并有部分落葉,以“++”表示。
(4)重度傷害:葉片褐色,一年生枝條已枯死,以“+++”表示。
2.4氣象資料
參考上海氣象局公開發布的氣象資料。
2.5受害樣板選定
原有受害單株的所在地塊,作隨機抽樣。
2.6根系調查
離主桿80~150 cm外挖掘30~40 cm深穴并取其須根和支根,觀察其皮層與木質部有否剝離,并聞其有否異味以判定根的狀況。
2.7枝葉調查
主要以目測法為主,葉片觀察其葉色和掉落情況;樹枝觀察桿枯及皮層木質部剝離情況。
2.82017年調查
主要選取2016年受害相同區域的銀杏做了調查,并對比了2016年和2017年的生長情況。
2.92017年復查
側重調查2016年受害的植株,觀察其恢復生長情況。
32016年調查結果
3.12016年氣象狀況
2016年上海乃至華東地區,4~9月除8月外平均每月晴好天氣不足3 d,其中陰雨天氣接近100 d,4~6月除開偶爾的晴朗天氣外,連續陰雨天持續了近60 d,降雨量為總計達到了2626.8 mm,從7月下旬到8月份出現25個連續極端高溫陰晴天氣(光照強度15~20萬)并伴隨連續極度高溫(≥35 ℃)達26 d,進入9月后又出現了持續的降雨天氣(表1~表3和圖1~圖3)。
3.2 受害率/程度與銀杏所處立地條件的關系
調查發現:銀杏所處的立地條件與受害程度關系密切。凡是受害“+++”級別的銀杏多半處在低洼處或排水不暢的區域。種植帶的側石偏高,不利于排水以至造成銀杏的“+++”級傷害,是較為典型的案例(表4、圖4、圖5)。
3.3銀杏定植年限與受害程度的關系
調查表明:銀杏移栽定植年限越短,在異常氣候條件下,則受害率越高和受害程度越嚴重。栽種時間≤5年之內,其受害程度遠高于定植時間≥10年的植株。上海悠方廣場銀杏種植時間≤4年相對上海淞滬路銀杏種植≥10年,對比非常明顯(表5)。
3.4雌雄株受害程度上的差異
調查指出: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排除其他客觀原因,雌、雄植株其受害程度差異十分明顯。雄性植株基本不受傷害或受害輕微。而雌性植株受害機率及受害程度相對受害明顯(表6)。
3.5銀杏自身的“健康”狀況與受害關系(本文所指的健康狀況是指原樹體有否受過傷害或原長勢不良)
調查表明:原受損的植株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的抗極端氣候能力明顯差于健康的植株。新江灣國際公寓內,多株“+++”傷害的銀杏,其主桿樹皮傷害十分嚴重或原本身長勢不良,而本身健康的植株長勢基本良好,從而也證明了植株自身的健康對極端天氣的抗性尤為重要和突出(表7、圖6)。
通過對浙江長興濱河大道的調查表明:在相同區域,生長環境接近的銀杏,嫁接銀杏的死亡率達到了35%左右,實生銀杏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的自抗能力遠高于嫁接銀杏(表8)。此道路已于2017年行道樹改造時,將原嫁接銀杏全部更換為實生銀杏。endprint
3.7對“+”“++”“+++”級受害作探根調查
分別對“+”“++”“+++”級作探根調查,表明“+”“++”級的根系,無論是須根或支根均完好無損害,也無異味跡象。而“+++”級的其支根(1~2 mm)皮層與木質部剝離,須根已腐爛并有異味,根、徑交界部的皮層組織大部分面積呈黑色(圖4)。
3.82017年的調查
3.8.12017年天氣狀況
2017年出現了百年一遇的高溫異常天氣,雨水偏少,氣溫極高,特別是從7月開始直到8月底持續高溫。
3.8.22017年8月跟蹤調查
原“+”“++”級受害植株,多半恢復正常生長,而“+++”級受害植株已拔出或主枝桿全部枯死,只有其基部叢生少許枝葉。調查又指出:四平路、淞滬路、大連路和黃興路多點隨機抽樣調查,均未見傷害植株,只有極個別呈“+”級傷害,“+++”傷害未見,也充分說明了單一的高溫天氣對銀杏的傷害遠低于多雨并伴隨高溫的傷害(圖8、圖9)。
3.9搶救措施
當銀杏受害處在早期“+”至“++”時,采取下列措施,便可緩解受害程度或達到搶救之目的;即便受害達“+++”程度的植株,只要搶救及時,均有成活的希望(圖10)。
2017年8月實況
(1)及時排除樹穴周圍積水,待晴好天氣,在不傷害根系的情況下對土壤進行松土翻曬并施加生根劑。
(2) 對“+++”傷害的銀杏在保留基本骨架的前提下,對枝桿做短截處理及枯死樹枝進行清除。
(3) 清除掛果銀杏的果實并適當進行疏枝。
(4) 自身生長不良的植株銀杏,應及時通過栽培措施,提高植株的長勢。
(5) 對一些土壤基質不好的銀杏,可適當進行土壤置換或土壤改良,提高土壤養分,增加透氣性。
4討論與分析
4.1客觀因素
多雨積水是造成銀杏大面積受害的主要客觀原因。
連降雨后接著伴隨持續高溫是導致銀杏受害的客觀原因,根據2013年和2017年氣象統計資料其當年6~9月份均屬于極端異常氣候,前者為百年未見的干旱,后者為百年未見的高溫,然而根據調查統計顯示,均沒出現大面積的銀杏受害狀況,這表明銀杏對于單一的干旱和高溫自身具備“抵抗”能力。經過調查對比發現,連續降雨造成積水是導致銀杏傷害的根本原因,而高溫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輔助或疊加因素,可以這樣認為:若連降雨后沒有以后的持續高溫受害天氣,則銀杏的受害面和程度都將有緩和。追其受害機制,是因為銀杏根系長期受積水浸泡,導致根系腐爛或根系吸收能力受抑,而使植株處于無氧呼吸。接下來的持續高溫進一步加劇了植株的蒸騰作用,而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等物質的動力,是植株重要的生理活動。溫度過高時,因葉片失水導致葉溫上升而受灼傷以至葉枯掉落。
4.2人為因素
(1)側石過高:合理的高度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但如過高則會導致綠化帶排水不暢而積水。
(2) 定植1~3年的銀杏,其植株根系伸展并不明顯,多半還在原種植穴附件,如圍堰在連續降雨情況下沒及時開堰,將導致積水。
(3) 施工粗放,銀杏生長的深層土未做土壤改良或置換,導致銀杏生長不良,缺乏本身“抗性”。
(4) 日常養護粗獷,不能給植株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5) 發現問題后不作及時處理。
4.3內在因素
(1) 樹種對抗逆性能力上差異。
(2) 泥球受損,皮部傷害,將抑制或影響代謝正常運營,而降低植株的抗逆能力。
(3) 雌性單株受害重于雄性單株。雌性植株果實累累需消耗大量養分,從而降低了抗逆能力。當然也有一不可忽視的事實,即:雄性植株所占比例本來就很低,故受害的概率也低。
4.4種植年限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得陳述兩點,①當今栽種銀杏規格胸徑多為15~18 cm的成苗,起挖泥球時均會傷其根系,②所選用種植苗絕大多數為實生苗,其冠幅在120~150 cm左右。基于這二個方面,即便種植了3~5年,則根系延伸半徑仍在80~120 cm左右范圍內,且根量有限。種植穴積水使得全株受淹,加之一些工地施工倉促,根系周邊土壤沒有得到改良,甚至是粘性很強的深層土。這些都加劇了久雨后積水的程度。種植年限越久,則根系伸展范圍越廣,由此根系吸水能力和抗逆性能力均得到提高。
4.5強化種植規范和養護管理,將異常氣候對園林苗木傷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2016年造成銀杏的傷害,從客觀上講屬于天災,然而在此極端環境下不及時采取搶救及其他補救措施,這便是人為因素,從近幾年的氣候來看,異常氣候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在此大氣候環境下更需要引起重視。異常氣候一旦出現,有關部門應出臺預警方案,并努力實施補救措施,把天災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參考文獻:
[1]聶秋楓,王永格,王毛良,等.銀杏夏季生長表現與氣象、立地環境的關系[J].北京園林,2015(3):39~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