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對發展學生語言能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朗讀教學存在學生缺乏朗讀興趣、教師指導單一等問題。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制定正確的朗讀訓練目標,精選朗讀訓練點,并采用多種形式,指導、評價學生的朗讀,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朗讀教學;訓練目標;朗讀形式;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47-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在課堂教學中,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情感,豐富學生想象,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說話能力。目前,我們的朗讀教學存在哪些問題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一、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朗讀興趣
不少學生朗讀的自主性、積極性較差。他們之所以朗讀,是為完成教師的要求,為了朗讀而朗讀。究其原因,是教師每堂課都是一樣的指導方法,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久而久之,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就越來越淡。對朗讀沒有興趣,學生就很難進入到學習的境界中,就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對朗讀的指導方式單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雖說也重視朗讀,但都是在分析文章、理解文章之后來一句“請同學們帶著感情朗讀這段文字”,或者在學生讀完后說“我們要讀出高興(快樂、悲傷)的語氣來”,便再讓學生讀一遍。這樣讀,其實學生并沒有真實的感悟,也沒有內心的體驗。教師不應機械地告訴學生哪個詞要重讀或輕讀,或者哪個句子要讀得快一些,哪里要讀得慢一些。這樣的指導,導致學生認為感情強烈的地方就要重讀,卻不知有時發自肺腑的輕讀表達的情感反而更強烈。如,《永遠的白衣戰士》中,葉欣斬釘截鐵地對同事說了一句話:“這里危險,讓我來吧!”學生讀的時候聲調很高,像是英勇的戰士請求上前線打仗一般。然而,如果能體會葉欣的內心,讀得堅決、果斷、低沉,就會更富有感染力。
(三)缺乏朗讀技巧的指導
朗讀是需要訓練的。在課堂上,教師看似在指導朗讀,卻不著邊際。有時連教師自己也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說:“讓我們一起讀出海倫的不幸。”“蟻群不怕犧牲、甘于奉獻、團結合作的精神令我們感動。讓我們通過朗讀來表現吧!”這樣的指導相信教師自己也是云里霧里的。也許學生在教師這樣的指導中,會讀得或高亢激昂,或低沉緩慢。但靜下來想一想:“這樣的朗讀,真的訓練到位了嗎?達到朗讀表情達意的作用了嗎?”
針對這樣的朗讀現狀,我們應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優化朗讀教學的策略。
二、優化朗讀教學策略
(一)制定正確的朗讀訓練目標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其中對朗讀的要求都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的目標太大,指向性不強。因此,應該在總體把握朗讀訓練要求的基礎上,根據課文實際,制定更為明確、具體的目標。如,《小稻秧脫險記》中除了制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個目標外,更應有對重點的句子的反復朗讀,體會句子情感的目標。如,“一群雜草把小稻秧團團圍住,氣勢洶洶地嚷道:‘快把營養交出來!……這群雜草不由分說,一擁而上,拼命地跟小稻秧搶營養。小稻秧氣得臉色蠟黃,當場就病倒了。”朗讀時,抓住關鍵詞語“團團圍住”“氣勢洶洶”“不由分說”“一擁而上”等體會雜草的蠻不講理,抓住“臉色蠟黃”“當場就病倒了”體會小稻秧的寡不敵眾。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雜草嚷叫的語言和小稻秧柔弱的反問進行有感情朗讀,體會爭吵的“激烈”。這樣的訓練更有實效性,指向性也更強。
(二)采用多種朗讀形式
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前提是教師心中要清楚不同的朗讀形式在什么情況下適用,有什么功能,可以達到什么訓練效果。當學生無法體會文章情感,讀不出韻味來的時候,教師就要采取示范朗讀,把學生引入狀態,從模仿到創造;當文中對話較多并且有不同人物時,就要采取分角色朗讀;當文章感情強烈,需要渲染氣氛的時候,就要采用齊讀。需要注意的是,齊讀要慎用,雖然齊讀能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容易使學生濫竽充數。
(三)精選朗讀訓練點
對不同的文章,教師要恰當地選擇典型的句子段落展開訓練。有些課文需要學生切身體會后才能有真實的感受,才知道要怎樣讀。如,朗讀《黃河的主人》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時,第一次讀學生把“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還有人哩!”中的“啊”讀成了第二聲;把“不只一個,還有一個……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個人!”中每個數字間的停頓都一樣。此時,我用多媒體出示畫面:波濤洶涌的黃河上有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在行駛,就像一片葉子飄在水中,似乎隨時都可能被浪頭吞沒。學生看得很驚訝。然后,我讓學生再進行朗讀。學生會把“啊”讀成了第四聲;“一、二、三、四、五、六”之間的停頓也不一樣,自然而然地就讀得急促、驚訝起來,覺得很不可思議。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更深一層。不同的課文中要進行不同的指導。如,《趕海》一文生動有趣、節奏感強、語言形象,是訓練朗讀的好文章。教學時,教師應讓學生讀出語言的韻味,讀出語言的美感。《田園詩情》是一篇散文,也是朗讀教學的好教材。教學時,要讓學生在頭腦中把文字變成一幅幅圖畫,并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只有掌握了各種不同文章的朗讀技巧后,才能提高朗讀的質量。
(四)創設形象的朗讀情境
教師要變換朗讀形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朗讀,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進行想象。如,教學《江雪》這首詩,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獨自一人在下著雪的江面上釣魚,他在想什么呢,他為什么要這樣。只有把自己融入畫面中,想象體會,學生才會讀出情感,讀出作者內心的孤寂。其次,要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樣,當讀到喜悅的地方自然而然就笑,讀到悲傷的地方會情不自禁動情流淚,讀到氣憤的地方會不自覺地聲色俱厲。最后,必要時進行配樂朗讀。一些優美的文章需要輕音樂來舒緩情緒,陶冶情操。如,朗讀《西湖》一文,如果能配上點音樂來朗讀,那學生就仿佛置身在西湖上,在寧靜的月色中,觀看朗朗的明月,感受徐徐的清風,聽著悠揚的琴聲,整個人都融化在西湖月色中。一些動情的文章也需要音樂來營造氛圍。如,朗讀《第一次抱母親》,就可以通過音樂來感染學生,讓他們投入到課文中去。
(五)注重朗讀評價
朗讀評價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是促進朗讀的重要手段。教師賞識激勵的評價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當學生讀得不到位時,教師不要直截了當地否定,而要用委婉、激勵的語言來評價、引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教師智慧的體現,也是教師自身素質的體現。如果一個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能夠真正地愛學生,那么他的評價也會更生動、更多元。教師恰當的評價應貫穿于整個朗讀訓練過程中,使朗讀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總之,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文,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并采取科學的方法,不斷地訓練,這樣才能讓一篇篇無聲的課文變為一首首動聽的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