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鑫 錢鳳歡
摘要:奉系軍閥統治時期遼寧的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奉系軍閥統治集團為求得生存和發展,在各種教育思潮的沖擊下,在教育領域進行了一系列較有成效的改革,如領先全國的學制改革,重實用的職業教育,發展普通教育和大眾教育等。加快了遼寧教育近代化的進程。
關鍵詞:奉系軍閥;遼寧;教育近代化
奉系軍閥統治時期已是北洋軍閥的末期,時局動蕩,奉系軍閥雖是名義上的當政勢力,實際上地位并不穩定,強弩之末勢已有顯露。不過在奉系軍閥的統治時期,作為奉系軍閥“發源地”的遼寧在政治、經濟、教育、農業等多個領域表現出一股“復蘇”的趨勢,若不以目的論,以王永江為代表的一批奉系人物所做出的努力,在遼寧近代化,特別是教育近代化的進程中也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20世紀初的中國正在動蕩的陣痛中逐漸重新起步,社會形態的變革剛剛完成,社會發展在迷霧中尋找到一絲光亮,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也在經歷著一場變革。奉系軍閥是這段歷史時期遼寧的主要統治力量,在積累資本,擴充力量的同時,其領導集團也對教育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在教育領域也進行了諸如改革學制、建立學校、培養實用人才、發展民眾教育等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改革的施行,一方面增強了奉系軍閥的實力。使其發展具有一定的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在提高遼寧民眾文化素質。促進區域社會發展和進步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歷史貢獻。
一、統治集團的認知與教育管理
遼寧的教育是否能夠得到發展,統治集團的對教育的認知,和對人才的重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奉系軍閥統治者張作霖,出身并不顯赫,學過木匠,當過貨郎,買過包子,學過獸醫,并未接受過系統的教育。而隨著其發跡,并逐漸掌控東北地區的統治權,奉系軍閥的勢力也在不斷增長和實力迅速增加。在這個過程中,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統治集團開始逐漸認識到教育對發展的重要性。正如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金毓黻在《張作霖別傳》中寫道的那樣,在張作霖任奉天督軍之后曾說:“吾此位得自馬上,然馬上得之,不可馬上治之。地方賢俊如不我棄。當不辭卑辭厚幣以招之。”張作霖非常注重延攬人才助其發展,1916年張作霖發布求治任人的登報稿,聲稱:“自維求治,首在得人,故受事以來,即以綜核名實信賞必罰為第一義”,而且說明“用人行政,向秉大公,既無愛惡之私,復乏畛域之見”。表明其任人唯賢的態度,而這也為其招攬了一批人才,如他任命王永江任奉天省省長。在王永江任期中,奉天省的財政擺脫了長久以來的困境,為奉系軍閥勢力的擴張奠定了雄厚的基礎,雖然這并不是王永江的本意。而在教育方面,王永江也進行了一系列具有近代化特征的教育改革,使得東北地區的教育能夠在紛繁復雜,動蕩非常的情況下而不受詩句影響,平穩發展,各類教育基礎設施得到建設和發展,相應的教育行政機構也逐漸完善,東北地區教育的規模和水平一躍而為全國領先地位,可以說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特別是因地理位置的關系,在奉系軍閥的從弱小到壯大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處在日俄狼虎環視的境地,兩面夾擊,對東北覬覦已久,侵略的魔爪不時伸向這里。因此,奉系軍閥可以說是在夾縫中求得生存。1916年,張作霖出任奉天省長。上任伊始,即在一份教育條陳上批示:“學務為造就人才之所,振興國家之基,關系最重,而奉天又處特別地位,若不從整頓教育入手,更無以希望。”奉天省政府也多次指出,實業和教育也是生存之要,必須高度重視。而奉天地區的一些有識之士也紛紛建言獻策。1916年10月,奉天省議會討論《整頓學務以儲人才案》,當時的奉天省議會議員鄭英瀾提出:“學務為造就人才之所,振興國家之基,關系最重。而奉天地處特別。若不從整頓人手更無以希望將來。”他提出不僅要除舊革新,對學務進行有效的整頓。解決長期以來形成的弊端。還要整頓各類不良的陋習,嚴肅教育風氣,同時要在經費上有所考量,廣泛籌措,抓基礎,求普及,建立各級各類學校,培養專門的人才。1916年10月27日,奉天省長公署就批準了省教育會議決各校宜添職業教育案,轉令所屬各校遵照。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奉系軍閥的處境來看,經費問題無疑是制約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對于奉行軍事第一的軍閥來說,把有限的經費投入到教育這樣一個長期的“投資項目”上來,可以說有些困難。不過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統治集團卻一直把教育經費問題當作首要大事來抓。如1916年10月28日,張作霖訓令各道尹重申省令,嚴責各縣知事增加教育經費,要求各縣每年的教育經費必須占全縣歲出總數的40%,并且把這一標準作為考察各縣知事政績的內容之一。作為奉系軍閥首領的張作霖的言行,也直接影響著奉天地區行政部門相關政令的施行,奉天省長公署和教育廳也三令五申,各地用于教育的經費要占財政總支出的40%以上,盡管實際上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的少之又少,奉系軍閥統治集團對教育的重視則可見一斑。
二、教育思想的推動與學制改革
遼寧居于關外,較為閉塞。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奉系軍閥對于發展教育事業非常重視。但囿于封建傳統文化思想的桎梏,一時間難以突破積習已久的封建文化堡壘。然而,隨著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國家局勢急劇變化,隨之而來的是種種新的教育思潮,這些新的潮流不斷沖擊著固守的封建文化陣地,也在洗刷著人們的思想,在這個意義上說,新的教育思潮如決堤的洪流是不可阻擋的,宣傳各類教育思潮的報刊也大量涌人東北。此后,國內外一些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先后到遼寧訪問,而遼寧地區的教育行政機構也開始印制宣傳新的教育思想的刊物,當局也陸續派人出國和到內地考察教育,如1921年1月5日,奉天省由各縣學務人員組織的國外教育參觀團一行29人赴日本參觀學習。新教育思潮的涌人沖擊著遼寧地區的教育思想和格局,而教育思想家和當局教育行政機構的舉動也對各種教育思潮的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推進了東北教育近代化的進程。
這一時期在主要有職業教育、實用主義教育、科學教育和平民教育等幾種。以職業教育為例,遼寧的職業教育起始于1905年,奉天學務處設置了奉天高等實業學堂(前身為游學預備學堂)。奉系軍閥統治時期所開展職業教育是以“實用”和“實例”為出發點和宗旨的。主要是培養實用性的人才,這也是出于軍閥發展對于實用性人才的迫切需求。最初遼寧的職業學校只有5所,到1915年增加至8所。奉系軍閥在遼寧建立統治之后,對職業教育采取了許多方式進行擴大,如課余職業教育的加強、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繼續興辦職業學校等,經過不斷發展,1922年時,奉天全省職業學校的數量已經達到17所。endprint
在各種教育思潮的影響下,1922年,遼寧領先于全國,首先實行了學制的改革。學制是國家規范教育行為、調整教育關系的一種基本調度,它主要通過調整各級各類教育之間比例關系以及教育資源的分配來提高教育質量。學制改革是我國近現代教育發展中最深層次的變革,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標志。㈣遼寧的學制改革也引領和順應了全國學制改革的潮流。當時的學制為民國初年所定,已不能適應時代和各項事業的要求,其弊端已經顯現出來。而奉系當局所實行的學制改革,也是對于帝國主義國家侵略擴張的一種應對辦法,期望以此帶動實業的發展,從而為軍閥實力的增強提供支持和保障。這次學制改革受到了杜威、孟祿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醞釀時間之久,參與面之廣,是空前的,代表不同階級和階層的各種教育思想紛紛爭相傳播,最終確定了“注重道德教育,實利教育,而以美感教育陶成之”的教育宗旨。而這長學制改革也標志著遼寧學制體系建設的基本完成。
三、普通教育的發展與大眾教育
各種教育思潮的涌人和傳播,對遼寧的教育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它一方面推動了各級各類學校的建立,使得普通教育在遼寧取得了較為快速的發展,也促進了大眾教育的普及。
奉系軍閥統治時期,普通教育得到了較大發展,在規模和水平上都達到了一定的水準,而作為教育主流的普通教育的快速發展,也從某種意義上表明了整體教育水平的發展狀況。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發展,已名列全國前茅,教育系統已經初步建立和完善起來。東北地區的高等教育起步于清末,到民國初期高等學校逐漸增多。奉系軍閥對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一方面是為了服務政治經濟軍事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需要與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相抗衡。這時期東北主要有包括東北大學、馮庸大學、東北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等省立和私立專科以上院校13所。㈣其中以東北大學最具代表性,是奉系軍閥統治時期高等教育的標桿。從經費投入上即可以看出。奉系軍閥對東北大學的重視程度。在軍費占用大量財政收入的情況下。東北大學的辦學經費卻很充足。據資料記載,1923年度經費43.9萬元,1925年度經費為47.8萬元。1929年度經費133萬元,在當時全國高校中學生人均經費名列第一。當時的東北大學共有28個系,72個班,學生人數達到1976人,教職員達179人。當時國內的一些著名專家學者也被重金聘請至東北大學任教,如章士釗、梁思成、梁漱溟等等。
在發展普通教育的同時,奉系軍閥統治集團也關注以掃盲為目標的大眾教育。這主要是鑒于“國勢之強弱,系人才之盛衰,人才之盛衰,視學識之博陋。涉獵多則見理明,器識閎則處事審,是以環球各邦國勢盛衰之故,每以識字人數多寡為衡”。1914年,奉天省公署訓令個地方籌辦簡易識字學校,要求凡16-35歲的不識字者,都有接受簡易學校教育的義務。到1916年9月,在遼寧的簡易識字學校已有5所,每校3個班,每班30人。王永江任奉天省長后,大眾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他敦促奉天教育廳大力發展大眾教育,使教育平民化,并舉辦夜校。報名學習的人數逐漸增多,平民識字夜校也在奉天全省普及開來,大眾教育得以維持和發展。
四、發展原因與教育近代化反思
奉系軍閥統治地區,教育能夠在社會動蕩,時局不穩的情況下得到發展.并在一段時期內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是有其特殊原因的。雖然當時政治混亂,經濟落后,各軍閥之間相互對峙,征伐不斷,戰爭頻仍,人心思動,國內局勢混亂,同時,外部局勢堪憂,日俄爭斗不斷,夾縫中的風云瞬息萬變,但也正是這種形勢使得奉系軍閥統治集團為了求生存,圖改變,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強自己的實力。而有效的手段一個是發展實業,發展經濟,積累資本,增加財富,另一個就是發展教育,只有培養更多人才,才能為軍閥的發展壯大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持,才能使軍閥的發展有持續性,才能使軍閥的實力得以擴充,從而強大起來。此外。奉系軍閥統治集團的支持和用人得當,以及眾多有識之士的大力襄助,對于教育的執著和投人,也是的奉系軍閥統治時期遼沈地區的教育之火得以燃起,而成眾人拾柴火焰高之勢。而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也使得教育得到了一定相對穩定的發展,也促成了東北地區教育近代化發展的有利社會環境。
奉系軍閥統治時期的教育事業有了較大、較快的發展,但在教育近代化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反思。一是經費投入問題,這一問題在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是一個重要的阻礙因素。雖然統治集團對教育有足夠的重視,但礙于連年戰亂,龐大的軍費開支占據了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甚至達到95%以上。可想而知還能有多少經費投入到教育之上。這導致教育規模無法擴大、基礎設施無法保障、師資隊伍難以穩定流失嚴重。進而教育質量急劇下降。二是教育行政問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凌駕于學校管理人員之上,校長、學校教師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缺乏責任心,對于教育需求視而不見或敷衍了事,所謂視察也僅僅是走馬觀花,難以深入,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與教育實無任何裨益,反成掣肘。三是改革并不徹底,甚而造成了教育資源浪費,而過于重視職業教育也對普通教育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普通教育得不到有效發展或畸形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