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在小學品社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生動形象的情境,喚起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情境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觀察力和創新能力有重要運作用。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有利于促進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目標的高效實現和學生認知、情感和智力的發展。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情境教學法應用一、情境教學法的概念
所謂情境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創設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再現教材中所描繪的情景,從教學需要出發,讓學生能夠更近距離地進行學習與感悟,達到在情境中提高認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方式。情境教學法對于發展小學生的想象力、培養感情、啟發思維和提高智力都具有有效的促進作用。在義務教育的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課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務,如果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情境教學法,該課“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的教育目標必將更好的實現。筆者結合以往的學習與教育經驗,就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更好地應用情境教學法進行分析與討論。
二、情境教學的功能
1.情景教學有利于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的動力。心理學家布盧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只有激發學生對課堂內容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讓他們自然的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和愿望。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學生課堂學習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要把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重要位置,激發他們的內部學習動機。
2.情境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激發創新精神。在小學品社教學中,小學生知識最重要的來源就是觀察。觀察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判斷和創造能力。只有直接感知體驗,小學生才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作品。通過情景教學,教師明確認知目的,能夠有效提高觀察的效率。告知學生認知方式,有助于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引導他們認知聯想,有利于提高觀察的深刻性。在此基礎上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精神,為學生提供一個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受拘束的空間。
三、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的方法
1.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激發興趣。品社課堂教學中,應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教師在講授新課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研究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垃圾帶來的煩惱》一課時,設計這樣的開頭:同學們,我們的生活需要干凈衛生的環境,如果看到垃圾我們心里都會不舒服。你們居住的周圍有垃圾嗎?請大家來匯報一下。這個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同學們一下子來了興趣,紛紛述說自己觀察到的臟亂差現象,言語之間飽含著對破壞環境的憎惡。此時,在結合教學內容,自然導入新課。
2.創設模擬表演情境,身臨其境。在一定的情境和場合下人的情感才能產生,學生受年齡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他們道德認識形成和道德情感的建立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通過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采取讓學生模擬表演的方式進入情境,加深學生的道德認知,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深化學生的內心體驗。在講《做守規則的小學生》一課時,講到做人要誠實守信時,讓學生表演自編小品《做買賣要誠實》,學生在表演過程中親身體驗買賣雙方的情緒和心理活動。表演結束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對模擬的表演進行評價,加深學生對誠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的認識。
3.創設社會熱點情境,加深探究。社會熱點進入課堂,不僅體現了品社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也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社會上關于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新聞網絡上也經常報導。講《我做小小普法員》時,教師創設這樣的情境:教師告訴學生他剛剛收到鄉下侄女給他打的電話,說她爸爸不準她上中學了,要讓她去工廠打工掙錢。之后提出問題:“假如是你,你會放棄學業嗎?你要怎樣做呢?”這樣的教學情境緊密聯系社會現實,貼近學生實際,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探究思維。
4.創設音樂渲染情境,提升體驗。根據教學的基調和情境的發展合理選用音樂,既豐富了教學手段,又渲染了良好的課堂氣氛。在教學《好大一個家》時,在對我們國家的地理位置,各民族文化了解后,課堂的最后讓學生聆聽并學唱《愛我中華》這首歌,去感受各民族的貢獻,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得到加強。
四、結語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課課堂中實施情境教學,既可以促進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思維發展,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偉.情感教學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19).
[2]李吉林.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M].人民日報出版社,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