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秋
摘要:制度性話語權是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戰略目標。當前,國際社會軟實力競爭加劇的外在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內在需要以及破解“有實力無權力”尷尬境地的現實訴求,使得我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一帶一路”倡議蘊含的“四個統一”特征,即世界視野與中國智慧的統一、當前利益與未來發展的統一、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統一、戰略雄心與責任擔當的統一,使得它成為我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的關鍵抓手。
關鍵詞:全球治理;制度性話語權;“一帶一路”;關鍵抓手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伊始,“制度性話語權”正式成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戰略目標。“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方案”,是我國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舉措。是我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的關鍵抓手。
一、我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的必要性分析
話語權本意是說話的權力,既指自由表達的權利,更指話語的有效性。冷戰的結束標志著硬實力重要性的減弱,科技、文化、制度等軟實力的影響力迅速上升。話語權即是軟實力的重要成分和必然結果。制度性話語權是“通過規則、程序和制度來間接影響和塑造他人的權力”,是一種在維護現有國際慣例權威的前提下。積極引導議題設置、制定國際新規范、修正和再解釋既有國際規則的結構性權力。當前,我國經濟體量位居世界第二,經濟影響力舉世矚目,然而制度性話語權并沒有實現相應提升,“走出去”戰略仍然受到主要發達國家“話語霸權”的敵視和壓制。具而言之,在當前全球治理轉型背景下我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
一是國際社會軟實力競爭加劇的外在要求。軟實力是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巧妙策略。信息時代背景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科技創新作為軟實力的動力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優勢,是未來國際格局的決定性因素。為搶占未來發展的主動權和制高點,各國都并加大科研投人,加快高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開展工業智能化生產,提升經濟的科技含量;紛紛建立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獎勵發明創造,保護發明專利,樹立創新創業優秀典型,激發廣大人民的創造潛力。在科技競爭成為時代大勢的外在壓力下,我國必須奮起直追,抓住關鍵戰略機遇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為我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提供經濟基礎。
二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內在需要。物質文明構成國家的骨骼。是國家由小到大的經濟支撐;精神文明則是經脈和血液,為國家由大到強提供價值指導和心靈依托。落后會挨打,貧窮會挨餓,失語則會挨罵。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要樹立系統思維,不僅要實現經濟崛起,還要實現精神富裕,即在強化“經濟大國”形象的同時塑造“文化強國”名片。在國內強化廣大民眾對社會主義中國認同的同時加大對“四個自信”中國的國際宣傳,開拓交流渠道,強勁互動力度。讓世界了解“話語中的中國”,為我國爭取制度性話語權提供文化根基。
三是我國破解“有實力無權力”尷尬境地的現實訴求。一個物質實力強大但話語權缺失的國家不算真正意義的世界強國。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中國提供的廣闊發展機遇為世界各國走出全球金融危機陰霾提供了強大動力。然而,在西方語境下,中國的對發展援助被歪曲為“新殖民主義”“中國責任論”“價值觀外交”,世界眼中的中國早已是經過惡意篩選、過濾和解碼后的“錯位的中國”。全球治理體系被西方話語霸權牢牢把持,中國的制度性話語權遭到排斥和壓制,在議題設置和變更、規則制定和解讀、制度推進和評估等方面合法性不足、權威性不夠,難以滿足中國日益增大的全球治理需求,面臨“有實力無權力”尷尬境地。
二、“一帶一路”是我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的關鍵抓手
在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成為時代呼喚的背景下,中國高瞻遠矚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創造性地回應了時代召喚,及時地響應了人民期待,完美地契合了世界共同利益,因而能夠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助益我國提高制度性話語權。
(一)“一帶一路”的基本特征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倡議提出近4年來,從愿景到實踐,從國家戰略到民間共識,從經濟合作到人文互動,從區域對接到世界聯通,開創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新局面。“一帶一路”倡議蘊含的“四個統一”特征使得它能夠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和積極參與,并成為中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的關鍵抓手。
一是世界視野與中國智慧的統一。“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根據時代形勢和本國特色為醫治全球化弊病提供的“中國方案”。全球風險的加劇使得世界各國成了禍福相依、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擱置隔閡分歧、開展戰略對話才是順潮流、合民意的正確之道。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廣闊的世界視野和全球眼光,主張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全球化,突破了西方現實主義的陳舊邏輯,擺脫了“半全球化”“世界是平的”等傳統話語。同時,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起者和組織者,通過以點帶線、以線成面、以面劃圈不斷延展世界對接范圍,通過“五通”建設不斷加深世界的交融度,通過提供“互聯互通、金融機構、共同發展、全球治理等物質和理念上的公共產品”,不斷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動力。
二是當前利益與未來發展的統一。“一帶一路”倡議始終貫徹歷史思維,不僅兼顧世界的當前利益,更充分考慮人類的未來發展、保障子孫后代的生存權益。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此起彼伏、貿易保護主義強勢回歸,不僅不能為本國經濟發展撐起“保護傘”,還會讓本就疲軟低迷的世界經濟再添疑云,不符合人類的當前利益。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意圖是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鞏固多邊貿易機制,厚植開放發展優勢。推動構建互利共贏的世界經濟,也是被后來實踐證明了的符合時代主題、順應歷史潮流、契合人民當前利益的正確方略。同時,“一帶一路”是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首倡“綠色金融”,“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倡導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主張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走出一條平衡資源環境承載力、社會可適應力與經濟發展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endprint
三是理論創造與實踐創新的統一。“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出的頂層設計和軟貢獻,是中國突破全球治理西方思維理路的理論創造,為世界重新思量風險迭出的全球化趨勢、調整國家政策指向提供了全新的邏輯視點。同時,理論只有在真真切切的實踐中方能驗證其真理性和彰顯其價值性。中國自古以來既講求“以理服人”,更強調“以行感人”,實踐性早已融入到中國為人、處世、求知的一點一滴中。亞投行和絲路基金是中國踐行“一帶一路”藍圖的重要一步,緩解了沿線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籌資困難、企業擴展業務集資困難、先進技術開發融資困難,為各國挖掘經濟潛力、激發經濟活力、提振經濟動力提供了資金保障。“行動中的中國”通過給世界帶來切實利益,務實履行了對世界的責任承諾,充分展現了中國的實踐執行力和大國領導力。
四是戰略雄心與責任擔當的統一。“一帶一路”是一項責權統一的戰略倡議,是中國爭取全球領導權和承擔大國責任兩種思維邏輯的統一。當前,全球治理體系處于轉型的歷史當口。“一帶一路”倡議則順應了時代對新全球治理體系的呼喚,是中國為破解世界難題貢獻的“中國方案”,是爭取未來國際格局主動權的重要機遇,是提升全球治理制度性話語權的關鍵抓手,充分彰顯了中國遠大的外交抱負和勃勃的戰略雄心。同時,中國作為新興崛起大國不可避免遭受一些人“中國威脅論”“修昔底德陷阱”“新馬歇爾計劃”等疑慮、非議和責難。“一帶一路”正是世界認識“負責任中國”的良好平臺。中國通過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商貿易投資標準、共建互聯互通走廊、共推能源開發、技術研發、人文交流等,源源不斷為世界提供中國發展的紅利,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換句話說,“一帶一路”是一條經濟活力大進發、發展機遇大匯聚的康莊大道,是中國給世界提供的最大公共產品,是新興大國對世界最重要的責任擔當。
(二)“一帶一路”助力我國提升全球治理制度性話語權的有效舉措
“一帶一路”作為對當前全球治理體系進行刮骨療毒、理氣通脈的“中國方案”,是中國增強制度性話語權的關鍵抓手。當前,“一帶一路”仍處于發展壯大期,可采取以下具體舉措進一步增強其在助力提升我國全球治理制度性話語權的有效性。
一是積極擴容增量,提高“一帶一路”的參與度。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是任何一項事業發展壯大的必備要素,全體成員的共同建設是推動“一帶一路”繁榮興盛的基本要求。“一帶一路”是動能累積、機遇集聚、潛力無限的繁榮之路,然而沒有成員的積極參與和獻計獻策,只能是一條無人問津的凄涼之地。古絲綢之路不正是由于世界經濟中心轉移至海洋。經貿往來逐步減少才日漸走向沒落和廢棄嗎?因此。作為“一帶一路”的主倡者和組織者,中國要通過有效宣傳擴大“一帶一路”的影響力。感召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最大限度凝聚合作的價值共識,增強對“一帶一路”的認可和好感,“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為我國爭取全球治理制度性話語權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
二是推動互聯互通,增進“一帶一路”的聯動性。全球化打破了民族國家相互隔絕的狀態,摧毀了“純粹的孤島”。造就了世界的密切互動和相互交融,然而由于歷史和自然環境因素的制約,發展失衡、貧富懸殊、人心隔閡等問題依舊是困擾世界的難題。“一帶一路”途經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沿線國家幾乎是經濟滯后的發展中國家,盡管能源豐厚、礦產集聚,但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其挖掘經濟潛能的瓶頸。中國秉持共同發展的善意和誠意。著重加大對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技術和人員支持,“著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的聯通”,幫助其開辟對外互聯互通的溝通渠道,培植資源優勢和交通運輸優勢,發掘發展潛力、激發經濟動力、進發聯動活力。因此,“一帶一路”將活力十足的東亞、資源豐富的中亞和發達的歐洲納入互利共贏的經濟圈,打通了世界互通有無的經脈,實現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為世界各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供了絕佳平臺,為我國引領全球經濟治理、塑造全球治理制度性話語權提供有效的經濟保障。
三是落實制度規則,強化“一帶一路”的權威性。“一帶一路”既是理念倡議也是現實實踐。既是頂層設計也是具體舉措。“一帶一路”的有效推進不僅需要各參與國凝聚合作意愿,更需要將價值共識轉化為成文的規范的制度規則,并切實貫徹落實、有效監督和及時反饋,強化“一帶一路”的合法性和權威性。“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行的包容性、共享性大道。“一帶一路”提倡百家爭鳴、懇談磋商,堅決反對排他性制度安排,不僅中國要帶頭主動提出可行性方案,其他參與國也要積極建言獻策,共同進行制度設計和規則執行。四年來,中國重視與世界共建金融合作網絡,亞投行向會員國提供項目貸款總共17億美元,絲路基金對外投資累積40億美元,為各國或突破基礎設施建設瓶頸以激活經濟潛能或提振疲軟經濟以擺脫社會撕裂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資金支持。今后,中國仍將繼續鞏固“一帶一路”既有成果,承諾提供600億元人民幣用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基金。切實承擔大國責任,帶頭履行制度規則,切實將“一帶一路”倡議落到實處,結出豐碩可觀的有形成果,為我國提升全球治理制度性話語權增強制度說服力和影響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