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曰鵬+凌超
【摘要】電教媒體教學使用電腦、電視機、投影儀、錄像機等外部設備的結合來傳遞信息,提供給教師獲得和處理多種媒體的能力。在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讓歷史故事重現屏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工業學校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強化歷史課教學的美育功能。
【關鍵詞】電教媒體學習興趣創造力自主探索思想道德美育一、運用電教媒體讓歷史故事重現屏幕,能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教學同其他學科相比,在利用電教媒體技術方面,意義更加大,它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有利于創設歷史的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加強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電教媒體讓學生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極大促進了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它使學習參與者得到主動觸覺的感受,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性的整體效果。例如,學生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極“左”錯誤都比較生疏,難于理解。教師利用電教手段,將當時一些情況投影出來,如報紙輿論“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夸張的宣傳畫“肥豬賽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殺一口,足夠吃半年”;圖文資料:土高爐煉鋼,還有當時報紙里面提出的過高糧食畝產指標,人民公社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超越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人民公社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影響群眾的積極性,等等。同時,放映有關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情況的視頻,通過這些生動的事實,學生對極“左”錯誤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也看到它的嚴重危害,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利用電教媒體教學,讓學生的思維空間有了很大的拓寬,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靈感,從而使效果達到最優化。比如,在教學新航路的探索和開辟時,其內容相當豐富。通過電教媒體技術,學生可以自己選擇途徑來了解哥倫布的航程、他的家庭、他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他的發現給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通過學生進行的模擬探險,學生又了解十四、十五世紀時發生于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各種人物與事件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歷史課堂中運用電教媒體,提高工業學校學生自主探索能力
歷史新課標指出,課改要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過去那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不能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只有培養正確的歷史觀,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培養成具有人文素養的現代公民,才能適應新世紀的挑戰。學生通過規律性的歷史知識的學習,將有助于他們認清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樹立堅定的信念。這樣必須加強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養。電教媒體教學和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同,運用電教媒體技術進行歷史教學,學生的數量,教學內容,而且上課時間都有一定的靈活性。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跳過程序的某些部分,從與其知識水平相適應的地方開始學習;天資較好的學生,可以只選其中與其學習任務相關的部分進行學習,而無須顧及其他。不同層次學生都能通過不同時間、不同內容的學習,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這只有應用電教媒體技術才能辦到。本人認為,這便是真正的因材施教。還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電教媒體,可以對學生通過歷史教學強化其美育功能,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通過歷史知識的講授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歷史學科不可推卸的責任,電教媒體的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講到《鴉片戰爭》時,可以結合播映電影《鴉片戰爭》的畫面,教師加以點評和總結,如了解戰爭起因,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英國殖民者挑起的侵略中國的非正義戰爭;學習林則徐、關天培、葛云飛等人物的英勇事跡和揭露琦善、奕山等對待侵略者的阿諛、妥協的懦夫行為,使學生認識到在鴉片戰爭中,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跟清政府的妥協投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了解戰爭中中國經濟、軍事上的落后,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學生刻苦學習,振興中華。通過情景交融的講述,使學生在學習史實的同時,也培養了愛憎分明的感情和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再鼓勵學生要從現在做起,奮發學習,為使中國早日立于世界強國之林而努力,這就很容易獲得學生的共鳴。又如,有關新中國的成立,可以放映電影《開國大典》的片斷,使學生感受到新中國的成立確實使中國人民站立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從此走上獨立、統一的道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歷史教學中引入藝術作品不僅是在歷史和藝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更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廣泛而厚實的基礎。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通過展示掛圖,或者觀察課本圖片。可是,往往因教學資料有限,或時間緊迫,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這時候,通過電教媒體教學卻能很好地實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