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宇+侯林
摘要:淮安具有豐富的、獨特的運河文化遺產資源,我們應該借助申遺東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加強對運河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研究,培育與引進相關文化產業人才,通過差異化、系統化策略提升“運河之都”文化品牌,推進運河文化及旅游相關產業的開發,從而提升淮安城市文化影響力,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關鍵詞:運河文化;淮安;軟實力;路徑
區域文化不僅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內涵,也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城市之間的競爭是經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綜合競爭,一個城市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和文化創新的持久推動,它將失去時代競爭力,區域文化是千百年來當地百姓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獨有文化現象,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也是該地區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淮安自古以來為交通要塞,運河、淮河和黃河在此交匯,其中,運河文化是淮安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因此,探究如何利用運河文化提升淮安區域軟實力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淮安運河文化資源豐富且獨特
1.運河文化資源的豐富性
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和漕運的興起。淮安成為運河上重要的節點城市。千年運河水孕育了淮安豐富的運河文化遺產資源。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包括運河治理和漕運管理的公署、官倉、驛站、鈔關等。還有大量的水利工程遺址。影響較大的物質文化遺產有河道總督府、淮安鈔關遺址、漕運公署遺址、豐濟倉遺址、清口水利樞紐、洪澤湖大堤、清江大閘、河下古鎮等。淮安關于運河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眾多,主要包括淮劇、淮海戲、漣水的淮海琴書和淮河鑼鼓、十番鑼鼓、南閘民歌、洪澤湖魚鼓舞、金湖秧歌、淮揚菜等,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人們口耳相傳、口傳心授等世代傳承至今。它鮮活地扎根于民間。是整個區域勞動人民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
2.運河文化資源的獨特性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和浙江等2市5省,南北文化在此交融,每個地區的自身文化與外來文化結合,產生獨一無二的地域文化。在利用地域文化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方面。應該堅持“只有特色的才是能夠立足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原則,挖掘、提煉、研究和展現本地區獨有的運河文化資源。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黃河奪淮的影響,淮安人民在列朝歷代的治水中。也創建了許多領先世界的水利工程、治水思想和工程技術,這些文化資源在世界或國內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清口位于今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和楊莊一帶,黃河、淮河、運河交會于此。因水沙變化情勢復雜,運口又因治理的需要而游移不定。在明代中后期至黃河北徙,清口一直是漕運治理的中心。清口還是邗溝北上西進的紐帶、隋運河的轉軸、京杭大運河的中樞、運河沿線的戰略要沖、漕運的咽喉,在運河水利史上占據重要的歷史位置。今天的清口周邊地區留下了54處運河文化遺產。這些都是運河文化的重要見證。
淮安擁有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因為大運河流經4省2市,橫跨五大水系,地勢高低起伏,歷朝水利機構為了控制運河水位,保證漕運的正常通航,在運河上修建了大量的控制水流的閘、壩,但也給船只航行帶來了麻煩,船只到達淮安閘壩處,需要先將船上貨物卸下,用人力將船拖拽過壩,不僅損傷船只,而且花費巨大。至984年,淮南轉運使喬維岳開始在管家胡口建兩個相距五十步的復閘,這種船閘原理和結構與當今的運河船閘相似。
黃、淮、運三河在淮安交匯,特殊的地理環境,聰明的古代人民創造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等先進的治水理論和實踐,對二百余年的漕運暢通起到極為積極的保障作用,也代表了當時水利技術的最高水平。黃河奪淮直到明清兩代,從淮安到徐州,以黃河為運道,朝廷經濟支柱的漕運依賴運河,在這里黃河常有覆舟之患,且泥沙也常對運河造成危害。明萬歷六年(1578年),潘季馴第三次總理河道,與其副手江一麟到淮安,經實地考察,進一步分析了黃河水沙的特性。他認為,黃河多沙,沒有湍急的水流,必然會淤塞和改道,強調黃河的水流宜合流不宜分流,創建“束水攻沙”“以河治河”的理論。并創建雙重堤防系統和筑高家堰建成洪澤湖水庫,借淮河的清水與黃河共同沖刷泥沙,即所謂“蓄清刷黃”。據《明史·河渠志》記述,經過這次治理,一時達到黃河安流,漕運暢通,形成“流連數年河道無大患”的局面。
二、運河文化提升淮安區域軟實力的意義
1.提升淮安城市文化影響力,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運河文化資源是淮安社會經濟發展的寶貴財富,它既有社會價值,也有經濟價值,一方面,我們要挖掘和保護這些資源,另一方面,淮安應該依托運河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也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些資源就可以形成淮安發展的新的增長極。文化資源的軟實力變成經濟發展的“硬”支撐,通過發展運河文化相關產業,有助于實現經濟發展多元化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進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建設。
2.運河文化是“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淮安精神的最佳詮釋
目前,淮安提出“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淮安精神與南北兼容的淮安運河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包容天下”含有包容萬物、融會貫通之意,概括了淮安人的胸襟氣度。彰顯了淮安人的膽識志向,表達了淮安人生存發展的智慧和能力。包容,是淮安難得的精神財富,這正如乾隆五年給河運總督府賜碑上所言的“安瀾”之意。“安瀾”是有容乃大的氣度,是團結和諧的體現。“崛起江淮”含有突破現狀、后發趕超之意,表現了淮安人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追求和價值取向,彰顯了淮安人不怕困難、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我們應該借助于運河文化深入研究和不斷發展,加大宣傳力度,使新淮安精神不斷發揚光大,真正成為淮安的城市之魂,并融入全體市民的實際行動中。
三、運河文化提升淮安軟實力之策略與路徑
1.加強運河文化的學術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廷皓先生認為淮安地區運河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具有重要文化、科學、生態和經濟價值,應該堅持世界文化遺產的視角重新審視它們,加強運河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利用。在后申遺時代的今天,雖然有關運河基本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取得豐碩的成果,關于運河淮安段的河道變遷、重要歷史遺存等問題基本掌握,但仍存在研究深度不足、關注問題冷熱不均等,一些問題如運河工程技術和遺存、黃運關系、運淮關系、文化資源的保護等問題研究等方面需要進一步細化加強。同時,加強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淮安運河段有許多民俗、節慶、禮儀、戲劇等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具有很高的科學與人文價值,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創造智慧,更富有生動性和趣味性,要認真研究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運河之間的相互關系。更要加強與文化產業直接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探索文化產業視角下運河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發展路徑,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對區域內某些孤立的文化現象的粗線條描述。endprint
2.信息技術應該成為運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力量
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是有關歷史文化命脈延續與新文化構建的重要事項,是將藝術、科技、人文有機結合的有益探索。在大數據背景下使用數字虛擬軟件將復雜的運河淮安段的沿河景點轉化成數字數據:利用和開發相關三維動畫、網站開發、虛擬交互、高清影像等數字技術對大運河歷史文化和古運河淮揚段沿河人文地理進行數字化模擬和展示。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建設“淮安運河文化遺產數據庫”,能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更加深入地研究淮安、研究淮安運河文化遺產提供全面、準確、可靠、方便、快捷、高效的數據支撐,為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研究淮安地域文化奠定更好基礎。通過信息技術既能夠更好的保存和保護運河物質文化遺產和遺址,也能在歷史科考和文化旅游角度上為人們更加全面的展示大運河兩千年歷史文化和古運河沿河段風景名勝和人文生活。
3.提升“運河之都”文化品牌戰略
目前,沿運城市除了北京、杭州、蘇州因多種原因影響力較大外,其他沿運城市的形象定位基本圍繞運河展開,同質化競爭嚴重。聊城的城市定位為:“江北水城,運河古都”、江南運河沿線的杭州、常州、鎮江、嘉興、湖州等城市形象定位就是江南水鄉特色。揚州、淮安和濟寧過去曾是運河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市,歷史上淮安、揚州、蘇州和杭州并稱為運河沿線四大城市。淮安與濟寧因都曾是河道治理、漕運管理的最高指揮機構駐地,又是被授予“運河之都”稱號的兩個城市。揚州憑借歷史上的影響力以及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眾多的特色,城市形象打造精致文化、文博文化、休閑文化的定位。
因此,鑒于以上情況,我們要挖掘、創造、建設富有淮安地方文化符號特色的標志性區域。推出運河文化品的強勢文化品牌。在進行品牌經營時,始終堅持“運河之都”這一整體旅游形象定位,實施差異化戰略,將突出淮安運河文化特色,根據當今人們的審美視角,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淮安段運河文化的內涵、特色、精髓通過聲光電等途徑生動、形象展示出來。一是重點打造“運河之都”特色標志區,集中體現淮安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二要利用運河文化資源,進行城市形象設計,賦予運河之都個性化外觀,建設運河文化基礎設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4.通過運河文化教育,營造運河文化濃厚氛圍
結合鄉土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開展類型多樣、形式豐富的愛家鄉教育活動,提升當地百姓的文化自豪感和榮譽感。根據不同的人群特點,組織專家編寫針對中小學生的運河課外讀物或畫冊,適合大專院校的運河教材,符合大眾口味的中國運河普及讀物。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營造運河文化氛圍,例如:運河故事會、演講比賽、讀書會等形式,推進淮安運河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商場、進公交、進社區,可引導市民自覺參與保護運河遺產的各項活動,提升對運河遺產的認知。大力宣傳淮安運河文化品牌,在省、市、縣直媒體開辦專欄,拍攝運河文化相關影視作品,講述淮安運河故事,從而,拉近運河文化遺產與公眾的距離,讓城市文化品牌深入人心。
5.培養、選拔和引進運河文化人才.提供智力保障
人才是淮安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重要支撐,運河文化創意產業是亟需文化產品設計人才、營銷人才、公關人才等。一方面淮安市應該依托當地高等院校的人力資源優勢。鼓勵相關文化產業人才參與到運河文化研究與產業化開發中:另一方面,在汲取其他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經驗基礎上,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人,吸引更多的外來人才加入淮安運河文化保護與開發事業。
6.運河文化與旅游融合.開發“樂水之旅”旅游新模式
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非博物館式的保護方式保護文化遺產是好的理念、好的措施。將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相結合,也是國際上的成功經驗。波瀾壯闊的治水工程、艱苦卓絕的治河活動和“蓄清刷黃、束水攻沙”為代表的治河智慧,是淮安地域文化形成的重大因素。是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蘇南“小橋流水人家”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應該加以充分挖掘和積極發揮作用。建議將淮安市域的重要水利工程所承載的“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文化景觀遺產”“口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整體進行研究,對重要治水文化遺產的呈現方式進行整體方案規劃,形成淮安運河“文化線路”遺產保護與“樂水之旅”之系統設計。并有機融人生態休閑、農家樂、淮揚美食品嘗等旅游元素,則既有傳承傳統的文化價值,也有發展淮安旅游事業的現實意義,還可成為放松民眾身心的休閑之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