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蓮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1-0-01
乙型肝炎是一種危害性比較大的世界性傳染疾病,我國是乙型肝炎高發區。具有關數據統計全球有20億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有3.5億人為慢性感染者,在亞洲感染者中女性感染率約占46.7%[1]。乙型肝炎對人類的危害性較大,鑒于妊娠合并乙肝對妊娠結局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圍生期母嬰垂直傳播影響較大,而臨床上對妊娠合并乙型肝炎者的母嬰結局影響的研究比較少,本次研究針對HBsAg陽性伴有或不伴有HBeAg陽性的產婦進行觀察、研究,并做如下報告: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4年3月-2017年7月我市診治的100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臨床無癥狀孕婦為觀察組,以同期HbsAg和HbeAg陰性的100例孕婦為對照組進行研究。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25.43±3.26)歲,孕周:32-44周,平均孕周(38.24±1.24)周;HBsAg、HBeAg均陽性者為雙陽性亞組,200例,HBsAg陽性、HBeAg陰性者為單陽性亞組,200例。
入選標準:(1)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孕前及早期常規服用葉酸,預防胎妊娠及器官畸形;
入選標準:(1)所有孕婦均排除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體等感染者;(2)所有孕婦均排除有遺傳病家族史和其他造成胎兒畸形的遺傳患者;(3)排除風疹病毒、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等患者。
所有孕婦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均沒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可以實施統計學比較。
1.2 方法
1.2.1 HBV測定。HBV檢測分別在孕中期和孕晚期臨近預產期的時候檢測,抽取兩組孕婦的抽靜脈血液,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檢測孕婦的HBV5項標志物,分別為:HBsAg陽性、HbeAg、抗HBs、抗HBe、抗HBc,同時檢測孕婦的IgM和肝功能以外的肝炎發作病例。
1.2.2 HBV宮內感染。新生兒出生時、出生后1個月、6個月時分別接種血源乙型肝炎疫苗,觀察組新生兒在出生后24h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其中78例新生兒出生后24-48h行HBV5項標志物檢查。HBV宮內感染的標準:HbsAg和HbeAg陽性。
1.3 觀察指標。檢查過程中注意觀察各組新生兒、孕婦癥狀情況,統計胎兒宮內窘迫、窒息和畸形的發生率;新生兒窒息診斷標準根據新生兒Apgar評分來確定,輕度窒息:Apgar評分為4-7分;重度窒息:Apgar評分為0-3分。另外注意統計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以及(ICP等妊娠并發癥發生率;在孕婦分娩后統計產后出血、剖宮產率和胎膜早破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20.0實施分析,研究中有關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檢驗,如果有P<0.05,表示兩組數據分析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組產婦妊娠并發癥比較
經過觀察和分析,發現觀察組孕婦ICP、產后出血、胎膜早破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雙陽性亞組和單陽性亞組以上各個指標之間比較均沒有明顯的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2.2 HBV感染對新生兒的影響
通過分析,觀察組新生兒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畸形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對照組新生兒窒息、體重比較沒有顯著的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雙陽性亞組和單陽性亞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比較也沒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妊娠期胎兒的主要營養物質代謝是通過母體肝臟來實施轉換的,母體肝臟負擔比非妊娠期間明顯增加,同時再加上妊娠期間內分泌變化的影響,比較容易引發HBV復制活躍,對孕婦肝功能有較大的損害[2-3]。據有關數居統計,HBV感染女性妊娠晚期或產后HBV-DNA水平有明顯的增高。
孕婦HBV感染后傳播給嬰兒的危害性比較大,國內外統計報告顯示HBV母嬰傳播率為15.5%-23.1%[4]。HBV母嬰傳播會增加兒童和成人慢性肝炎率,而且對妊娠期孕婦產生較大的影響,孕婦感染HBV后,胎兒各器官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畸形、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尤其是雙陽性亞組孕婦這幾項指標發生率尤其高。新生兒畸形的影響因素比較多,不排除肝炎病毒的作用。
新生兒窒息、胎兒宮內窘迫與胎盤感染HBV有一定的相關性,高荷,楊宏偉,王瑋等[5]專家研究發現,雖然胎盤屏障對HBV有一定的阻擋作用,但是HBsAg陽性攜帶者的胎盤感染率高達67.21%,同時發現與母血直接接觸的末梢絨毛合體細胞HBcAg陽性率最好,為49.18%。在不斷的研究中有學者觀察到,絨毛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HBV感染和HBV宮內感染有較大的關聯性,HBV感染的胎盤中有很大部分發生絨毛膜血管病變,進而出現絨毛血管內皮細胞腫脹的現象,而且能夠觀察到患者基底膜上有大量纖維素樣壞死,這種情況在胎盤以上的病例中胎兒感染HBV、胎兒宮內窘迫發生率等明顯提高[6]。從這個方面可以看出孕婦HBV中胎盤發生一定的病理性變化,這種情況下比較容易引起胎兒缺氧,進而出現胎兒窒息的現象。HBV感染胎盤多發生在妊娠晚期,對胎兒生長影響比較小,所以新生兒很少會出現宮內發育遲緩的癥狀,但是孕晚期比較容易發生胎膜早破現象。
HBV感染對孕婦的影響也比較大,主要是因為妊娠期間孕婦各種功能發生一定的變化,胎兒有需要從母體中吸取營養,母體功能消耗比較大,肝臟代謝量增加,進而對母體產生一定的影響[7]。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胎膜早破、產后出血和ICP發生率分別為:17.0%、18.0%、5.0%,這些數值明顯高于對照組數值(P<0.05),提示HBV感染孕婦胎膜早破、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孕婦;有文獻報道顯示胎兒膜上皮HBcAg陽性率為25.65%,與本次研究結果相近。很多HBV感染孕婦并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而且凝血功能和肝功能也沒有異常表現,但是其產后出血率和ICP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這可能與HBV感染加重妊娠期膽汁淤積和凝血機制有一定的影響。本次研究還發現觀察組孕婦與其他三組孕婦剖宮產率、妊娠糖尿病發生率沒有明顯的差異;曹彥君[8]等專家研究發現HBsAg陽性攜帶者孕婦分娩方式不會影響HBV的母嬰傳播率,本次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論。
綜上所述,HBV傳播可能會增加新生兒畸形、ICP、胎兒窘迫的發生率,同時也會增加母親產后出血和胎膜早破的發生率。所以,臨床上必須要重視HBV感染孕婦在產前胎兒畸形的篩查,并且需要在產程過程中主意觀察胎兒宮內監測,產后要特別注意孕婦出血的觀察,從而有效預防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
參考文獻
薛月珍,虞敏毓,魏敏等.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嬰結局觀察[J].上海醫學,2005,28(9):747-749.
付冬,李振華,劉敏等.孕期乙型肝炎活動患者抗病毒治療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12,14(3):149-153.
陳麗君.妊娠晚期合并肝功能異常對妊娠結局的影響[D].福建醫科大學,2013.
閆嘉營.妊娠期乙型肝炎重疊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對母嬰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2):207-208.
高荷,楊宏偉,王瑋等.替比夫定阻斷乙肝母嬰傳播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及安全性評價[J].河北醫藥,2014,(15):2274-2275.
袁鶴,陳炳香.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對母嬰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04,20(15):1454-1455.
黃倩,劉慧姝.乙型肝炎孕期抗病毒治療對母嬰結局的影響[J].中華產科急救電子雜志,2014,12(3):163-167.
曹彥君,方芳,劉敏等.接受抗病毒治療的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耐藥20例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13,15(2):69-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