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慶娜
【摘要】無論是語文新課程標準,還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都提到了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所謂“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就是使語文教學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習得語文并使用語文。對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介入的缺失進行探討,以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的方法及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精神人文性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的《易經》中。在《易經》中,將人文與天文相對而談。天文指的是對天的關注,程頤認為天文是指對天的觀察從而掌握自然規律。而人文指的是對人本身的關注,通過對人的狀態,精神,任性以及文化的關注,進而對人進行教化,使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社會發展。而在西方,并沒有能準確翻譯出人文的含義的單詞,
但有教育學家一開始用“人文”這個詞來表示一種“文明”和“教化”。“人文”這一詞被廣為流傳是因為“文藝復興”時期,將人文主義奉為核心精神,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
雖然古今中外對人文這一詞的在源流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圍繞著“人”來探討的。蘊含著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是人性的展現,是人對“善”的執念。
二、高中語文教學與人文精神
語文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是灌輸人文精神最為重要的渠道之一,在語文教學中,這種帶有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是實施效果最好的。憑借語文學科涉及面之廣,其推廣滲透人文精神變得更加容易和廣泛。國學大師吳宓在其著作《文學與人生》中談到“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而高中階段是學生們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個承上啟下的黃金時期,最需要引導,而將人文精神貫徹其中必將影響學生的一生。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精神與價值觀的傳遞。師生應該在教學中挖掘語文學科更深層的意義。將人文精神滲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是對學生人格的完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這一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優先”,這一教育方針。所以在學生高中階段,將人文精神蘊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樹立相伴學生一生的正確三觀,要比應付考試重要的多。
三、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策略
1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樹立人文教育觀念
教師的人文素養,無論在教師的教學活動還是在日常交往中,都有所體現。比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是否盡職盡責,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是否恪盡職守。在與人交往中,是否真誠友善。都是人文素養的體現。教師在以身作則的同時,對學生就產生了積極的向導。而以人為本這一人文精神在教學中的體現,就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特點,不放棄每一位學困生,每一位學生都要平等對待,信任關愛自己的學生。為學生創造自由,和諧,向上的成長氛圍。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傳遞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用一顆寬容的心去感化教導學生。做到誨人不倦,為學生排憂解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探索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精神
高中語文教材相比小學初中的語文教材,要有深意的多,許多文章中蘊含了人文精神,但不流于表面。倘若只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教給學生知識點,而不挖掘教材文章中的人文精神,那可謂是一種浪費。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許多文章或許是年代久遠或許是蘊意深奧,這種情況一定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適當引導。比如在教白居易的《觀刈麥》時,就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白居易對百姓深切的人文關懷,挖掘白居易憂國憂民的人文精神。將人文精神貫穿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人文教育將學生的人格塑造。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在進行語文教育時,搜索大量對學生人文教育有所幫助的課外閱讀資料給學生增講。這是幫助學生樹立人文思想,提升人文修養的重要途徑。
3.改進評價體系,注重人文化評價
在評價體系中,不應該只考察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認知能力只是教學的一個表層目的。而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所形成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養成更為重要。在高中語文教學評價體系中,一定要注重這些非智力因素。采用多樣化的考試方法,避免僅憑分數來評價學生。注重形成性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掌握情況,更要注重學生三觀的養成是否歪曲,如有發現,給予及時性的指導其意義是極其重大的。注重學生互評與學生自評相結合。學生之間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既可以增強評價的公正性,又能夠使學生進行換位思考。使評價質變變得多元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以其自身的基礎性,人文性,工具性等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特點,肩負起傳遞人文精神的重任。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注重語文人文精神的教學目標將會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繼續推廣普及這種人文精神,是各位高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共同助力語文教育取得更輝煌的成績發揮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麗華.談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貴州教育,2005,(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