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丁慧
【摘要】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蘊含了豐富的育人理論和實踐方法,對提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樹立“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將理想教育與創新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建立一支高水素質的思政教育隊伍等是提升高職思政教育質量的有效實踐途徑。
【關鍵詞】高職思政教育孔子孔子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方面有著非常獨到的創建。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主要在《論語》中集中體現,其中蘊涵的育人理論和實踐方法即便用今天的眼光去審視,對于做好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大啟示與借鑒作用。
一、孔子教育思想對高職思政教育的啟示
1.“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相輔相成
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第一種解釋是學生無論貴賤,不論品行高低,不論地區國別,都可以接受教育,這凸顯了孔子強調教育公平的思想。然而,謝質彬先生在1989年第11期《文史知識》則提出:所謂“有教則無類”,就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賢,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其強調“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結果,不是前提。筆者認為這兩個觀點皆有可取之處。在倡導“以生為本”高職教育中,我們要堅持教育公平,不歧視,不放棄,最大限度地給予每個學生成材成長的機會和平臺。同時,從遺傳學角度出發,我們要客觀地承認每個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教育不能完全消除這種差異,但是可以通過“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結合,針對學生認知能力、志趣、天資等諸方面的不同和個人實際需求,施以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找準定位,發揮優勢,不斷超越自己,在各自的人生中成為贏家,從而實現有教無類。
2.“學思結合”啟發式教學的運用
孔子不僅教育理念值得稱頌,其學思并重的教育方法也很值得學習。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孔子主張學思并重,學思結合,他善于運用問答、討論、案例分析等啟發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思考。他強調學習是思辨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動因。“學而知之”“知不足而后勇”就是這個道理。在強調終身教育的現代社會,教師們就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實際,通過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育方式,幫助學生不僅學習知識更要引導他們通過獨立的思考,自我的探究,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3.“君子不器”與“創新教育”的萌芽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一則指君子不應該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局限在某一方面,囿于一技之長;另一則也指君子不應拘泥于形式教條,固步自封,不思進取。人不應當像器具一般,只滿足于獲得有限的才能和用途,而首先應著眼于心性的成長,從不斷地自我突破中拓展自己心性的成長空間。同時,孔子也強調“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學生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要有創新。孔子的教育理念與我們的創新教育又存在密切的聯系,我們在學生培養方面,要用發展的、變化的眼光去看待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內在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自信心。
4.“為人師表”與“誨人不倦”的啟發
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萬世之師”不僅因為他卓越的教育成就,更重要是他“敏而好學”的求知欲望,“每日三省吾身”的嚴格要求,“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為人師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令不從。”(《論語·子路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高職思政教育的開展,雖然面臨諸多困難,但是只要教育工作者能以孔子為榜樣,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用自己的學識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學生,加之堅持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難,使思政教育更好地得以實施。
二、高職思政教育借鑒孔子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1.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由于大學擴招,更多的學生獲得了升入本科院校學習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導致高職院校生源素質下降。高職學生較之本科學生,普遍存在文化課水平相對較低,學習主動性不強,意志力不堅定,自我控制力差,參與校園活動熱情不高,求優愿望不強等問題。意識是行動的先導,也是開展思政教育的基石。因此,面對這樣的教育群體,要做好高職思政教育,必須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本著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實施更為人性化的思政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成長為建設祖國的棟梁。
2.高職思政教育質量提升的需要
孔子教育思想提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充分體現了一個人品德養成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并且最終將愛國主義作為一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層次。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風俗習慣不同,所學專業不同,個人理想定位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思想狀況,因此,借鑒孔子教育思想有助于提升高職思政教育質量。在教育學生過程中注重教育內容的層次性,教育過程的遞進性;同時,必須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思政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孔子教育思想雖然誕生于幾千年前的封建社會,但與現代思政教育存在共通的地方,為高職思政教育的實施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和文化底蘊。
3.高職思政教育得以發展完善的需求
任何一個學科的建立與發展都不是憑空而出的,必須要根植于肥沃的文化土壤才能茁壯成長。孔子的教育思想歷經千年的歷史沉淀,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最為璀璨的瑰寶,對中國人民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其中的教育思想更為當今各教育學科的發展、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因此,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也要批判性地學習和吸收孔子的教育思想,從中吸取更多教育理念、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開闊思路,舉一反三,彰顯出符合時代發展的中國特色,塑造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政教育理論體系。endprint
三、借鑒孔子教育思想,提高高職思政教育質量的實踐途徑
1.樹立“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全面育人”其包含三層含義:首先,要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觀;其次,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各有側重地實施教育,使其全面成長成才的教育觀;第三,要樹立全員育人的教育觀。就是說,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正確看待高職學生與本科學生的差異,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要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堅持“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工作中堅持點面結合,要有層次性和傳承性,每個學生思想意識進步的一小步,就是思政教育成果進步的一大步。我們的教育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讓差著變優,優者卓越。當今社會發展迅速,面對多種思潮和互聯網技術的洗禮與變革,高職學生的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呈現多樣性、復雜性。因此,高職思政工作不能僅由輔導員和思政教師承擔,全校師生共同努力其中學生也不列,他們即是思政教育的對象也可以成為實施者,因為身教勝于言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2.創新教育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高職學生同樣是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其素質水平關乎我國未來的發展。因此,高職思政教育的作用不應僅僅局限在學生在校期間,更應是學生終身受益。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政教育不應如法律、制度一般僅滿足約束學生的行為,而更應深入學生內心,使學生可以心悅誠服地接受它,踐行它,發展它。如何能達到這個目標呢?僵硬的說理,填鴨式的教學不僅不能達到教學效果反而容易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我們應該向孔子學習,綜合運用“問題討論”“案例分析”“情景假設”“社會實踐”等方法,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去求真。同時,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以亦師亦友的身份與學生平等、真誠的交流,和其建立真實的情感互動關系,將思政教育做到學生的心坎上。只有這樣,思政教育才能持久的發揮作用,內化在學生心里,外化在社會行為中,使他們無論何時何地,即便是畢業之后,也能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善行之”,真正成長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篤信者、傳承者、躬行者。
3.理想教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
高職學生或是因為高考失利、或是由于一貫被貼上差生的標簽、或是長期缺少關注和欣賞等原因,普遍存在缺乏自信、缺失信仰和理想等問題。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為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賦予學生追求夢想的能力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如果學生沒有理想,就會失去奮斗的目標、求知的愿望、努力進取的恒心、自我發展的動力,所以做好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必須將理想教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高職學生是處于中職生和本科生的夾心層,就業和生存壓力巨大。這就導致大多數高職學生更為現實,更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因此,高職思政教育不能以傳教士的姿態高高在上,必須與時俱進,增強指導性和實用價值,即要與創新教育相結合。以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為目標,以塑造學生迎難而上、拼搏進取的健康心理為基礎,以鼓勵學生勇于嘗試、敢于踐行的執行力為抓手,發展和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當學生感受到思政教育賦予他理想和力量的時候,當學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給予他指引和幫助的時候,思政教育的實施自然水到渠成,學生也自然能做到“君子不器”。
4.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政教育隊伍
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思政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促使受教育者產生內在思想品德的矛盾運動,以形成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動。由此,思政教育者必須“為人師表”“率先垂范”。但是由于高職院校生存現狀和發展需求,導致高職院校重專業教學輕思政教育,致使思政教師隊伍得不到及時補充,教師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嚴重受阻。思想為先,行動為重。學生的思想素質的提升有助于“工匠精神”的養成,也為他們更好地學習專業技術奠定基礎。鑒于此,高職院校要注重對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展。一方面,思政教育者要向孔子學習,做好“正人正己”,努力提高政治品德修養,用堅定的政治信仰、溫暖的語言、高尚的德行去教育學生、影響學生、感化學生。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培養教師“誨人不倦”的職業精神。高職院校必須拒絕以學歷論和職稱論來評價教師,應倡導德能論。鼓勵教師扎根教育,專心教學,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學生而非謀求個人名利。
孔子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悠久歷史文化的熏染和積淀的,對解決今天高職思政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當然,由于歷史環境局限,孔子教育思想也存在不合時宜的封建思想,當今的高職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批判地傳承和發揚,取其精華,去其槽粕,將其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發展的時代主義、與高職思政教育的工作實際等相結合,使高職思政教育煥發新的生命力,發揮更大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程頤,程顥.河南程氏遺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4]盧有志.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基金項目:深圳市教育科學規劃2016年度課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ybfz16003);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研究項目(德育專項)《立美德育模式及踐行方案研究》(2014JKDYY46);2014年度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培育項目《立美德育模式研究與實踐》(10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