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智淵
【摘要】喬姆斯基發現了語言輸入與輸出的不平衡性,因此,他提出刺激貧乏論,并以此作為語言天賦論的基礎。然而,自從印度狼孩的故事廣為傳播之后,一些學者認為,正是由于缺乏語言輸入,才導致狼孩不能正常使用語言,從而使得刺激貧乏論在語言學術界受到質疑。通過對比的方式,來證實它們不是矛盾的,因為還存在關鍵期的外部刺激因素。
【關鍵詞】刺激貧乏論狼孩關鍵期融合一、引言
在行為主義者看來,語言只能通過不斷的強化來學習,也就是說,輸出的能力是完全由輸入的量決定的,這種觀點激勵了無數語言學習者,通過反復操練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從而促進了語言學習的發展。然而,20世紀60年代,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提出刺激貧乏論(the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在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轟動。
二、刺激貧乏論
1.刺激貧乏論的現象描述
語言天賦論者(Nativists)崇尚刺激貧乏論,他們認為兒童天生可以學習語言。雖然0到3歲的孩子只是接收到了少量的單詞,短語,和幾乎不完整的句子,但隨后他們能掌握一系列豐富復雜的語言規則,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
2.刺激貧乏論的理論研究
如上現象令語言學家很困惑,顯然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出現了不平衡現象。20世紀80年代,喬姆斯基首次提出了刺激貧乏論。他認為兒童在出生后短短幾年里掌握復雜的語言,是因為天生有一種語言習得的心理傾向。人類語言看似一個心理客體,實則生物客體,語言機能像身體中的器官一樣,具有生物屬性,取決于遺傳基因,也叫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簡稱LAD)。通過此機制的轉換,依據普遍語法在以后的交流中表達出來,形成如下的習得過程:
輸入(語言刺激)——語言習得機制——輸出(普遍語法)。
三、狼孩故事
1.狼孩故事的描述
1920年,牧師辛格(Singh)發現了大約7歲的狼孩,隨后證實正是丟失多年的叫做卡馬拉(Kamala)的兒童。這個兒童不能說,也不會思考,只是整天嚎叫。辛格決心教卡馬拉標準語言,然而結果是:4年只學會6個單詞,7年也只能認識45個單詞,聽懂幾句簡單的話,17歲時,智力只相當于3歲孩子。
2.狼孩故事的分析
顯然,狼孩的語言學習是失敗的,從這個故事中,語言學家總結出:人類并非天生掌握語言,兒童必須從外部世界來學習,這樣才能社會化,才能用語言和人交流,這種觀點與刺激貧乏論是相悖的。
四、兩種觀點的融合
盡管大量語言學家認為刺激貧乏論與狼孩故事有矛盾,作者認為他們都是合理的,狼孩語言學習的失敗是由于錯過了關鍵期。
1.關鍵期(Critical period)的論證
所謂關鍵期,是指在人生發展的某個階段,在沒有外界教授的條件下,輕松快速學習一門語言(Fromkin and Rodman 1983)。美國神經學家Penfield在1959年提出“白板理論”,他認為負責語言的那塊大腦皮層,早期是空白區域,語言可以輕易地被習得。隨后在1967年Lenneberg發展了此理論并提出了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假說,即2歲到8歲,大腦的語言功能沒有轉移到左半腦,整個大腦參加學習,因此可以輕松地獲得語言。美國心理學家Asher于1969年做實驗研究美國的古巴移民英語發音情況,得出結論是:6歲前到美國,成人后口音接近地道美國人者達71%,而13歲以后再移民者,發音接近率只有17%。另外生物學家也發現了有趣的現象:新生兒的腦重390克,當7歲時達到1280克,這接近了成人的腦重1400克。這些事實都有力地證明了關鍵期的存在。
2.關鍵期的運用
我國教育部2001年頒布了《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其基本目標是:從當年秋季開始,全國市,縣小學開始開設英語課程;從2002年秋季起,鄉鎮所在地小學逐步開始英語課程,并且小學開設的起始年齡為三年級。這項舉措正是基于對關鍵期假說的認可而產生的。另外,年輕的父母也要從狼孩故事中得到教訓,要關注兒童關鍵期的營養,多與孩子交流,多讓孩子接收外界的信息,從而促進語言習得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小璐.關于刺激貧乏論的爭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03).
[2]陳文榮.喬姆斯基的刺激貧乏的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5,(06).
[3]倪錦誠.中國英語學習者對普遍語法原則的可及性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07).
[4]李艷鴿.語言天賦論的最新爭論與發展[J].外語學刊,2001,(04).
[5]劉振前.第二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研究評述[J].當代語言學,2003,(02).
[6]Geor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