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火玲 李哲琳
【中圖分類號】R7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1--02
面癱,俗稱口眼歪斜,亦稱面神經炎。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20-40歲青壯年為多見,春秋兩季發病率較高。本病的特點是突然發病,多為單側,常于幾小時內達到高峰,部分患者發病前幾天感患側耳周疼痛不適,多數患者在晨起洗臉時發現面部不對稱,患側眼裂變大、口角下垂、流口水、閉眼露睛,流淚,不能皺眉,額紋消失或變淺口角低垂歪向健側,面部肌肉松弛麻痹,鼻唇溝變淺,不能鼓腮或漏氣,不能做蹙額,皺眉,露齒等動作,口角歪向健側,漱口漏水,進食時感到食物滯留于患側齒頰處[1]。有面部受涼史。依據中醫辨證理論,面癱兼見惡寒、流清鼻涕、咳嗽或咯痰色白、舌淡苔白、脈浮緊者,屬風寒型周圍性面癱。
2016年08月到2017年08月期間我科住院治療的50例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病患者,在常規治法基礎上配合穴位按摩聯合隔姜墊灸治療并加強護理指導,臨床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梧州市中醫醫院針灸科自2016年08月到2017年08月期間收治的50例面癱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風寒型周圍性面癱診斷標準。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左側22例,右側28例,年齡3~65歲,平均年齡為32歲;病程約為2天~2個月,平均為14天。將50名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5例,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在相同藥物治療及護理指導基礎上,分別采用穴位按摩聯合隔姜墊灸治療(觀察組)和隔姜墊灸治療(對照組)。
1.2.1 通過穴位按摩點、按、揉局部穴位和肌肉,改善面部的麻木僵硬感,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加強藥物的吸收,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方法如下:患者取仰臥位,一手心與另一手背相重疊,輕放在小腹上,雙眼微閉,呼吸調勻。取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手陽明大腸經等穴,分別按印堂穴,兩側攢竹、魚腰、絲竹空、太陽穴各30s后行抹法,從攢竹到太陽各15次;雙手拇指由上而下點按承泣、四白、巨髎、地倉、迎香、下關、頰車、大迎穴各30s,順經絡走向抹揉10次;按揉雙合谷、足三里穴各2min。力度以患者自覺合適為宜,每日1次,每次15~20min,10天為1療程,共3個療程。
1.2.2 隔姜灸方法:取仰臥體位,將生姜洗凈切片榨汁去姜蓉,再用剪好的大小2*2cm棉墊醺占姜汁濕度適宜加熱后用抗過敏膠布貼在需要施灸的穴位上,(常取患側巨髎、地倉、下關、頰車、大迎穴)等相關穴位上,然后用艾灸插簽插上艾條后點燃放在施灸穴位,調整距離后進行施灸,每隔5min撣灰一次,每次30min,每天灸1次,每個療程為10天,共治療3個療程。
1.2.3 隔姜灸護理舒適體位,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告知患者治療目的、注意事項,評估患者是否有禁忌癥,施灸局部皮膚情況,治療過程要及時詢問患者的感受,告知患者通過艾灸燃燒的熱力促進姜辣素吸收會有辣及發熱的感覺,熱度以能耐受為度,防止灼傷皮膚,指導治療結束后兩個小時方可洗臉及淋浴。如有灼熱感、瘙癢等不適馬上停止操作,及時報告醫師,對癥處理。
1.2.4 一般護理:避免空調、電扇直吹身體。天氣變化時及時添
加衣褲,出門時要佩帶帽子、口罩,注意保暖,亦可輕拍、輕按
面部、耳后、頸部的一些重要穴位,增加自己的御寒能力。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熬夜,過度勞累,洗漱宜用溫水。
1.2.5 其他護理
1.2.5.1 眼部護理:急性期減少出戶外活動,保持眼部清潔;可用眼罩蓋住患眼或涂抹眼藥膏,預防結膜及角膜感染;盡量減少用眼。
1.2.5.2 心理護理:患者多為突然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有的擔心面容改變而羞于見人及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遺癥,這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病人情緒穩定,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1.2.5.3 飲食護理面癱患者因面肌麻木,味覺減退,宜多吃溫中散寒的食物如狗肉、羊肉、牛肉等,避免吃堅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喝水時宜喝溫水,忌喝冷飲及生冷水果。食物常易滯留齒頰間,應注意加強口腔護理,每餐后行漱口。
1.2.6 功能鍛煉指導并鼓勵患者勤做蹙額、抬眉、閉眼、鼓腮、怒嘴、示齒、等動作,每日3次,每次各動作分別行20次,以提高療效,促進疾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1.3 臨床療效標準
1.3.1 面神經評分標準采用(House—BraekmannH—B)進行評定[2]。痊愈:面部兩側對稱,各區功能正常;有效:額紋及鼻唇溝基本糾正,閉眼及露齒僅有輕度障礙,較前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無效:額紋及鼻唇溝不對稱,閉眼及露齒嚴重障礙,較前恢復不明顯或無恢復。
2 治療結果
2.1治療結果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3 結論
周圍性面癱是臨床常見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因患者感受風寒邪,邪氣侵襲面部經絡,以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項面部麻木,眼睛閉合不全等癥狀[3]。舌淡苔白、脈浮緊者。
穴位按摩起到疏通經脈、促進面部血液循環,使面部氣血流暢,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4]。生姜自古以來就是民間常用的良藥。隔姜灸利用生姜辛溫之性,與艾灸之熱可相互為用姜得灸助,其辛溫走竄之力增強;灸得姜助,其溫補祛寒行氣血之力更旺,二者相得益彰,共奏溫通經絡之效[5]。本臨床研究表明,兩組臨床療效(H-B評分)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穴位按摩聯合隔姜墊灸不但縮短病程、減輕癥狀起到積極作用,又可以防止面肌萎縮,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同時也提高及鞏固了治療效果。
穴位按摩聯合隔姜墊灸并針對性加強護理指導可明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減輕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的痛苦,大大改善日常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姜靜.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護理干預及效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14):158-159.
楊萬春.針刺配合穴位隔姜灸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05):545-546.
楊正成.火針為主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
張軍,李沛.穴位按摩配合特色護理治療周圍性面癱45例[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09):1130-1132.
楊逢春.針刺配合隔姜灸治療難治性面癱的臨床研究[D].中國中醫科學院,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