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玲
【中圖分類號】R59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1--01
風濕病的病因相對比較復雜,可能會因為多種因素造成瓜姐以及周邊組織受損,進而引發肢體關節的疼痛和腫脹,甚至出現變形情況。病患在發病時常會出現十分強烈的僵硬感以及疼痛感,也會存在發熱等情況。風濕病病情較輕則會產生紅斑以及四肢酸麻等情況,重者則可能發生組織器官受損,嚴重的也將會影響生命。風濕病作為痹癥類型,發病機理復雜,濕熱毒等都可能造成此類病癥。我們使用身痛逐瘀湯加減方式對風濕病進行治療,則可以獲得良好效果,現對報告進行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本院78例病患進行身痛逐瘀湯加減法治療風濕病研究。病患年齡為35~40歲。風濕病類型為類風濕、風濕型、風寒型。
1.2 排除標準
具有其他類型病癥以及合并癥。已經接受相關治療,且將會對觀察效果產生影響的。特征人群,主要包括孕婦、嬰幼兒以及未成年人等。此外,包括具有嚴重心肝腎損傷情況的。
1.3 療效判斷
治愈:臨床中癥狀消除,可以靈活行動,抗鏈“O”血沉等情況正常。
好轉:臨床正傳獲得一定程度緩解,抗鏈略有改善。
無效:臨床癥狀及化驗數據等并未出現變化。
1.4 治療方法
身痛逐瘀湯(川芎10g,秦艽15g,紅花5g,桃仁10g,羌活15g,當歸,牛膝各10g,香附15g,丹參20g,另外,還需要地龍、木瓜各10g)湯劑采取每日一劑,分早晚服用方式。服用本湯劑七日之后,觀察關節腫痛等是否存在癥狀緩解情況,或者是否存在氣短慵懶情況,在相應增加白術20g,黃芪30g,隨后再繼續使用10d作為一個療程。
2 結果
3 討論
造成風濕病病癥的影響因素多樣,現階段,醫學領域在臨床治療中并無特效藥。造成風濕病的成因主要歸納為幾個方面:外因類。風寒濕熱等因素從外進入人的身體,侵擾人體將會造成風濕。如果氣候發生變化,寒暖無法有效調節,或者可能人體長期處在潮濕環境當中,等都可能造成風濕病。如果起居生活不慎,受到風寒也可能會產生通痹。長期生活在潮濕地方,工期冒雨涉水,尤其是在水中作業則非常容易造成多發熱痹等問題。內因類。主要是指正氣虛弱,臟腑等功能發生紊亂,這些也將會造成外邪乘虛而入。正氣不足同樣情況與體質較差以及勞逸失衡相關,另外,就是女性經期產后等出現的體虛癥狀相關。
中醫當中對風濕病的理論研究由來已久,且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之中對風濕病已經形成了系統性的理論建構,后世的中醫學亞久中,更多從瘀著手,對風濕病治療方法的開創創造了良好條件。
如朱丹溪《格致余論》之中就曾經提及“通風”等說法,同時,也第一次提出了采取活血化瘀祛痰痹法解決此類問題。葉天士也曾經通過借助三焦辨證以及衛氣營血等方式解決風濕病問題。
身痛逐瘀湯方之中的主要成分包括川芎10g,秦艽15g,紅花5g,桃仁10g,羌活15g,當歸,牛膝各10g,香附15g,丹參20g,另外,還需要地龍、木瓜各10g。原方具有非常顯著的活血化瘀以及通絡止痛方面的能力,治療效果非常好。其中所使用的桃仁以及川芎在活血化瘀方面效果非常明顯,此外,五靈脂、牛膝以及地龍則具有通痹能力,對行血活絡同樣也具有名下效果。羌活以及秦艽則能除濕,上述中湯劑成分彼此之間可以很好融合,且能夠充分發揮出這些藥物成分的除濕祛風以及活血疏絡法方面的能力。
此方的目的是對經絡失衡、瘀血痹阻等情況進行調節,治療局部或者是全身疼痛等癥狀。此類病癥臨床表現為脈沉澀而舌質暗,這也是辨證過程中的主要體征情況。風寒型風濕病之中同樣可以木瓜以及桑寄生和威靈仙。濕熱型風濕病中可以增加黃柏、蒼術以及薏苡仁。痰瘀型風濕病方面則可以添加皂角刺、白芥子。血熱型則可以田間赤芍、生地黃以及牡丹皮。氣虛則可以添加白術、黃芪以及黨參。
風濕病除了需要給予積極治療,還應當加強預防,為此,應當堅持提升身體素質,改善體格,通過太極拳以及八段錦等的鍛煉能夠更好的增加四肢能力,促使身體氣血可以充分流暢,調節身體當中的陰陽平衡。當天氣轉冷,則需要注意添加衣物。夏季切記避免睡臥在風口位置。由于人入睡之后,衛陽之氣處于靜潛狀態,毛孔張開,風寒比較容易侵入。夏日時切記避免席地而臥,尤其是水泥等地面,避免涼氣進入身體。年老之人由于身體較弱,百脈空虛更加應當注意避免受到風寒,否則將會造成疾病。日常防范十分掛件,需要謹慎對待。尤其是身體必要虛弱的情況,更加應當注意。急性發作期,病患身體關節發生腫脹,此時需要臥床休息,更加應當注意關節保護。
參考文獻
王佳,王鋼,王濤,田杰祥,楊芳,王麗琴,劉海龍.身痛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瘀血痹阻證的臨床觀察[J/OL].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4(2017-09-26).
劉維,鐘源芳.加減身痛逐瘀湯治療風濕病體會[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9(03):86.
楊軍.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痹證87例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09):25-26.
韋小雙.馮興華教授運用身痛逐瘀湯治療痹病經驗探析[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2.
張國恩,楊德華,張哲.痛痹論治[A].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第六屆中國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2014:2.
Zhang Liangshan, Wang Lishuang. Shentongzhuyu Decoction of Wuhu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Chinese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04, (36): 8289.
禹建春,鄭永昌,趙娟,赫軍. 木豆葉合身痛逐瘀湯加味治療痰瘀型熱痹38例[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21(05):476.
周正球. 加味身痛逐瘀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86例[J].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8,(02):35-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