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伽木
【中圖分類號】R39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1--01
1 醫學生的疑病現象及其現狀
“疑病現象”是指一些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過于關注,出現了細微的身體不適就當成嚴重疾病,進而焦慮不安、反復多次檢查,久久不能釋懷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在醫學生之中則多表現為將所學的臨床知識與自己的不適癥狀進行對照,進而做出錯誤判斷,懷疑自己患上一些不治之癥,并因此擔心憂慮、精神緊張,嚴重影響學習與生活。
國內有研究應用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問卷(MMPI)的疑病子量表(Hs)調查醫學生疑病現象的檢出率以及醫學專業大學生和非醫學專業大學生疑病現象的差別,結果顯示醫學生之中疑病現象的檢出率為17.72%[1]。醫學新生和非醫學專業新生疑病得分(Hs)大致相同,而整個大學四年之間,非醫學生Hs得分變化不大;醫學生在大二和大三時的疑病得分都比大一高,且平均分高于同年級非醫學專業學生,此得分在四年級時下降。由大一到大四,疑病現象總體分布呈現鐘形,其中大二、大三為峰值[2]。
2 醫學生疑病現象的成因探討
2.1 醫學生的專業特殊性
從醫學生認識活動出發,研究認為醫學生疑病現象的出現與其錯誤認識有關[3],部分醫學生對知識理解片面,對課本生搬硬套,自己的不適癥狀與課本所述相符就懷疑自己得病。醫學院校大環境的熏陶,見實習期間對疾病和患者的接觸和了解往往會使得疑病現象加重。相關醫學檢查的陰性結果不能消除他們的疑慮,反而讓他們懷疑醫生誤診。迫于心理壓力,他們去查找更多的資料以求確診,更加死板的對比課本,從而更加強化了他們的疑病心理。此外,某些學生的基礎課學習不扎實,單純為了通過考試。這些學生一旦遇到具體問題,由于缺乏理論知識,不能理性分析,只是去一味地恐懼,導致疑病現象的產生。
2.2 醫學生本身的成長經歷
針對醫學生和非醫學生的16-PF研究發現,疑病傾向醫學生的人格特征有著低樂群、低興奮、高敏感、高懷疑、高幻想、高憂慮、高緊張、高自律的特點。而針對疑病傾向醫學生應付方式的調查提示他們處理問題的應對方式更多的是不成熟型[1]。而人格的形成與成長經歷有著很大的關系。如今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到大養尊處優,性格以自我為中心,父母的溺愛,自身能力的缺乏,使得獨生子女容易產生對父母的高依賴性。這些大學生上了大學,離開父母,遇到問題不會用成熟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他們遇到問題時得不到父母的幫助,因此容易造成焦慮與擔憂。這種擔憂借助于軀體的不適癥狀得以表現并放大,造成疑病現象的出現。
2.3 生物因素
研究顯示[4],疑病現象的發生可能有家族聚集性。這可能與遺傳、環境等因素有關。而出現疑病現象時,腦干網狀結構可能存在濾過功能的失調。這時,過去的一些不易被感知的內臟活動被感知,疑病者因此產生對這些活動的注意。而越是注意就越容易加重情緒的焦慮與緊張,情緒的焦慮又使得交感神經興奮,各個器官系統因此產生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化上傳到大腦,使得患者進一步感知為軀體的不適,如此惡性循環。
3 醫學生的疑病現象的對策探討
3.1 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豐富自己的臨床經驗
要從根源上解決疑病現象,必須醫學生自身角度出發,醫學生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來對壓力和情緒進行合理的自我調節,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大部分都在大二下學期和大三上學期開始開設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逐漸由基礎向臨床過渡。這個時期,醫學生對于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時又開始接觸臨床,因此疑病現象可能比較嚴重。這一階段的醫學生不應該用目前單薄的醫學知識對自己進行片面的診斷,而是要客觀的看待不適癥狀,理性分析,必要時可以向專業老師或醫生等尋求幫助。通過加強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注意臨床經驗的積累,在臨床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疑病現象就會逐漸緩解。
3.2 重視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培養,形成正確人格
疑病現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個人人格有關。這主要是后天的社會環境和所受教育所致。因此,從兒童幼年期開始,就應注意心理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礎,使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由于父母的溺愛,使得他們的心理承受力比較低。對于他們來說,一旦出現某些不適感覺就容易多慮。而身處醫學院校這一特殊環境,則使得他們的疑病現象更加嚴重。因此,父母要積極關心子女,多一些交流理解,多一些關懷傾聽,并多鼓勵子女,讓他們得到更多的理解、信任與尊重,幫助他們形成一種正能量的生活方式。
3.3 注重醫學模式的轉變,不斷創新醫學教育
當下,醫學模式已發展為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根據這種醫學模式的觀點,除了生物學因素之外,心理和社會因素也對人類健康和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當代大學教育和醫務工作者要認識到醫學模式的轉變,并積極把新的醫學模式應用到教育實踐中。結合社會現狀和學生心理,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并鼓勵他們正當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綜合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而不是去疑神疑鬼。在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的同時,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在出現相關傾向之后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認清現象的實質。
3.4 開展心理咨詢,注重心理健康宣教
一項對于大學新生的研究顯示[5],在大學新生中,醫學生的疑病得分值顯著低于非醫學生。而隨著年級的升高,醫學生大二、大三年級MMPI疑病得分均高于大一,大四則重新回落[2]。因此,根據這一特點,可以借助心理健康課對大一的醫學新生進行疑病現象的心理健康宣教,提前打好預防針。對于大二、大三的已經被疑病現象困擾的醫學生,學校和老師要對他們進行足夠的關心,及時開導他們走出這一怪圈,以免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有研究顯示[6],聯合應用一般性精神支持療法以及醫學分析推理療法來進行心理干預頗有成效。運用一般精神支持療法,取得學生的信任,并結合他們的專業特殊性,對他們進行醫學分析推理療法,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充分地理解他們所疑之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等,逐步幫助他們走出這一怪圈。一旦根除了疑病現象,那些所謂的軀體不適癥狀自然就會減輕和消失。
參考文獻
劉海靜,秦竹,李瀟等.醫學生疑病現象的內在人格心理特征及應付方式分析[J].衛生軟科學,2011,25(1):47-49.
閆國立,張運紅,李志超,郭春曉,易玲玲,舒波,郭婧.中醫院校學生疑病心理及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醫學報.2013(01).
趙紅玉.醫學生疑病心理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1992,13(1):21.
郝偉,于欣.精神病學.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張磊,肖旭東,霍金芝等.473名醫學新生人格特征分析[J].中國校醫,2006,20(3):240-242.
羅光勝,劉心仁,石明林.試論醫科大學生疑病心理及其對策[J].醫學與社會,1998,(02):4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