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珍
【摘要】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要以通識為主,主要任務是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即語言表達能力、文字使用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聽說讀寫的形式訓練。但是對于大學生而言,對這些從小到大一直學習的內容興致不高,大學語文通識課必須從多角度進行改變和創新,才能不斷帶動素質教育的發展,才能滿足人才的需求。本文對大學語文通識課進行研究,為通識課創新教學提供策略。
【關鍵詞】大學語文 通識課 教學 創新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039-02
一、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要以通識為主
通識,即公民通用的知識、常識。大學語文是通識課程中培養學生口語表達、寫作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課程。教學目標是通過對經典作品的深度解讀,培養學生學習文學文化的興趣,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從而在對文學文化的感知中獲得對歷史、社會、人生的看法與認知,為職業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
語言是人類從猿轉化到人的勞動實踐中產生并形成的。當人在與自然的斗爭中,為了勝利的需要有些東西不得不說的時候,就出現了語言,語言的歷史包含了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用語言交流也成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語言從開始最簡單的聲音發展成為復雜的語法結構,正如一個人從牙牙學語到吐字清晰再到語詞成句、妙語連珠,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時代發展到今天,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國家交流的日益密切,這些都使得人們的日常詞匯迅速增加,作為有教養的年輕人的大學生應該具有比前人更豐富的、更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但事實證明,現在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沒有與時俱進,課堂上不能很好地回答問題或許不能完全表明表達能力的缺陷,但是日常交流語言的單調、求職面試時的前言不搭后語以及表達個人感情方式的單一化等等,都在證明現在的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低下。
二、語文通識課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大學語文教師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PPT講解的方式,將課堂變得更生動活潑。但囿于教師個體對于多媒體應用的技術水平、教學模式缺乏創新等原因,很多時候學生對大學語文的認知仍舊停留在教師對于知識點的簡單傳達,教師是講臺上的主角,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
1.課程不受歡迎
因為社會風氣的影響,在當前大學中不少學生都受到一些功利主義等歪風邪氣的影響,在待人處事方面優先選擇“利益”。對此,在學生選擇課程時,普遍都會認為有實際應用意義的課程才是應當學習的課程,而大學語文這一門課程在社會中并無作用,導致許多學生認為專業知識才是主要的學習課程,反而不喜歡參與大學語文的教學課程,認為是浪費時間。與此同時,這些學生會將更多的時間應用于其他課程的學習,對于大學語文這類與自己所選專業關聯性不大的課程并不會花時間去探索和學習。
2.課時不多
一些高校在安排學生課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實踐能力,便刻意的減少人文素質的教育課時。少的課時量,必然會導致大學語文的教學質量不足,學生的人文素質無法得到培養。
3.教學方式與理念較為滯后
自從小學開始,學校對于學生的語文課程教育都非常重視,并且主要側重于語文表達能力以及對文字的理解應用能力等方面。當前的大學語文課程中,教學理念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理念大致相同,教師授課時只是更加注重課本上的文章,重點仍然是側重于字詞句段的理解和分析,導致教學理念與方法既不符合學生心態,也不符合學生需求。
三、高效的語文通識課創新策略
1.豐富教師的角色定位
語文學科自身的豐富性,生態教育決定的多樣性,都讓大學語文教師的角色變化多元成為必然,堅持自身定位,不在社會變遷和教育危機中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一方面是思維的點火石。大學生的思維模式相對中小學而言已經趨于穩定,但在大學語文課堂上多數學生習慣于跟隨教師的教學思維,沒有機會或者不愿意讓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這就需要大學語文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觸發學生的思維火花,營造一種活躍的課堂氛圍。做學生思維的點火石,而不是牽引者,激發學生個體的自主思考,而不是跟著教師的思維走。所謂“拋磚引玉”、“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塊“磚”和“石”應該就是大學語文教師首先要成為的角色。
但必須避免的是,為了追求表面的熱鬧讓形式大于內容,通過一些與教學目標相去甚遠的教學設計和問題來制造討論,偏離語文教學的軌道,陷入一種“上課時熱熱鬧鬧,下課時腦袋空空”的“假活躍”。
2.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大學語文教師遵循大學語文教學的豐富規律,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真正釋放,創造性得到真正發揮。課堂的主體應當是學生,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融合起來,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精選教學內容,設計最符合學生心態的教學方法。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學生的聽說能力培養,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所想,例如在講解記敘文時,可以讓學生將某一段情節改編成話劇到臺上進行演出,促使學生更加快樂的參與到大學語文教學當中。
首先,大學語文的學習只能是大學生自身主動進行的認知活動。教師的講授、示范以及訓練,都只有通過大學生自己的認識、實踐、體驗、內化生成才能起作用,而這個過程也只有由大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完成,效果才能最大化。其次,大學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正是建立自己成為學習主體的基礎上,完成人文素質的提高和精神修養的升華,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
3.借助微課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知識更便捷。微博、微信等都成為他們每天與世界溝通的橋梁。他們的思維活躍,對新事物的接收快,但需要方向的引導。利用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結合大學語文的學習規律,用微課的聲音、畫面、文字等將解讀作品時所需的抽象的聯想和想象轉化成具象化的表達。例如將作品一至兩個知識點的詳細講解,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制作成微課,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創設直觀立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有更直接、深入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利用微課教學的過程中,可將之作為項目式教學中的某個環節。在項目教學法實踐中,先把課堂內容設計成若干個項目,學生合作完成項目,教師進行點評,大致包括“創設情境—設定項目—分配項目—自主探索與協作學習—效果評價”等環節。以微課解決的重點問題為中心,教師可鼓勵學生利用手機進行思維的擴散和遷移,讓他們從網絡中獲取更多的材料。在小組討論、相互競爭的教學情境中,把解讀作品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充分應用項目式教學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為主的學習方法。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填鴨式的傳達者,而是課堂教學中的主導者,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監督者。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更樂于參與教學相長的互動。微課教學使學習個性化成為現實,學生間可以進行學習交流、討論等,盡可能多地主動獲取知識、交流和處理信息。
參考文獻:
[1]常建寶.微課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04-01
[2]馮芳.試論通識課背景下的高職大學語文微課研究[J].文教資料,2017-03-05
[3]張冰洋.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初探[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9-15
[4]張立勇.談通識必修課背景下的大學語文教學[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9-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