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平 林鈴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171-01
離開大學,初為人師,躊躇滿志之余,卻又無從下手,這是大多數新教師的真實心態。曾有這樣一位新教師,畢業后任教第一年申請主持教研課題,但由于在具體實施策略中難以把握教學基本環節,導致效果不夠理想。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教學教研的任何活動,其根在課堂,基本功在教學常規。因此,聚焦課堂是新教師正常的必由之路。
聚焦教學常規需要落實五個基本環節,即認真備課、高效上課、布置作業、輔導學生、測試反饋。
第一,備課。
科學有序的集體備課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和基礎,新教師必須借助學科組的集體力量,方能快速成長。我們不妨將集體備課分為智慧備課、深度備課和個性備課三個維度。智慧備課需做到“三備”,即備大綱、備教材、備教法學法。手中有綱,心中有底,把握課程標準,方能事半功倍;而對于教材,我們務必鉆研其編寫的邏輯關系,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素材,避免舍近求遠;考慮教法外,還要重視學生學法,多站在學生角度考慮我們的教法。深度備課中還要做到主備人、學科組教師之間的默契配合,新教師應多主動承擔“主備人”角色,提出個人見解并反思其他老師的建議,做出精品課程;個性備課,要求新教師結合任教班級學生實際、自身教學特點,進行個性化備課。
第二,上課。
新教師上課,重點應放在對經典課例的反復研究上,尤其達到課堂精講精練的要求。
精講,首先是語言問題,其次是重點問題,最后才是藝術問題。這里著重談談語言與重點問題。語言不精煉,是新教師的通病,我在聽一位新老師的課中,留意到“對不對”類口頭禪重復次數為25次,而另一位新老師的課更是語言過于豐富,講解A知識時牽出B知識,于是又忙于解釋B知識,最終淡化了A知識。因此要做到語言邏輯清晰,不泛泛而談,集中火力解決要點。其次是對重點把握不清,唯恐漏掉自己預先設定好的重要知識。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安排學生在課前或課堂初期進行深度預習,我們的精講將更有針對性。教師要真正做到不輕易代替學生、不泛濫探究問題、不重復講解知識,并以問題為線索,以歸納綜合為方法,嘗試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達到觸類旁通的高度。關注新教師的專業成長,可以精講為抓手,進而養成新教師良好的教學基本功,達到思路清晰、表達科學、富于啟發、語言生動、教態自然、板書規范等要求。
對于精練的要求,一是要做到反復篩選習題,以題帶點,題目具有關聯性;二是圍繞學情設計難度,做到兼顧全體、分層練習,及時鞏固、反饋落實;三要保證每堂新授課學生當堂練習時間占有的相當分量;四是課堂練習必須當堂反饋,不是停留在訂正答案,更重要的是學生針對練習發現問題并進而更深入的探究。
精講精練需要通過課堂評價機制推進,在聽課評課實踐中進行強化,在學生檢測工作中修正;新教師要不斷回顧總結階段性工作,并主動和善于聽取老教師的意見和建議。
第三,作業。
主要是規范課后作業的布置、批改、反饋與試題的命制、分析與評價環節。
首先要做到嚴格控制作業量。新教師往往由于經驗不足,重點把握不清,往往在量上進行補充,這就要求新教師多研究知識重點及其之間的關聯,多了解學生對知識實際掌握情況。作業布置方面,務必做到有做必改,有改必批,有批必評。布置的多,則批閱的工作量也自然加大,因此我們要關注作業布置的精確度。其次是作業設計的質量問題。作業試題的設計,應及時突出課堂教學重點,有出題人、審核人制度,多提請教研組長、學科骨干和名教師等進行把關,將作業布置的質量進行嚴格監控。同時做到全批全改與有針對性批改相結合,對個別學生進行面批。
第四,輔導。
培優輔差工作,是教師必須面對的一個常規工作。在當前大班制教學組織模式下,必然會挑戰因材施教理念的有效落實,而有針對性的培優輔差則成為必然的選擇。
輔導對象的優與差只是相對的,我們要注意適切性與適時性,分清哪些是我們確實需要輔導的對象,哪些是我們現階段要輔導的重點。輔導內容的選擇,可以是不同的知識點,也可以是心理層面的交流性輔導。需要強調的是,即使面對同一個輔導對象,新教師也必須結合該生需要培輔的內容進行培輔。輔導時間的安排,可以是課外活動,也可以是課堂活動,我們要敢于打破常規,據實際情況確定。輔導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新教師需要精心輔導,耐心等待,不可一曝十寒。輔導方式的選擇,應是多樣性的,比如“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多對多”是指學生對學生的輔導,可以采取小組輔導的方式,有時候學生之間的輔導更有親和力與適應性。
第五,測試。
關于測試工作,一是嚴格把好命題關,做到命題質量有保證。新教師需對命題的難度和區分度有一定的預測,并在考后進行比對。二是做好測試后的數據分析,如有條件,則應充分利用網上閱卷系統對測試做出科學有效分析、評價和反饋,具體掌握到每個小題的正答率、某項的選錯率進行分析。三是總結反饋,對考試結果的分析要有側重點,有針對性解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不可面面俱到。對于進步大的學生要樹立典型,既激勵學生本人,又能樹立典型,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良性競爭學習,共同提高。
新教師,自然要做到謙虛的態度,但謙虛不等同盲目相信權威。教學的成功,更多的是依賴于一線的實踐探索。當新教師面對未曾經歷的教學教研難題與困惑時,如果能做到聚焦教學常規,并輔之于勇敢地實踐與大膽地創新,“新”變“老”便是轉瞬之間,這也是我們新教師快速成長的一條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