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曌
【摘要】音樂類通識課程作為藝術通識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實現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近幾年,對于藝術通識課程的建設和完善的關注越來越多,但是對于教學中出現的教學問題的討論和研究還相對較少,其嚴重阻礙了音樂類通識課程的發展。文章主要針對音樂類通識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教學方法改革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音樂類 通識課程 教學方法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195-01
藝術通識課程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豐富當代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完善知識結構,健全人格的塑造,鍛造審美感知能力。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曾指出藝術是塑造大眾良好人格和促進全面發展的有效工具。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過“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更加說明了藝術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在人性和情感的陶鑄、完善的方面重要地位。音樂類通識課程作為藝術通識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高校學子的喜愛。因其重要性,近年來該課程體系設置經過不斷推新改革已經逐漸完善。但教學方法缺乏新意較為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所學知識掌握不全等問題應受到藝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鑒于以上原 因,筆者結合自身音樂類通識課程的教學經歷,對該課程的課堂現狀和教學方法改革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目前音樂類通識課程存在的問題
音樂類通識課程作為高校生非專業選修的課程,一般為大班授課,教師大多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聽的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教師專注于教學內容,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與學生互動少,大多未能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程度,導致達不到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效率差的問題。
《全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規定音樂類通識課程為:《音樂鑒賞》、《戲劇鑒賞》、《戲曲鑒賞》。三門課程均是以音樂鑒賞和基礎相關知識普及為基本立足點,以理論和作品融合為教學目標,以藝術審美為授課主要目的,帶領學生學習大量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和風格。由于音樂種類和風格繁多,常會出現重口難調的問題,不能做到因人制宜。部分學生在遇到不熟知未接觸過的音樂風格和內容時,常表現的“昏昏欲睡”毫無興趣。
此外擔任音樂類通識課程的教師一般都為音樂專業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會出現忽略通識課程選修學生音樂基礎薄弱的問題,教學中傳授的藝術的特性過強,或是教學內容過于深奧,比如音樂史、音樂思潮、音樂流派之類,在面對大多沒有音樂基礎,多數停留在初中階段接受過正式音樂教育的學生,教學內容沒有建立在學生具有音樂領域基礎常識的基礎之上。這樣的教學雖然不是隨性為之,但是遠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也超出了通識教育的原本準則。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1.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因素不斷的進行創新和改革。教師需要重新給自己定位,充分了解教授學生的音樂基礎,從授課模式上逐一進行探索和完善。將實踐融入課堂,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觀摩音樂會、歌劇、戲劇等演出,讓視覺、聽覺和身臨其境的感觀觸發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自主的積極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具備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
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的新型現代化課程形式的設置,結合多媒體開發新型授課方式,引入MOOC的教學方式,利用線上課堂的便捷性幫助學生補充薄弱知識點,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2.以學生為本
音樂類通識課程的教學應該向互動式,研究型教學模式轉變。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引導者和指導者。新時代的學生有著自信、思維敏捷、對新鮮事物新技術接受能力強,獲取信息量大的特點。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音樂方面的興趣點和愛好,結合學生所關注的文化現象和時事普及相關的音樂知識,“因材施教”,使課堂教學內容延伸到學生成長的現實生活中,讓音樂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密不可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引導自主學習
開展學生主講式教學,小組討論式教學、音樂與其他學科滲入式教學,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開對音樂的解讀。這些教學方法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也幫助學生分析整合各類多變的音樂文化現象。
三、總結
音樂類通識課程在藝術通識教育中所占比重較重,與教育體系有著緊密的聯系。它的有效改革可以促進其他藝術通識課程的完善,推動美育教育的實施。音樂類通識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如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等幫助每一位學生能更好的享受音樂的世界,培養積極向上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力,加大了公共藝術的覆蓋范圍,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也把音樂的動人轉化為一種能量,感染每一位學生。
參考文獻:
[1]李劍萍.教育學導論[M].人民出版社,2006:156-178.
[2]劉暢.高校藝術通識教學改革淺析[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2,08.
[3]張道森.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J].藝術教育研究,2011,01.
[4]葛婕.從分體走向綜合——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的探索[J].藝術教育,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