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軍,李晨杰,張曉東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基于改進型單神經元PID對四旋翼的控制研究
盧艷軍,李晨杰,張曉東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針對利用傳統PID控制算法控制四旋翼姿態角時,控制參數一成不變,從而影響四旋翼的快速性、穩定性的問題,提出了一種改進的單神經元自適應控制算法。這種算法通過改變單神經元中的學習速率而提高響應速度,并對超調進行限制。與標準單神經自適應算法相比,仿真結果表明,改進后的算法具有動態響應速度快、控制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的優勢,能較好地控制四旋翼的姿態。
四旋翼;單神經元;自適應控制算法;飛行控制
四旋翼飛行器需要完成懸浮、起降等各種復雜動作,因此,需要控制系統對姿態具有良好的控制特性。四旋翼飛行器的姿態控制系統需要分別對Pitch(俯仰)、Roll(橫滾)、Yaw(偏航)3個角度進行協調控制。針對四旋翼飛行器的控制器設計問題,國內外研究人員分別提出了PD控制、PID控制、反步法、滑模控制等控制方法。雖然常規PID控制器的設計簡單易整定,但一成不變的PID參數無法根據環境變化而變化[1];雖然PD控制器的快速性好,但是,其穩定性會變差[2]。反步法和滑模控制均對模型進行了線性化處理,忽略了模型的非線性部分,精度不高,影響控制效果[3]。對于遺傳算法的PID控制[4]和量子粒子群優化的PID控制[5],遺傳算法和量子粒子群可以找到最優解,但需要精確的四旋翼飛行器數學模型。在現實生活中,四旋翼的模型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基本上不能建立十分準確的數學模型,所以,實現精準控制是不可能的。
基于神經元PID自適應控制器的設計[6],不僅可以完成對PID參數的實時調整,而且不需要四旋翼的準確模型,整個系統的構架簡單。本文針對四旋翼的飛行控制提出了一種改進的單神經元的PID控制方法,并進行了仿真驗證。
一般情況下,四旋翼飛行器在機體四周有4個旋翼,一對旋翼正轉,一對旋翼反轉,以提供升力,并且相互抵消扭矩。四旋翼無人機可以調節4個電機的不同轉速,通過總體升力的變化控制四旋翼的位置變化,扭矩之間的相互抵消可讓四旋翼的姿態發生變化。四旋翼無人機有4個電機驅動,但是,它要實現6個狀態變化,所以說,這是一個欠驅動系統。四旋翼無人機具有變量多、非線性、耦合性強、欠驅動的特點,因此,飛行器的控制設計問題一直是四旋翼研究的重點。
在理想狀態下,當這兩對旋翼旋轉速度不同時,機體便會偏航;當這兩對旋翼的轉速差不多時,機體垂直方向的扭力矩就能夠保持平衡,機體偏航就會停止。四旋翼機體結構對稱,俯仰和滾轉運動不存在耦合關系,且繞這2個軸的運動原理相同,都是通過2個電機提供的不平衡力矩引起旋轉運動。當電機1、電機3存在轉速差時,機體發生俯仰運動;當電機2、電機4存在轉速差時,機體發生滾轉運動。
在實際情況下,四旋翼小型無人直升機具有縱、橫向非線性耦合嚴重,受空氣和周圍環境影響大等特點。此外,旋翼之間相互影響,加工和安裝時產生的誤差,涉及到的復雜的空氣動力學參數等,都會給四旋翼小型飛行器的控制器設計帶來許多不確定的情況。本文在為四旋翼小型飛行器建模的過程中,主要基于以下假設條件:①將四旋翼無人機的整體結構看作剛體;②四旋翼無人機的各對應部分完全對稱;③四旋翼無人機的質心在其幾何中心;④考慮槳葉在旋轉過程中的陀螺效應;⑤不考慮地面效應。
為了作出四旋翼小型無人飛行器的數學模型,本文定義了2個坐標系,分別為地面坐標系和機體坐標系。在地面坐標系下,矢量為正方向;在機體坐標系下,直升機俯仰角、滾動角和偏航角的方向(正負)通過右手定則來判斷。偏航角從機體坐標系轉換到地面坐標系,其轉換可描述為[7]:

同理,可以求出橫滾角φ和俯仰角θ。最終,從機體坐標系到地面坐標系的整體轉換可表示為:

四旋翼動力學模型由平動、轉動2個部分構成,根據牛頓定律可知:

式(3)中:FG為重力;FT為空氣阻力;FR為升力。
飛行器數學模型由兩部分構成,在旋轉時,四旋翼在力矩的作用下,繞著機體的質心轉動。所以,角運動方程為:

式(4)中:XD,YD,ZD為阻力矩;Ω為對角線螺旋槳角速度的差值。
綜上所述,四旋翼的數學模型就可以確定了。
傳統控制器具有設計簡單、方便調試和參數設定與期望指標緊密聯系的優點[8]。但是,當控制對象變化時,控制器的參數不能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無法滿足高精度控制的要求。本文將單神經與增量式PID控制器聯系在一起,以克服傳統PID參數調整的局限性[9]。單神經自適應PID原理如圖1所示。

圖1 單神經元自適應PID結構控制圖
轉換器的輸入端反應的是四旋翼位置的期望值和實際值,輸出的是單神經元學習需要的值;控制信號u由神經元經過學習后所產生,輸入Yd為期望值,經過轉換后變成學習所需要的量x1、x2、x3。
單神經自適應控制器的設計是將神經網絡與傳統控制器聯系起來,既有自學習的特點,又有簡單、方便實地操作的優點。這樣一來,可以使飛行器的控制器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改變加權系數,以滿足控制的要求[10]。本文以使用無監督HEBB的學習規則為例,對積分比例和微分分別使用不一樣的學習速率ηI,ηP,ηD,以調整PID的參數。大量的工程實踐表明,P,I,D這幾個系數的在線改正一般與學習速率和偏差e有關。如果ηI,ηP,ηD的初值選取過小,會導致訓練時間長,響應過慢,還可能會導致四旋翼偏離或者墜機;如果學習速率選取得過大,則快速性好,但是,它會導致系統發散,或震蕩,或超調量大。所以,要根據差值來實時改變學習速率的值。在試驗中,我們首先選取出2組學習速率的取值,ηI的大和小,ηP的大和小,ηD的大和小。這3個值的選取都必須保證系統運行的快速性和準確性。接下來,根據偏差e、偏差變化率△e的信息來選擇學習速率。
當偏差e比較大,然而偏差變化率△e又很小時,說明系統離期望值比較大,而且調節比較慢,應該選擇ηP大值、ηD的大值、ηI的小值。
當偏差e比較大,偏差變化率△e也很大時,說明系統正在快速調節,保持當前參數。
當偏差e比較小,偏差變化率△e又很大時,說明系統已經接近期望值。較大的偏差變化率可能會使系統震蕩,這時需要選擇較小的ηI,ηD和較大的ηP.
當偏差e比較小,偏差變化率△e也很小時,系統已經到達期望值。這時,要選擇比較小的ηI,ηP,ηD來減小系統的快速性,增強穩定性。
根據試驗確定一個較大的學習速率值和較小的學習速率值,然后在每次的計算中根據偏差和偏差的變化率實時選取學習速率。使用該算法選取學習速率時,只需要根據條件判斷即可,實施起來簡單,而且計算時間短,不會影響整體的計算速度。

圖2 經典單神經控制結果圖

圖3 改進型單神經控制結果圖
針對改進后單神經自適應算法,在Simulink環境下開始仿真研究。結合開始建立的四旋翼無人機數學模型,選擇四旋翼的偏航角作為測試量,當系統受到擾動后,或者受到其他不可抗拒因素的影響時,將正弦信號作為輸入信號,即yd(k)=0.5×sin(20×pi×k×ts)。采用傳統單神經控制器和改進型單神經控制器,對飛行器飛行偏航量進行仿真,得出以下結論,如圖2、圖3所示。經過仿真可知,如圖2所示,采用自適應單神經元PID,增大學習速率,可以有效縮短學習時間,加快響應速度,但是,在系統0.5 s變化后容易產生超調、震蕩,甚至系統不穩定的情況;采用改進型自適應單神經元PID,讓其在誤差較大的時候增大學習速率,加快響應,誤差較小的時候減小學習速率,則可以抑制超調和震蕩。如圖3所示,在0.5 s系統變化后仍然能迅速調節。
試驗結果表明,該控制算法與定常學習速率單神經自適應算法相比,有利于控制系統品質的提高,且對外界的變化影響比較小,還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是一種很有發展潛力的控制器。
[1]楊慶,宋召青,時磊.四旋翼飛行器建模、控制與仿真[J].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學報,2009,24(5):499-502.
[2]侯一民,朱志超.單神經元PID控制算法在智能車控制系統的應用[J].化工自動化及儀表,2015(2):134-138.
[3]田聰玲.基于反步法的四旋翼飛行器非線性控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4]李俊,李運堂.四旋翼飛行器的動力學建模及PID控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1):114-117.
[5]王正林,王勝開,陳國順.MATLAB/Simulink與控制系統仿真[M].北京: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6-10.
[6]Du Chunyan,WuAiguo,ZhengAihong.The application of single neuron adaptive PID method to the speed control of i-sothermal forging processess[C]//Proceedings of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and Automation,2006:21-23.
[7]Iman Sadeghzadeh,Ankit Mehta,Abbas Chamseddine,et al.Active Fault Tolerant Control of A Quadrotor UAV Based on Gainscheduled[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5th Canad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2012:1-4.
[8]Wang,Gao X Z.A single neuron PID controller based on immune tuning and its application[C]//2010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e Computation(ICNC),2010:2831-2836.
[9]吳成富,劉小齊,袁旭.四旋翼無人機建模及其PID控制律設計[J].電子設計工程,2012,20(16):68-70.
[10]胡錦添.基于PID神經網絡的四旋翼飛行器控制系統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3:256-314.
盧艷軍(1968—),女,遼寧義縣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飛行器自主控制技術和系統測試技術研究。李晨杰,河南靈寶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嵌入式系統與智能控制。張曉東(1971—),男,遼寧朝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實時嵌入式系統和飛行器測控技術。
〔編輯:白潔〕
TP391
A
10.15913/j.cnki.kjycx.2017.23.030
2095-6835(2017)23-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