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慕容廆勤王政策淺析
劉媛媛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后,各少數民族紛紛獨立,遼東地區的慕容鮮卑亦乘勢建立多個政權,雄踞北方數十年之久。在慕容鮮卑的發展歷程中,慕容廆時期的勤王政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勤王或許并非出自慕容廆的真心,但當時獨特的政治局勢之下卻成為了慕容鮮卑最務實的發展策略,“勤王”成為慕容鮮卑進取中原前的既定國策。慕容鮮卑迅速崛起,正是憑借此政策逐漸成為遼東地區的一支強大的割據勢力。
慕容廆 前燕政權 勤王
西晉末年爆發的八王之亂,使西晉王朝分崩離析,各少數民族紛紛獨立,建立政權并相互之間攻伐不已,史稱“五胡亂華”。在諸多少數民族政權之中,慕容鮮卑格外引人注目,由最初僅是遼東地區的一支民族勢力,在較短的時間之內迅速發展為雄踞遼東遼西地區的強盛勢力,并乘后趙混亂之際,率軍進取中原,建立帝國,史稱前燕。前燕雖亡于前秦,但在淝水之戰后竟然成功復國,建立起后燕、西燕、南燕等政權,慕容鮮卑這一民族勢力的影響貫穿所謂的“五胡亂華”時期,甚至延伸到隋唐之時。慕容鮮卑這一名號,成為了中國民族史上的一個傳奇。
在慕容鮮卑的發展歷程之中,慕容廆起到了至關正要作用,正是在他的帶領之下,慕容鮮卑迅速崛起,成為遼東地區的一支強大的割據勢力,而縱觀整個慕容鮮卑的發展史,慕容廆時期的勤王政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勤王或許并非出自慕容廆的真心,但當時獨特的政治局勢使其成為慕容鮮卑發展的最務實的策略,勤王政策成為慕容鮮卑進取中原前的既定國策。本文就慕容廆統治時期勤王政策的提出和意義進行簡要的分析。
自先秦時期開始,“夷夏之辨”的觀念逐漸形成,這是一種中原地區華夏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對立沖突中所形成的以我為大,以我為尊的民族心態,其核心內容是華夏為君,夷狄為臣,這種民族心態反映政治文化之中即體現為華夏正統觀念,“夷夏之辨”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事實上中國古代中原王朝無一不以此為依據來構建國家政治制度和華夷秩序,中原王朝位居天下的中心,周邊的少數民族即所謂的蠻夷戎狄散居四方,與中原王朝保持著朝貢冊封關系,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服從中原王朝的管轄,在地域和政治上決不可逾越,中原王朝采用冊封,賞賜及武力征討等懷柔羈縻政策來維持鞏固這一秩序。
慕容鮮卑為東部鮮卑的一支,同屬東胡系統,史載“別保鮮卑山,因號焉”。①鮮卑曾受匈奴奴役,東漢時期,匈奴受創西遷之后,據匈奴故地,力量迅速壯大,到慕容廆的曾祖父莫護跋之時,率眾遷入遼西,與中原王朝接觸而被納入到中原王朝所構建的華夷秩序之中。“太康二年春,三月……初……莫護跋生木延,木延生涉歸,遷于遼東之北,世附中國,數從征討有功,拜大單于。”②慕容鮮卑自遷入遼東之北后“世附中國”,此后與中原王朝長期保持著朝貢冊封關系,曹魏之時,慕容廆的曾祖莫護跋被魏封為“率義王”;祖父木延加號“大都督、左賢王”;西晉時期,其父涉歸,受拜為“鮮卑單于”。
華夷秩序的構建是為了維護中原王朝的華夏正統及其長久統治,秩序之下的各民族的發展都受到限制,這與慕容鮮卑的發展需求相違背,從慕容廆的父親涉歸開始,就試圖突破華夷秩序的束縛,“(太康)二年……冬十月,鮮卑慕容廆(涉歸)寇昌黎。”③然而涉歸武力擴張不符合中原王朝對待邊疆少數民族的一貫政策,這種試圖打破地區勢力平衡的結果必然導致慕容鮮卑與西晉王朝在軍事上的直接對立,“(太康)三年……三月,安北將軍嚴詢敗鮮卑慕容廆(涉歸)于昌黎,殺傷數萬人。”③從嚴詢殺傷數萬人的情況來看,這次戰敗對慕容部打擊應該不小,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造成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慕容部的實力遠不及同在遼西地區的宇文、段兩部。
涉歸死后慕容鮮卑內部曾一度混亂,直到其子慕容廆被族人迎回慕容部做首領之后才重新穩定,而慕容廆最初在發展策略上與其父涉歸一致,即以武力擴張的方式打破華夷秩序的束縛,“初,涉歸有憾于宇文鮮卑,廆將修先君之怨,表請討之。武帝弗許。廆怒,入寇遼西,殺掠甚眾。”④慕容廆以為父報仇為名討伐宇文部,然而宇文鮮卑同樣是西晉在邊疆地區施行懷柔羈縻政策的受眾群體,與其他各族一樣處于西晉王朝所構建的的華夷秩序之下。在此秩序之下,慕容鮮卑與宇文鮮卑都歸西晉所統轄,西晉王朝通過各種措施維持各支勢力的均衡,以此保證各民族勢力對中央王朝的誠服,任何企圖打破這一秩序的民族首領,不管其有多么合理的理由,都必然會遭到來自中原王朝的打擊和削弱。慕容廆的作為迅速引起了西晉王朝的關注,晉武帝任命衛瓘為幽州刺史,率軍討伐慕容鮮卑,慕容廆大敗。慕容廆不甘失敗,又將矛頭轉向東邊的夫余,“又率眾東伐扶馀,扶馀王依慮自殺,廆夷其國城,驅萬余人而歸。”④同樣西晉王朝對夫余的亡國沒有置之不理。晉武帝派遣東夷校尉派部將賈沈援助夫余,率兵擊敗慕容廆并協助扶余王子依羅復國。在西晉政權的強力維護下,慕容廆武力擴張是以失敗而告終。
武力擴張的失敗使慕容廆重新審視并反思自己及其現實的政治環境,“廆謀于其眾曰:‘吾先公以來世奉中國,且華裔理殊,強弱固別,豈能與晉競乎?何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乃遣使來降。”④慕容廆決定不再以武力對抗西晉王朝,重新回歸華夷秩序,“世奉中國”尊奉西晉為正統,晉廷受降并封慕容廆為鮮卑都督。更為重要的是,慕容廆對現實的政治秩序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認識到自己與西晉“華裔理殊,強弱固別”,前燕統治者將西晉稱為“華”,而將自己所立之政權稱之為“裔”。在慕容廆看來,“華”、“裔”之別的關鍵不在于地域,而在于“理殊”⑤。慕容廆對華夷之辨的認可和接受對慕容鮮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華夷秩序之下,武力擴張必然導致西晉王朝的武力討伐,而自己與西晉王朝“強弱固別”,無法與之對抗,不如在遵循華夷秩序的前提下謀求發展,慕容廆不得不改變策略,重新審視自己并且調整與西晉乃至與仇敵宇文鮮卑的關系,對于宇文部鮮卑與段部鮮卑的不斷侵擾,采取忍讓政策,“廆卑辭厚幣以撫之”。④并且和段部鮮卑聯姻,迎娶段部鮮卑酋長段階的女兒為妻。此舉為慕容鮮卑帶來了巨大的收獲,慕容鮮卑與宇文部,段部得以較長時間之內保持了相對和平。由于遼東郡較為僻遠,慕容廆兩次遷徙部眾,先向西遷徙至徒河縣青山,后又遷至大棘城,并進行了部分制度改革,“教以農桑,法制同于上國。”④棘城時期的開始實際上是慕容鮮卑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根本性轉折,此后慕容部開始從一個游牧部族組織全面向中原王朝體制的地方割據勢力轉變。⑥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慕容廆勢力得到了恢復與發展,而恰在此時,西晉政局的動蕩為其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八王亂起,西晉諸王之間相互火并,政局動蕩,為爭奪對中央政權的控制,藩王不顧家天下政權的安危,攻城掠地,為了擴充實力,消滅對方,竟相招惹生活在周邊的“五胡”少數民族貴族率兵參戰。⑦因緣介入戰爭的民族勢力得到了發展,邊疆地區的勢力均衡在事實上被打破了,繼之而起的匈奴貴族劉淵起兵之后,帶動了一系列的民族起義,加之內部頻發的流民起義,西晉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已沒有足夠的能力控制邊疆地區,即西晉王朝已無力再維持在邊疆地區的華夷秩序,遼東地區迅速陷入混戰的局面。永嘉三年,鮮卑首領素連、木津以為東夷校尉李臻報仇的旗號,要求斬殺龐本并攻城略地、殺掠士庶。“連歲寇掠,百姓失業”④,新到任的東夷校尉封釋屢戰屢敗,最終只得斬殺龐本以求妥協,但未能奏效,直到永嘉五年,叛亂仍未平定。
面對動蕩的局勢,曾與西晉王朝兵戎相向的慕容廆沒有借機與西晉王朝決裂而加入到如火如荼的反晉浪潮之中,庶長子慕容翰獻策曰“求諸侯莫如勤王,自古有為之君靡不杖此以成事業者也。……中原兵亂,州師屢敗,勤王杖義,今其時也。單于宜明九伐之威,救倒懸之命,數連、津之罪,合義兵以誅之。上則興復遼邦,下則并吞二部,忠義彰于本朝,私利歸于我國。”④慕容廆采納其建議,以勤王之名親率軍隊平定素連、木津叛亂,將二部余眾徙至棘城。首次勤王,慕容鮮卑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除兼并了素連、木津二部,最大的收獲在于極大的提高了慕容廆在遼西地區的威望,于此為轉折點,大量流亡士人前往依附,“廆刑政修明,虛懷引納,流亡士庶多襁負歸之。”④為有效管理遷徙漢人,慕容廆“乃立郡以統流人,冀州人為冀陽郡,豫州人為成周郡,青州人為營丘郡,并州人為唐國郡。”④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當時投奔漢人的數量之多。勤王策略在慕容鮮卑的發展歷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來自中原地區的漢人士族有不少曾是晉朝地方官員,擁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及管理才能,能為其構建起有效地官僚系統,加強政權的凝聚力,人口的增加亦加速了其實力范圍之內農耕經濟的比重,為慕容政權的發展提供雄厚的經濟后盾。而且漢族士人飽受儒學熏陶,慕容廆“以平原劉瓚儒學該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國胄束修受業焉,廆覽政之暇,親臨聽之,于是路有頌聲,禮讓興矣。”④儒家文化的傳播在慕容部普及了忠孝觀念等政治倫理,為慕容政權之后的權力的傳承提供了保障,從而避免了部落制之下最容易出現的諸子掙位而導致的政權分崩離析的局面。從這個角度而言,慕容政權是“依靠永嘉之亂后涌入遼東的漢人強大起來”。⑧
對于當時大量流亡遼西之人,投奔對象有著不止一個選擇,大部分最先選擇投奔漢族勢力幽州王浚,“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北依王浚”,但因王浚統治政策不善,“士民往往復去之”。⑨此外就是鮮卑貴族段氏、宇文氏、慕容氏。但 “段氏兄弟專尚武勇,不禮士大夫。”而慕容廆“政事修明,愛重人物,故士民多歸之。”慕容廆政事修明,禮遇士大夫,喬置郡縣安置流人,這些固然是大量漢人前往依附的原因,但并不僅僅如此而已,大量士人前往投靠是在其打出勤王旗號并協助平息素連、木津叛亂之后,可以說,勤王政策是一個分水嶺。勤王若是出自諸侯王或西晉地方政府勢力乃是一種義務,而對于漢人眼中的邊疆戎狄而言,能奉行勤王政策,其意義遠大于遵行義務以博取士大夫階層的好感,慕容廆的勤王旗號,并堅決尊奉晉室為正統,除了爭取兩晉王朝及其漢人支持以外,其更重要的的是傳達了一種政治信號,即慕容鮮卑堅決遵守并維護西晉王朝所構建的華夷秩序,沒有僭越之心,其所進行的軍事行動目的也是匡扶晉室,盡本分而已,尤其是在中原地區匈奴劉氏及石勒政權大肆屠殺漢人的背景之下,慕容廆的勤王更顯得彌足珍貴。慕容廆亦經常以此為自己的行為正名,“今天子播越,四海分崩,蒼生紛擾,莫知所系,孤思與諸君匡復帝室,翦鯨豕于二京,迎天子于吳、會,廓清八表,侔勛古烈,此孤之心也,孤之愿也。”這一秩序正是兩晉王朝及其漢族勢力所希望看到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北方大族前往依靠效力的原因。
對慕容廆而言,勤王旗號并非僅僅是為爭取漢族勢力的支持而采取的策略,這也是一種對自身極為務實的策略。永嘉之亂時,遼東遼西地區勢力縱橫交錯,單以鮮卑勢力而言,就存在慕容鮮卑,宇文鮮卑、段部鮮卑三部,相互之間互不統屬,且政治立場不同,加之還有幽州刺史王浚及其平州刺史崔毖等西晉留守勢力的存在,使得東北部地區的政局及其復雜,對于慕容廆而言,發展自身實力,統一東北部地區的要求遠大于推翻西晉王朝追求民族獨立的理想。勤王政策能夠做到“忠義彰于本朝,私利歸于我國”,④以勤王政策為保護傘,奉天子以討不廷,那么兼并段部及宇文部不僅在道義上合法,而且還能得到晉室的支持,尤其是段部和宇文二部,曾投靠過石勒政權,于晉不忠,于情于理都得討伐,這也是不少漢族士人在其兼并二部及討伐石勒政權之時竭誠獻計獻策的原因。同時慕容廆很警惕的與其他地方割據勢力保持距離,永嘉六年,幽州王浚承制以慕容廆為散騎常侍、冠軍將軍、前鋒大都督、大單于,但慕容廆拒不接受。西晉滅亡之后,鎮守建康的晉王的司馬睿承制以慕容廆為假節、散騎常侍,都督遼左雜咦流人諸軍事、龍驤將軍、大單于、昌黎公,并封其子慕容皝為振武將軍,慕容廆因其“非王命所授”而拒絕,直到其正式即皇帝位才接受冊封,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慕容廆擔心與其輕率合作會對自己的勤王聲譽有所不利。
316年,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慕容廆的勤王政策失去了目標,慕容廆在仔細審視形式之后采納了其征虜將軍魯昌的建議遣使江東,向晉王司馬睿勸進,其目的很明確,即再次得到晉室的任命和認可,“然后敷宣帝命,以伐有罪,誰敢不從”④。司馬睿對于慕容廆的積極擁戴也給予了極高的回報,東晉元帝太興三年(321年),晉元帝任命慕容廆為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封遼東公。雖然距離慕容廆所期盼的燕王還有一段距離,但東晉朝廷在事實上承認了慕容廆對幽州、平州及遼東地區的控制,至此慕容鮮卑由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發展到獲得正統朝廷所認可和依賴的地方割據政權。
縱觀慕容鮮卑的歷史,慕容廆在政治上的轉變和由此而奉行的“勤王”政策對于自身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它避免了慕容鮮卑和西晉王朝的正面沖突,并且在民族矛盾及其尖銳的時代背景之下巧妙的轉移了漢人的視線,創建了與漢族士人政治合作的心理平臺,由此勢力不斷壯大并逐漸填補了西晉王朝瓦解后在幽并平遼地區的權力空白,為前燕政權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三國志·卷30·鮮卑傳[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521.
②資治通鑒·卷81[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918.
③晉書·卷3武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53,55.
④晉書·卷108·慕容廆載記[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2804~2806.
⑤趙紅梅.前燕慕容廆君臣的華夷觀[J].學習與探索,2010(05).
⑥高然.五燕史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0.
⑦趙昆生.西晉藩王政治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2(06).
⑧馬長壽.烏桓與鮮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⑨資治通鑒·卷88[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1001.
[1]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司馬光,等.資治通鑒[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
[3]馬長壽.烏桓與鮮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62.
[4]趙紅梅.前燕慕容廆君臣的華夷觀[J].學習與探索,2010(5).
[5]趙昆生.西晉藩王政治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2(6).
[6]高然.五燕史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0.
云南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