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輝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優勢探析
朱 輝
文化創意產業依托的文化資源具有較強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歷史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要求地理區位上的相對集中,而且要求在生產和創作上要相互匹配和協調。因此,與其他物質生產領域的產業相比,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更強的集群化特征,且通過產業柔性集聚而快速發展起來的區域,往往具有更強的創新功能和競爭力。
文化創意產業 集群化 競爭優勢
創新是區域發展最根本的內在動力,但是由于創新活動的復雜性,企業很難單獨開展創新活動,往往需要多個相關企業及科研部門的共同參與,創新才可能獲得成功,這一要求恰好為產業集群的網絡特性所體現。“集聚”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式,集聚區也成為各城市創意產業發展的焦點和亮點。
從全國整體的布局來看,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的集聚趨勢日益明顯,在空間布局上已初步形成三大創意產業區域:以文藝演出、廣播影視、時尚創意、旅游休閑等為優勢行業的環渤海創意產業區;以上海為龍頭城市,帶動杭州、蘇州、南京的長三角創意產業區,工業設計、室內裝飾設計、廣告策劃等為優勢行業的長三角創意產業區;以廣州、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創意產業區,廣告、影視、印刷、動漫等行業走在國內前列。這些依照區位優勢進行差異化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是帶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的空間依托。概括起來,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產業集群可以降低企業創新的成本
由于存在著學習曲線效應,集群內許多專業化中小企業之間學習新技術變得容易和低成本,加上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競爭合作機制,也有助于加強企業間進行技術創新的合作,從而降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成本。另外,產業集群內,創新者更容易找到所需的設備、人才、資金甚至技術,相關企業的合作既可以分散風險,減少困難,又能提高創新速度。集群內還隱含著一個地方市場的形成,使創新產品能較快地從已經建立的諸多市場關系中受益。所有這些因素都降低了可以覺察到的、使企業不能退出的風險。因而,集群在創新的動力、環境、組織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促使集群成為創新的主體,成為推動產業進步的力量。
2、產業集群可以促進集群內部企業的協作
產業集群的網絡加強了協作,使企業獲得額外收益。以市場交易方式構筑的供應鏈會產生大量的交易費用,采取轉包、卡特爾聯合體及建立在區域網絡之上的企業協作群等方式構筑的供應鏈可以節省費用。大量企業相互集中在一起,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如聯合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建立生產供應鏈等。產業集群的根本特征是互動互助,集體行動。通過這種方式,企業可以在培訓、金融、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出口和分配等方面實現高效的網絡化的互動與合作,可以克服其內部規模經濟的劣勢,從而能夠與比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相抗衡,可以使信息的流通更為順暢,加快觀念、知識和信息的傳播,緩和經濟利益的沖突,減少交易過程的障礙,從而獲取集群整體效率。
1、在產業集群內部容易產生知識、技能、信息方面的累積效應
在產業集群內部,集聚著數量眾多的相關生產企業、科研機構、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在產生較強的專業知識、生產技能與市場信息累積效應的同時,大量生產企業也時刻面臨同行競爭的壓力,這既為企業提供了實現創新的重要來源及所需的物質基礎,也使集群內的企業時刻保持創新的動力。
2、產業集群的自我強化機制可以進一步促進創新
企業之間緊密的網絡關系,使得生產企業和相關機構之間更容易形成一個相互學習的整體,推動了集體學習的進程,降低了學習成本,促進更多有創新價值的活動發生。
隨著集群集中面積的擴大和外部效益增強,規模效益和范圍效益更加顯著,外部效益使更多的企業受惠。區域網絡規模也隨著集聚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在網絡效益的作用下,集聚區內專業化分工程度提高,企業之間的交易聯系會更密切,相關企業增多,為開拓市場,增強競爭力,企業間的技術交流和合作必然增加;而且隨著集群聚集作用的增強,人員共同的職業背景、興趣愛好和頻繁的交易往來,以及技術合作,進一步密切了人們的社會關系,網絡效益也不斷增強。創新不斷豐富了集群區的知識,提高了集群的創新能力。產業集群可以有效地降低創業風險,提高創新帶來的經濟回報,使創新系統更有效。
產業集群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有效地結合起來,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形成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
1、發展產業集群可以提高區域生產效率
大量的中小企業集聚于一定區域,可以進一步加深區域內生產的分工和協作。在這種集群內發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細化而帶來的高效率外,還由于空間的臨近性,大大降低因企業間頻繁交易而產生的交通運輸成本。此外,在現代產業集聚體內,經濟活動主體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夠在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上達成共識,這種基于社會網絡信任基礎的合作分工,可以減少企業之間的相互欺詐,對于維持集群穩定和提高生產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發展產業集群可以產生“滾雪球”效應
產業集群的雛形一旦形成,便進入了內部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過程,通過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擴大和加強集聚效應,而新增的企業與單位又放大了這種集群效應,如此往復,產生“滾雪球”效應,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3、發展產業集群有利于促進集群內新企業的快速衍生與成長
在集群內部,不僅有很多的相關企業在此集聚,而且還有很多相應的研發服務機構及專業人才,新企業在此發展,可以面臨更多的市場機遇,獲得更豐富的市場信息和人才支持,從而降低市場風險。而且由于集群內部分工的不斷細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業,從而進一步增強集聚體自身的競爭能力。
規劃產業集群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政府要加強對集群經濟的規劃與引導,做出合理的產業定位,使規劃的產業集群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以完整、科學、可行的產業集群政策代替簡單的產業布局。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集群是靠市場生成的,但這絕不意味著政府就可以無所作為,在我國市場機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發揮政府在區域產業集群的引導、規劃和必要的宏觀調控作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加強集群的引導和規劃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各級政府要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對區域資源稟賦狀態進行分析,結合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的空缺,辨析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機會與問題,由此來確定產業集群的定位;二是產業集群不可貪大求全,要按照發揮比較優勢的原則,優化集群發展環境,求專求強;三是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區域的資源,推動不同形態產業集群的形成。例如,可以利用當地的傳統資源和特色產品發展產業集群,也可以依托當地的大型企業、拳頭企業發展產業集群,為之提供配套產品,還可以利用人才、信息和科研機構相對集中的優勢,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集群等,同時要加強區域之間產業規劃的協調,做到錯位發展,以避免一哄而上和過度競爭。
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當今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作為新興的創意產業,其較強的產業融合性決定了其發展過程中需要整合各種資源,集群化發展趨勢非常明顯。例如,美國聞名于世的曼哈頓“蘇荷(SOHO)藝術聚集地”、好萊塢影視娛樂業集群等,都是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范例。我國在創意產業集聚發展同時,必須堅持專業化、特色化發展,因為波特集群競爭理論認為,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是創意產業集聚區獲得持續競爭力的關鍵。我國創意產業基地和聚集區特色不明顯,未來發展需要加強對特色創意產業集群的培育,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創意產業基地和園區。例如,在好萊塢,有電影拍攝公司、經紀人、營銷公司、廣告公司、劇本作家,甚至有賣道具的、有從事藝術授權的、有開發衍生產品的等,但這些從業者全部都是圍繞電影這個核心。“電影”成了好萊塢具有品牌意義的文化符號。因此,必須堅持集聚區的專業化、特色化,形成產業鏈形態的企業集聚勢在必行。
產業集群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產業集群內部不僅包括企業,而且還包括相關的商會、協會、銀行、中介機構等,這是產業集群的實體構成。創意產業的集聚發展雖然是以市場為基礎的,但政府通過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規的制定,為創意產業營造一個適宜發展的環境,對創意產業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應創造和提供適宜創意企業集聚的環境,吸引企業和高端創意策劃人才在一定空間地域內聚集,結合技術、資本、市場等要素,整合產業鏈,形成創意產業的規模效應,推動創意產業的集群發展。政府在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中,應從集聚區和企業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盡力做好服務者的角色,不僅應在空間上使創意產業形成集聚,還應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各種設施、制定扶持創意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這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鑒。例如,英國創意產業的推動政策主要包括創意出口推廣、教育及技能培訓、協助企業融資、稅務和規章監管、保護智慧財產和地方自主權六項。美國也通過法律、法規和政策,鼓勵各州、各企業集團及全社會支持文化藝術,從法律、政策、資金、人才、市場運作等多方面創造創意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產業集群不等于企業的簡單集聚,集群內的企業只有通過互動的合作與交流,才能發揮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效益,帶動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創意產業的集聚發展也絕不是簡單的“藝術家+舊廠房”,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形成只是打造了一個外殼,培育了一種形態。地理上的集聚只是創造優勢和保持優勢過程的一部分,創意產業企業在一個地方扎堆,如果它們之問沒有合作,就不可能促進創新。僅僅有企業的地理靠近,沒有企業之問的緊密聯系并不必然導致創新的產生,以及信息和知識的擴散。因此,有必要建立基于產業鏈的創意產業戰略聯盟,通過成立聯盟使企業在技術、市場等各方面加強合作,發揮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效益。
一是要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國家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或者各個行業分別設置發展基金。中小企業可以積極利用技術創新基金及信托公司、風險投資公司發放的專項基金謀求發展。政府要制定相應的稅收政策,鼓勵社會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的捐贈。二是制定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具體包括:首先,降低稅率,通過給文化創意企業減負,提高各投融資主體進入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積極性;其次,完善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中的差別稅率政策;最后,通過優惠的稅收政策加大鼓勵企業和個人贊助或捐贈行為,對于贊助或捐贈的企業,實行稅前列支或相應減少納稅基數,對贊助個人采取多種方式給予回報。三是加大對中小型文化創意企業貸款的政策性支持。具體的做法可以在國家開發銀行成立面向中小型文化創意企業的貸款部門,建立相應的法規制度,確保對中小型文化創意企業的貸款比例,扶持中小型文化創意企業的創新和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具有根植性,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需要以所在區域的制度文化為基礎。判斷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重要標準,是產業集群所在區域內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之間所具有的高度的內在關聯性,即企業在一個區域內相鄰,在共同的發展中產生的相互信任及合作的愿望。長期以來我國在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社會資本缺乏、市場機制不健全、條塊分割、低信任度、交易成本高,以及制度文化缺陷等問題,使得我國部分地區和企業只注重使用內部資源,只注重提高企業內部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而不注重尋求企業外部資源,導致產業集群政策制定和實施困難,致使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無法有效發展。因此,對于沒有形成地方優勢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重點是培育區域內的企業家和有利于創新的制度文化氛圍。對于已經形成地方優勢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也要重視創新制度文化,以發揮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1]厲無畏,于雪梅.關于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發展的思考[J].上海經濟研究,2005(8).
[2]張春梅.基于國際經驗的大連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對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3]徐娜.創意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08.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2025湖南智造”高職項目《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集聚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6YBG011);長沙市社科規劃一般項目《長沙“非遺”創意產業走出云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7CSSKKTZC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