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科
國學現代化問題初探
任 科
中國國學作為文化瑰寶,對中國及世界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代,如何推動國學現代化發展,值得我們思考。本文從國學及其現代化的定義入手,分析了國學現代化的現狀及其條件,并提出了國學現代化的基本路徑,以期推進國學現代化。
國學 現代化
國學,亦稱中國之學說。“國學”之謂始于何時說法不一。余英時曾提出國學概念傳自日本;姜義華認為,國學之稱本源于日本江戶和明治時代的古學復興。從國內來看,最初提及國學,見于章太炎在日本組織的國學講習所。整體而言,從國學出現到被學界認可,始于20世紀初期,歷經確認學術與國家的關系、重建學生的的自覺意識及全面接納現代知識體系等過程,之后才得以確立。
1、現代化
對于現代化,它內涵包羅萬象,在羅榮渠所著《現代化新論中》對現代化的定義歸納為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廣義而言,指社會生產方式大變革,引起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狹義而言,就是落后國家趕上先進國家和適用現代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西方發達國家把截止到上世紀60年代的工業化的實現及其過程稱作是“現代化”,而把工業化之后的階段稱為“后工業化”或“后現代化”。從我國現狀來看,所追求的現代化以趕超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為最終目標,兼具廣義和狹義內涵。面對這一大趨勢。我們的國學也應用一種新的富有當代特色的形態出現。
2、國學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談及國學現代化,溯及學界的相關觀點,主要涵蓋以下層面:第一,構建國學現代倫理體現。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梳理國學倫理體系,形成涵蓋生態倫理、人際倫理等現代倫理體系;第二,促進國學“潛在現代性”和現代性相接軌。國學并非是復古之學,其中暗含現代性。如國學中提出的民本思想,“君輕民貴”、“眾為邦本”,等等,對我國現階段的基層民主建設能提供“本土”思想資源。第三,創造性轉化,發揮國學現代化價值。
縱觀歷史,國學存在了幾千年,發展至今,國學的研究熱度只增不減。然而,國學認知現狀卻不容樂觀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日漸式微,國學經典讀物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國內不少青少年對西方節日文化、飲食文化如數家珍,而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卻異常淡漠;國人的整體語言表達水平下降,傳媒及文化人的語言表達失去典雅與古風,變得淺白粗俗。”這些現象與國學的現代化發展相脫節,折射出的是改革開放背景下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國學教育的缺位,忽視了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國學的重要作用。
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國學現代化的過程中雖然遭遇發展瓶頸,但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的時代境遇下,國學現代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國學現代化發展觀念,國學現代化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較以前有所更新,這為國學走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條件。
1、重建國學觀念確立
對于中國的現代化,學者金耀基認為把它分為器物、制度、觀念行為三個層次的現代化,提出“思想行為層次的現代化是最難的,因為它牽涉到一個文化信仰系統、價值系統、社會習俗等最內層的質素。” 的觀點。據此,國學要實現現代化,其發展的觀念就需與時俱進。從學界的相關表述來看,近代以來,對待國學現代化發展態度體現為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激進主義兩種。面對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此種觀念無法適應文化發展潮流。隨著研究的加深,對國學研究的觀念日趨理性,重建國學觀念,更注重站在文化自覺的角度審視國學,這為國學現代化研究提供了指引。
2、國學研究方法變革
學術的現代化,應是學術觀念、研究方法等同時發展的過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術的蓬勃發展,受益于學術研究方法的不斷更新進步。國學研究立足于研究中國傳統學術,不僅需要落葉歸根,立足傳統的學術研究方法,還需要包羅萬象,運用新的研究方法。“近代以來的學者研究國學,特別強調研究國學的方法重要性,他們在吸收舊時代的治學方法,借鑒西方的科學精神,并結合時代的特點,使國學研究方法得到了的發展。”研究方法的變革為國學現代化提供了支撐。
3、學術交流領域擴大
跨界的學術交流為學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若要使國學走向現代化,廣泛的學術交流必不可少。當前,國學交流的空間不斷的到擴大,從空間領域來看,實現了國內與國際的雙重發展;從傳播手段來看,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交流互動。從交流項目來看,實現了學術成果和學術資源的交互共享。此外,“國學的學術交流專業領域,不僅是同學科、同專業的交流,而且要進行跨學科、跨專業的交流。”交流的擴大和深入為國學現代化研究提供了契機。
國學現代化對推動國學在新時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在結合學界有關研究材料的基礎上,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文素養提升三個層面,對國學現代化的價值歸納總結如下:
首先,有助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不斷發展。在我們所倡導的“三個代表”之中,其中的一條就是“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那么什么是先進文化?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是先進文化的典型代表;近現代的科學杰作或思想成果是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當然,歷史文化長河中的思想精華亦是先進文化的重要代表,這其中,就涵蓋了中國國學。因此,促進國學現代化發展,對豐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涵,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性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有助于文化素養的穩步提升。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歷史文化經典薪火相傳?如何弘揚傳統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如何穩步提升整體人文素養?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能從國學相關理論中找到答案:《大學》中談及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論語·為政》篇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雖然只是簡單的文字,但是在方法論上給了我們以啟示:即外在的強迫措施無法使人心悅誠服,唯有將“他律”與“自律”相結合,才能使人心存敬畏。由此看來,推動國學的現代化進程,實際是在傳播一種文化教養的方式,為解決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信用缺失、文化素養低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缺位等問題,提供了一劑猛藥。
探究國學現代化的路徑,是當前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要使國學中蘊藏的文化基因在新時期重新綻放出光彩,我們需要具有世界眼光,意識到在科技革命、市場化進程、全球化進程視域下,國學需要轉型,即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發展。在此基礎上,立足時代發展背景,更新發展觀念,利用現代社會的交流傳播載體,以寬闊的眼界,以高度的自信,全面推動國學現代化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國學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理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又為國學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從經濟領域來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打破了舊有的國學研究體系,為國學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時代背景,指引國學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實現自身發展;從政治領域來看,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為國學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民主政治和法制社會建設呼喚國學的現代化,在助推的過程中又構建起新的國學研究體系。
全球化作為一股歷史發展潮流,對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地各種文化之間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區域間的跨文化對話交流日漸成為一大趨勢。對待這股潮流,要實現國學現代化,必不可偏居一隅、保守殘缺,遠離時代,而應沖出區域的限制、歷史的局限,走向國際、走向世界,與世界先進文明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以積極地姿態應對挑戰,在挑戰過程中,在交流過程中,實現自我發展,實現自我的現代化。
總體而言,國學發展應該而且也可以做到現代化,但觀之現狀,這一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堅持。時代背景、歷史潮流為國學現代化提供了機遇,同時出了難題,唯有立足時代背景,樹立文化自信,以積極地姿態迎接環境變遷,挖掘國學的現代內涵,為國學現代化開辟一片空間,構建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園。
[1]唐麗莉,徐佩瑛.國學的當代思考及其傳承路徑[J].江西社會科學,2008(12).
[2]袁行霈.國學的當代形態與當代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10).
[3]王志超.關于國學現代化問題[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0(5).
[4]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單培勇,高居家.人的素質與人的現代化內涵評估、界定及內在關系—基于概念屬性的學理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6(1).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任科(1990-),男,湖南岳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多元文化與國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