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然
政治等效視角下禁忌語的語言特征分析
井 然
禁忌語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語言類型,在外交翻譯中屬于重點和難點。它十分敏感,悠關國家利益、民族尊嚴、對外政策和國際關系。本文通過政治等效視角下,對禁忌語的語言特征進行分析。說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全面把握雙方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禁忌,準確傳遞說話者的政治意圖,實現最佳交際效果。
禁忌語翻譯 語言特征 “政治等效”
在政治國際關系中,禁忌語是十分重要的語言現象,準確的禁忌語翻譯對于維護國家的利益,實現交際目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交流對象國家的禁忌語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禁忌語的翻譯一直是外交翻譯工作中的“禁區”和難題,也是翻譯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問題。
楊明星教授借鑒奈達的“等效翻譯”理論,并結合國際關系學、外交學的分析視角,提出了“政治等效”這一命題。“政治等效”是對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專門針對政治色彩濃厚的外交翻譯提出的重要標準。“政治等效”原則主要內涵是:外交翻譯必須一方面準確、忠實反映源語和說話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語境,另一方面,要用接受方所能理解的譯入語來表達,使雙方得到的政治含義信息等值,使譯文能起到與原文相同或相似的交際功能。在翻譯禁忌語時,要準確把握說話者當時所處的政治背景,并準確傳遞其政治立場。禁忌語翻譯關乎對外政策和國家利益,因此“政治等效”是在外交場合中所應遵循的重要翻譯原則,對外交翻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禁忌語既具有一般語言的文體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的語言特殊性。作為外交事務中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比一般語言更敏感、更忌諱。其語言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外交中的禁忌語翻譯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與一國國家利益緊密相連,政治色彩強烈,是各國比較敏感的話題。例如,伊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爭議領海“波斯灣”,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稱呼和外交立場。阿拉伯國家稱之為“the Arab Gulf”(阿拉伯海),而伊朗則稱之為“the Persian Gulf”。鑒于中國與阿拉伯、與伊朗之間的關系都比較友好,為回避主權爭議的敏感問題,表明政治立場,我國政府和聯合國采取了第三種譯法——“the Gulf”(海灣),以避免陷入伊朗阿拉伯之間的矛盾,表示自身的中立態度。
禁忌語是民族語言和外交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根植于一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特性,折射出一個民族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方式。禁忌語因民族文化不同而具有差異性,對于某些國家來說是禁忌語,但是對于別的國家則不是。一個民族文化可以從本民族的語言中反映出來,當然禁忌語也不例外,其背后暗含著相映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其民族文化傳統影響著這個民族群體成員,因此,禁忌語有著民族性的特征。例如croissants(牛角面包)對敘利亞宗教團體來說是禁忌語,但對別的宗教團體來說卻不是禁忌語。比如“最惠國待遇” (most-favored-nation treatment)自鴉片戰爭以來,對中國是一個侮辱性的禁忌詞匯。但對美國來說不是禁忌語,而是國際貿易關系中的一項制度。
在跨文化交際中,禁忌語的一個顯著的語用特征就是含蓄性。表現為“對某一事物或現象不直接作出符合其本質的概念和判斷,而運用替代、抽象的模棱兩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義化的手法,或根本與客觀對象相悖的概念和判斷,從而使交際雙方能采用比較間接的方式來談論不宜直說的事,而且不必為談論這些事感到內疚、不安或窘迫。” (高永晨,1994)。以“死亡”這個詞為例,從古至今,不同地域的人均使用比較含蓄的說法,如英語中的“pass away”,“pass out”,“go to heaven”等等,漢語中也有很多含蓄說法,如:“逝世”,“歸天”,“謝世”,“與世長辭”,“犧牲”等,佛教稱方丈的“去世”為“圓寂”等等,在這些關于“死亡”的說法中體現了禁忌現象含蓄性。
出于對外交禁忌語的恐懼和忌諱心理,人們在接觸和語碼轉換時,往往采取規避、含蓄、委婉、代替,甚至偷換概念的表達方式。其規避的形式有多種方式,如字母代替、符號代替、詞語代替、語形代替、修辭代替和數字代替等(歐亞美、李靜,2005)。在跨文化的交際中,對禁忌語的翻譯可遵循規避原則,有意省略或規避禁忌語,以免引起對方的恐懼和反感。如美軍在侵略戰爭中,使用liberation(解放)來代替occupation(侵占)。在科索沃戰爭中,把對南聯盟的侵略(invade)稱為military strike(軍事打擊)或者preemptive strike (先發制人)。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禁忌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習慣的具體映射。禁忌語作為一種極為特殊的語言類型和外交文體,悠關國家利益和國際關系,是外交翻譯中的難點。其文體特征鮮明,敏感性、民族性、含蓄性和恐懼性強。在翻譯過程中要全面把握雙方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禁忌,正確傳遞說話者的政治意圖,有效化解國際沖突,實現最佳交際效果。
[1]高永晨.試論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語[J].蘇州大學學報,1994(1).
[2]歐亞美,李靜.談談禁忌語的翻譯[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信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