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長江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哲學思想審視與解讀
翟長江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又一次理論飛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的又一項偉大成果,極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想和歷史唯物主義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和理論品質的繼承與發展。從哲學的高度去審視和解讀這一戰略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個全面 馬克思主義 哲學思想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馬克思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人民群眾隊伍的壯大與歷史活動的不斷深入密切關聯。明確表明了群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列寧也充分認識到群眾對歷史的決定作用,他認為決定歷史的不是優秀的少數人,而是廣大群眾。毛澤東更是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偉大歷史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豐富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講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重申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執政的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
首先,“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和愿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將國家的發展愿景與人民的福祉相結合,順應了民意,關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關切;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布局,將改革擴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逐步進入深水區,保證制度更科學、社會更公正、分配更公平,讓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更均衡的惠及廣大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力求社會更加文明、有序、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力充分保障;全面從嚴治黨,確保黨的純潔性、先進性,更能體現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2015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社會各界人士迎春聯歡會上指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來自于國家發展的現實需要,得出于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
其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凸顯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向來主張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繼承和發揚了這一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既關注了國家的發展目標,又關注了人民群眾的最現實、最直接、最關心的切實問題,把國家的發展與個人發展緊密結合,最大限度的激發和調動了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力量;全面深化改革,要突破各種固定利益的藩籬,破解各種難題,就必須團結人民、依靠人民,汲取人民群眾的智慧和能量,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全面推動改革的深入開展;全面依法治國,人民是主要依靠對象,在第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中明確指出依法治國的力量來自人民,法制建設的目的必須是保護和維護人民,為人民謀利益;全面從嚴治黨,徹底解決黨的建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是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愛戴,獲得人民支持與擁護的必由之路,同時,從嚴治黨也不能脫離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監督,否則,黨的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再者,“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秉承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馬克思主義工作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黨保持活力和戰斗力的傳家寶就是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當前,在部分黨員干部中仍存在著一些不良的工作作風:脫離群眾、背離群眾,不想做群眾工作或者不擅長做群眾工作,導致了黨群關系冷漠、干群關系生疏。“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從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上不斷完善各種機制,引導和督促黨員干部改進工作作風、深入基層調研,努力做到密切聯系群眾、服務廣大群眾,并在各項決策制定和實施前與人民群眾進行廣泛協商、深入協商,形成勤與群眾溝通、多與基層互動的工作機制,積極發動群眾參與、鼓勵群眾參與,真正實現各項政策方針的落地生根,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智慧和眼光審視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貫穿于整個理論建設過程中,并應用于科學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認為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具有重要意義,是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新境界的需要。
第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觀,認為社會存對社會意識具有決定作用,而社會存在又受到社會意識的反作用制約。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正是因為我們的理論和政策是建立在我國現階段的社會存在之上,所以才確保了正確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和實施,正是基于當前我國社會物質條件的現實基礎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發展的基本國情:人民生活水平雖然得到顯著提升,但還存在著社會分配不公、地區發展不平衡得短板;改革進入深水期,但遇到利益固化的藩籬;依法治國穩步推進,但依然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人治凌駕于法治之上的頑疾;黨的建設方面,部分領域和部門“四風”問題嚴重,政治生態污染等問題多發。“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對這一現實的社會存在的反映和關切。與此同時,只有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理論指導和推進下,我們才能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國夢”的偉大理想感召下,充分發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促進社會穩步、有序、和諧發展。
第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聯系的觀點。
3.1 通過正交實驗可知,石墨烯促進Fenton氧化實驗各影響因素的顯著程度分別為:廢水pH值>石墨烯加入量>H2O2加入量>n(Fe2+)∶n(H2O2)。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聯系觀認為事物間的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要準確掌握事物的規律,就要很好的把握事物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客觀聯系,從整體的角度去統籌全局,從而達到最理想效果,“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四個組成部分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各部分之間互相聯系,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另外三個“全面”的目標,也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核心,對其他方面起到了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依靠黨的領導職能,必須“全面從嚴治黨”,把黨風建設、廉政建設放在重要位置;與此同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在“全民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指引下,服務“四個全面”的大局,維護法治權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依法治國”,通過法制建設,實現社會治理的法治化,為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公平正義,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改革開放、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法律上、制度上的保障。總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全面推進的過程中,要立足普遍聯系、客觀聯系、多重聯系的現實,著眼中國全面發展的大局,統籌長遠利益與現實需求,兼顧全局與局部利益,把握整體與部分的科學聯系在一起,才能全面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穩步實施。
第三,“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永恒發展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事物是永恒發展的,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發展過程是曲折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觀,深化了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發展理念,改變過去資源依賴性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范式,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念指導下,培育新動力、開拓新空間、構建新體制,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全面發展。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發展過程中,我們面臨諸多的困難與挑戰,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會有反復,因此,“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指導下,緊扣時代脈搏,關注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不斷克難攻堅,為最終實現“中國夢”構建了理論支撐。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是總結人類實踐、指導人類活動的世界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徹底貫徹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維來指導中國各項建設與發展的實踐,在方法論的高度上對中國的發展戰略進行了部署與總結。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認為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才能穩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我們的“雙百”目標。
第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分析的工作方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觀點,利用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去分析和解決我國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凸顯的各類矛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于當代中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新變化,科學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方法,利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著力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擯除生產關系中落后的、過時的因子,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解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完善上層建筑建設,以更好的適應經濟基礎進步和發展。所以,習近平指出,處理好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相適應的因素,就會體現出綜合效應。
第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分析的工作方法。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貫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分析的工作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既強調全局,又關注重點,將兩點論和重點論有機的統一在一起。“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吸收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既著眼全局,對事物的矛盾進行全面分析,掌握所有情況,又突出關鍵要素,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輕重緩急,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處理問題時要把握全局觀念,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放到首位。
第三,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了馬克思主義注重實踐的工作方法。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并對中國發展發揮了創造性的指導作用。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觀點,理論來自于實踐,然后再回到實踐,揭示了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規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四個組成部分都經歷了一個從提出到形成、從形成到檢驗、從檢驗到成熟的過程,每一個戰略布局都是在中國新的實踐環境中對共產黨的治國理政規律的逐步深入認識而獲得的成果,體現了實踐在整個認識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我們黨從治國施政的新實踐出發得出的科學認識,是中國共產黨在實踐創新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理論創新、展現理論自信的結果,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知,必然將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引入新的境界。我們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一科學實踐成果的指導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越來越科學、對社會發展策略和建設規律的把握越來越準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越來越自信。我們要堅定的貫徹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認識論,不斷拓展新視野、開辟新境界、開創新局面。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兩百年來一直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優秀的理論品質。一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正是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進化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全面繼承的前提下構建起來的。
一方面,“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現和發展的整個進程,正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過程,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貫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全過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秀的理論品質,推進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偉大歷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是我國當前最大的實際,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內涵出現了新特征,面臨新問題,是我國當前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實際,“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基于這兩個事實提出來的,真正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
另一方面,“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勇于實踐、敢于創新、與時俱進的過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力發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從中國和時代新發展的現實出發,扎根當下,放眼未來,緊緊把握時代主題的新內涵,充實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在新環境、新常態下實現科學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新理念的再契合,因此,從哲學高度去解讀和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深刻內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開展,為達成“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最終實現“中國夢”提供了新的強大理論武器。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唯物論和無神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習近平.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2013-12-05.
[6]習近平.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本領[N].人民日報,2015-01-25.
廣西外國語學院)
本文系2012年度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科研課題《廣西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策略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2LSZ034)階段性成果。
翟長江(1973-),男,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廣西外國語學院思政部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