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姚 堯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工作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并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高校大學生。本文主要結合高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進行探討。
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進程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探討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活動,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對塑造大學生人格魅力,引導大學生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行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也在發生著相應地變化,如何加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并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等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則成為當下高校相關課程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由此可知,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而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被提出,是在1938年10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在《論新階段》的報告中,就第一次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而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指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
雖然中國小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程上會學習相關的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但是進行系統的學習還是要等到進入高校之后。隨著高校學生思想閱歷的提升,知識文化的增加,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了解也將更深入。
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很多高校在相關教育部門的要求下也開設了相應地思想政治課程。由于教師在相關理論知識的教授上充分結合了我國的國情,進而使得高校學生對當前我國的局勢和發展情況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
由于高校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和職責,進而使得他們更加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尤其是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進行,提高學生文化知識水平的同時,更要培養他們的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價值觀,這樣也才能實現社會上高層次人才流動的合理局面,我國的素質教育也才能取得初步成功。
因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不斷推進這一大背景下,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時候,除了要根據當下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外,更要注重相關思想理論教學的創新形式。
通過環境的改變,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同時,也利于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而這實際上是一種隱性的思想教育形式,其主要是讓高校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上的熏陶。作為高校,就要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盡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比較常見的就是在教室內,校園走廊,圖書館等高校學生經常活動的地方張貼相關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標語。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相關的演講比賽,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也能為今后教學活動的開展獲取參考價值。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主要依賴于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然而由于諸多原因,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總是受到重重阻礙。因此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首先是高校要加強對相關課程教師的思想引導,比如根據教師的實際工作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獎勵,或者根據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進行不同程度上的職務晉升,這樣才能讓相關科任教師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并在高校領導的重視下保持積極的工作熱情,進而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并有效加強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工作中的創新意識。
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教師也要有學習意識,這樣才能有效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并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相關理論及時進行傳達。其主要學習的形式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經常看看相關的時政新聞;觀看相關的教學視頻;參與相關知識講座……作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識和教學能力,才能在高校中建立一支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加速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發生了相應地變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所創新,而且更加迎合了時代發展的步伐,而教師在教學中更是注重對學生進行多層次的思想政治意識強化,使其更加明白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才能進一步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倪光輝,郝悅,周琳.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創思政教育新境界[N].人民日報,2010-05-25.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姚堯(1994-),男,漢族,安徽銅陵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