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瑩瑩
對高職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教學改革的探索
——以皖西衛生職業學院為例
桑瑩瑩
近年來各大醫院非常重視護士人文素質教育,提出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護理服務,要求處處為病人著想,一切活動都要把病人放在首位;緊緊圍繞病人的需求,提高服務質量,為病人提供“優質、高效、低耗、滿意、放心”的醫療服務。而《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課程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它反映了社會對護理人才培養規格的需要,是護理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醫療改革的需要,它越來越受到各大學校和醫院重視和認可,它在護士人文素質修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護理禮儀 人際溝通 教學改革
我國在1997年以前護理專業課程建設體系中沒有開設《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相關課程,這方面教育的缺失導致學生進入臨床工作后禮儀規范和溝通能力普遍欠缺。據權威調查顯示,目前臨床護理對護理工作人員素質需求前4位中,禮儀規范和人際溝通能力位居其一。調查結果還顯示,臨床護理人員禮儀規范和溝通能力平均得分71.48±9.76,〈60分者占21.24%,超過80分以上者僅占16.06%,也就是說,有近1/4的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實踐中不能正確掌握和運用禮儀規范和人際溝通的相關知識,面對護患糾紛,缺少應對措施和有效的處理辦法,不恰當的語言運用及情緒表達,易導致不同程度的沖突和矛盾,更嚴重的,還會引發暴力沖突,造成惡性事件,給護患雙方帶來非常嚴重的傷害。溝通能力是當今世界公認的護理人員四大職業核心能力之一,而禮儀教育是一個社會人必不可少的教育。
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訓教學體系,結合護士的工作崗位,以工作任務作為課程內容的核心,并根據職業能力形成的規律,進行組合和順序編排,打破常規的以學科為主線來傳授知識,取之以工作順序的過程等實踐環節來傳授相關課程內容。在“知行合一、內修外練”的教學理念指導下,以“提升就業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為目標,依托現代臨床護理工作人員綜合職業能力培養項目,有針對性構建分層次實訓教學模塊。
我們通過課程調研,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了理實一體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程目標、課程思路、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與探究,讓課堂教學從“感受效應轉為運動效應”教學改革的內容
(一)課程內容單元分項化
為了突出職業教育及護理專業的特色,我們通過理論、技能、實訓來組織課程內容,在結構方面安排了三個單元:以理論為主導的“理論篇”、以理論與實踐活動相協調的“技能篇”,以實訓為主線的“實訓篇”。以三大單元十項內容替代了過去的學科知識體系,有效地避免了以前學科體系重知識輕能力培養的狀況。
(二)教學方法多元化
我們通過行業調研,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集體研討、分工主備、課前說課、跟進式聽課、教后反思,構建了教、學、評三位一體探究式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讓課堂教學從“感受效應轉為運動效應”,并首創了“雙人雙向情境導入模擬”教學法。
在課程改革中增加責任意識:每一位老師都是課程改革的依靠力量,要自覺地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積極投身到課改大潮中去。增加質量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無論是在知識結構還是人生閱歷方面,都有學生不能企及的優勢,教師在課堂上“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是無法改變的。我們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要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退出課堂,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是與學生平等交流。
[1]劉淑梅,于春艷,張淑敏.護理禮儀模塊式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13,10(12):540~541.
[2]戚麗,陳莉霞.何仙美,等.護生護理禮儀教學與實習評價體系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23):75~77.
[3]川高燕.對高職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實訓教學的探索[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2009,8(2):49~51.
[4]郎巍.《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與效果評價[J].全科護理,2011,9(9A):2332~2333.
[5]呂紹玖,陳文,工俠.《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5):94~95.
[6]馬種奕,郭慶鳳,王博.影音錄像反饋在護理人際溝通實踐教學中的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12):896~898.
[7]陳月.微格教學法在護理禮儀實訓課中的應用[J].護理教育,2015,12(3):200~201.
(作者單位:皖西衛生職業學院)
本文系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職教集團課題項目,課題項目編號:ZGZXM6。
桑瑩瑩,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皖西衛生職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