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問題探析
陳宏宏
新生代農民工是我國一個新的社會群體,他們思想活躍,具有活力。在道德認知上,總體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存在矛盾;在道德行為上,表現在社會公共領域、職業領域、家庭領域中的行為失范現象值得關注。如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教育,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生代農民工 道德教育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一個新的社會群體,出生于20世紀80、90年代,他們年富力強,思想活躍,具有活力,是我國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思想道德建設狀況對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產生重要影響,在踐行“中國夢”的重要歷史時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教育,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據課題調查數據顯示,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認知與社會道德要求相一致。例如:問到“當國家需要您的時候,您的做法”,有80.6%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愛國是天經地義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會盡自己的努力去捍衛國家尊嚴;而13.7%的認為要看情況而定;4.7%的認為國家的事與自己無關,不想去插手。當問到“遇到有人破壞社會公共設施時,您的態度”,23.2%的人選擇報警,41.3%的人選擇主動上前阻止,16%的選擇同他人一起來阻止,只有19.5%的人選擇與我無關,視而不見。也就是將近八成的新生代農民工會主動采取方式來制止不道德的行為,愛國、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等優秀的傳統美德還是受到他們的認可的。在婚姻家庭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的很多觀念跟以往不同。在選擇戀愛對象上,他們主要考慮的因素:36.9%的選擇對象的素質,34.1%的選擇感覺好、有共同語言,12.6%的選擇收入水平,10.4%的選擇家庭背景,6%的選擇戶口。在婚戀觀上,新生代農民工更加追求婚戀自由和婚戀自主,他們敢于追求以感情為基礎的戀愛和婚姻,“瀟灑婚姻”、“過不下去就離”的婚姻觀念也就隨處可見。對于家庭而言,很多觀念更為開明,比如在老人的贍養問題上,多數人認為由子女共同撫養;老人再婚的問題,多數人也讓老人自己做主;重男輕女現象比過去好多了,多數認為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孩子健康就行;家庭中至于男女地位問題,普遍覺得是平等的。當然,在新生代農民工具有很多正面認知的同時,仍然存在著家庭責任意識淡薄,享樂意識強烈的認知。另外,在職業領域,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中的發展層次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更重視身體的健康和身心的愉悅,急功近利、物欲至上的觀念普遍存在,吃苦耐勞精神缺乏,不斷地變換工作對他們來說家常便飯。調查顯示,77.8%的新生代農民工變換過工作,在當中,變換工作在3次左右的又占大多數??偟膩碚f,新生代農民工愛崗敬業意識不強,職業道德素質有待提高。
新生代農民工道德失范行為表現在各個領域,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不遵守交通規則”、“插隊”、“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影響社會公共秩序不道德行為隨處可見。另外,據課題調查數據顯示,23.3%的青年農民工曾經有過用手機或網絡等媒介傳播過淫穢暴力等不良信息的經歷,而10%的農民工一直都具有這樣的行為,這種通過網絡發布不良信息影響社會公共安全的行為尤其要引起重視。在婚姻生活中還存在已婚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質量不高的現象,由于夫妻雙方長期分居,缺乏交流,“婚外情”、不法性行為等不道德行為屢見不鮮,很多人卻不以為然。在職場中,一些新生代農民工違反職業道德,只管自己的行為時有發生。
當然,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行為失范的原因不能簡單歸結為道德意識的缺失,由于生存環境的惡劣、社會關懷的缺位、利益表達機制的不完善使得他們缺乏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容易產生暴躁、焦慮的情緒,欲望的不斷增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追求讓新生代農民工在生活中緊張、迷茫、無所適從,為了解決心中的苦悶導致行為失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尤其在偷盜、搶劫、賣淫、販毒、敲詐勒索和聚眾斗毆等各種違法活動很突出。因此,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道德問題值得關注,道德教育工作任重道遠。
新生代農民工原來生活在農村,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學校教育更多地傳授課本知識,從理論上教導其做人、做事;家庭教育僅限于對適應農村生活的一些道德要求。他們從農村涌入城市,生存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的一些觀念、不文明的行為習慣一時難以改變,顯得與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同時,城市中又缺乏完善地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體制、教育機構,對他們的關愛明顯不夠,道德教育工作不能有效地銜接,使得他們的心理存在問題,導致行為失范。
現有的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主要依靠企業、社區以及一些非營利性組織來實現。由于規模小,人數少,資金、資源整合、經驗有限,對新生代農民工給予的關心和關愛有限。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存在分散,工作更換頻繁等特點,使得道德教育的實際操作有諸多不便。另一方面缺乏專門的德育培訓人員,人們更多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培訓,而對他們的心理培訓、道德培訓、法律知識的培訓總體上還是欠缺。
長期以來,新生代農民工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存在誤區,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有不良道德行為,是品質問題,一味地加以指責,卻忽視導致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他們的思想和心理出現了問題。很多新生代農民工來到城市生活,肉體上感到疲憊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受人歧視、不被認可,由于社交圈子狹窄、精神文化生活單一、枯燥,他們倍感精神空虛,精神狀態不佳。做好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教育工作關鍵在于打開他們思想上的枷鎖、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其次,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單一,新生代農民工的德育教育往往是通過面對面的傳統方式進行,這種方式不僅要受到時空的限制,有時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還會帶來一些尷尬,所以,在網絡時代,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要結合新技術,開辟新渠道,教育方式多樣化,從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踐行“中國夢”,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德育教育關鍵在于解決他們的思想困境與心理問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積極、向上、健康的精神面貌應對生活和工作,從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新生代農民工加強德育教育和引導,消除其原有低級、粗俗的思想及行為,需要政府、企業、社區加強認識,形成合力,對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進行創新,加強大眾傳媒對新生代農民工好人好事、正面形象的宣傳、報道,從而不斷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意識。
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要強化認識,切實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為新生代農民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創造政策環境。實施就業所在地戶籍登記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鄉公共資源共享體制機制,讓新生代農民工無差別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尤其加強農民工集中居住區的市政設施和醫療保健、文化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理,要能顧及新生代農民工的需求,為他們營造干凈、有序、健康和安全的生活環境。
企業要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有條件的企業可提供健身房、圖書館等休閑娛樂設施,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幫助他們明確職業發展目標、規劃個人成長路徑;其次,企業要消除同工異酬、拖欠、克扣薪資等不平等現象,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各項基本權利的享有,通過激勵機制鼓勵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再次,企業要重視與政府的協作,建立制度化、常規化、機制化的培訓體系,通過讓新生代農民工讀書看報、聽講座、座談討論、參觀考察、學習競賽、師傅幫帶、現場觀摩、網上學習、參加繼續教育等培訓方式,提升新生代農民工業務水平的同時,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道德水平。
城市中的社區或街道的政府、黨團組織和各種社會團體要關注自己轄區內的新生代農民工,對其建立相關檔案,設置專門的聯絡員,定期和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交心談心,了解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困惑,給予適時的解答和幫助。另外,要不斷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建立必要的文化休閑場所,城市中的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益性文化單位,街道、社區等基層單位的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等公益性文化資源,本著對本地居民一視同仁的原則,向新生代農民工開放。
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教育,需要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企業要發揮其主陣地的作用,舉辦講故事、表演、道德建設的競賽活動,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讓新生代農民工明白作為社會主義公民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責任,提升他們的道德情操,促使其人格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社區定期舉辦身心健康講座、法律講座,通過放映露天電影以及和相關政府部門合作舉辦一些凝聚人心的活動,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增強市民意識,增強對所在地的感情,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的生活情趣。
大眾傳媒要發揮其傳播信息,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和提供健康、豐富的社會娛樂環境的功能,“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道出他們的心聲”,不斷地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比如舉辦一些評優活動,如“年度道德楷模最佳人物”、“最美新生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大賽”等,讓農民工親身感受身邊的人和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為新生代農民工開辟網絡平臺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包括設立新生代農民工文學發表專欄,鼓勵他們進行文學創作;設立心理咨詢專欄,開通心理咨詢熱線,請心理咨詢師對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設立法律問題專欄,邀請律師對他們存在的法律困惑進行解答等。
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建立相應的學習組織,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聯系起來;把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遠程教育和成人教育聯系起來,拓寬教育的多種渠道,實現新生代農民工知識的充實、技能的強化和素質的再提升。只有他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才能讓他們更加自信地融入城市生活,能擁有更多的擇業機會,擁有更多的收入,擁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自身的休閑娛樂方面,健康而充實的精神生活是他們向往的。物質上得到滿足、精神上也不匱乏,才能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
[1]李琳,李萌.網絡時代的新生代農民工[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3).
[2]清華大學聯合工眾網.農民工“短工化”就業趨勢研究報告[R].北京,2012.
[3]廖元新,盧忠萍,王欣.新生代農民工思想道德建設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12(11).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自籌經費項目“‘中國夢’視域下貴州省新生代農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4ZC044)。
陳宏宏(1978-),女,湖北鄖縣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