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愛
“一帶一路”戰略下國際人才培養模式及路徑探索
胡小愛
2013年下半年,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對哈薩克斯坦與印度尼西亞等有關國家進行國事訪問時,提出了兩大戰略構想,即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增進中國和周邊國家的教育協作創造了良機,同時也為新時期人才的培養明確了方向,另外還為中國高等院校實踐型人才的培養拓展了新思路,提出了新要求。在闡述“一帶一路”戰略核心思想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一帶一路”背景下市場對國貿專業人才的需求指向,最后重點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下國際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建議。
一帶一路 國際人才 培養模式 路徑
伴隨該構想上升到國家層面,中國的經濟增長也步入全新的階段,和國際融合的速度也迅速增快,另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沿線各個國家之間各種因素的有效流通與國際貿易的健康開展。2016年8月,教育部門制定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由國家教改指揮小組討論通過,當前該通知已正式下發。因此,高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時,必須要轉變觀念,將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帶一路”精神作為引導,建設實踐型人才合作培養機制與形式,增強和絲路沿線國家的溝通,來推動跨區域的互融互通,促進教育領域的協作;有效提高中國實踐型院校的辦學水準,培育掌握經濟知識、具有全球化眼界、熟悉多國語言、了解國際社會行為準則的國際化實踐型人才。
“一帶一路”戰略指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兩大戰略構想,分別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爭取經過和絲路國家進行深入的合作,成為穩固的合作伙伴,實現我國經濟增長形式的變革,推動我國和其他國家特別是絲路沿邊國家開展包含經貿在內的多方面的溝通和協作,經過經貿合作、文化融合來構成全新的跨區域合作機制,且最后構建以我國為中心的區域發展新形式,形成經濟上互相促進、政治上互相協助的新局面。“一帶一路”是推動共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的經濟道路,是加深理解,增強互信的政治道路。推動“一帶一路”發展一方面是我國進一步增強改革開放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增強和非洲、歐洲、亞洲和全世界國家合作的需求,我國原意在能力允許的范疇內推動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伴隨中國對外貿易在世界市場地位的提升,企業在跨境經營中的競爭意識逐漸加強,開拓國外市場的需求增多,對國際貿易人才的培育產生了新的需求。一方面要求其具有廣博的理論知識、高超的技術,另一方面還要求其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
學生經過學習國際商務談判、世界貿易規則、英語、西方經濟學等相關知識,開拓了眼界,打牢了成長為國家經濟社會綜合型人才的能力根基。而依據有關材料可知,一帶一路戰略推動所牽涉的國家與單位更希望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推動國際人才經貿合作與多種素養的提升,協助公司拓展、維持國外市場與開拓重要業務等。
國家確定了發展“一帶一路”的戰略與引導全民創新和創業的構想。可以預料的是,將來一段時間,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持續深入,市場需求的大量增多必定會吸引諸多國際貿易的人才參與到中國和一帶一路沿邊國家的經濟貿易中。為此,國際人才培育形式的改革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創新和創業素養的培育。
基于政府“一帶一路”發展思路,探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的溝通模式與戰略合作方式,促進實踐型人才培養“內外并舉”方略,拓展國貿人才培育的新形式。
首先,建立多種文化深入交融的國家創新創業課程結構機制。深入考量“一帶一路”沿邊國家多種文化共同存在,且和我國文化有一定聯系的特征,建設以漢文化為核心,多種文化并存的國家化創新創業課程框架機制。
其次,全方位推動文化的溝通與融合,全面促進人文的溝通合作,優化沿線各個國家高質量的創新創業課程資源,和沿線國家一同研發網絡課程,經過有效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改進與調整課程架構,構建呈現為互聯網+特點的創新創業課程框架機制,構建中國與沿線國家產業鏈條密切銜接的實用型人才專業課程機制,構建多層級、多途徑、全面的交流體系,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
此外,應支持引導“一帶一路”國家的研究者和中國研究者一同針對某個課題進行深入探究,構建跨地區協同研究陣地,加深“一帶一路”國家對我國杰出的民族文化、外交方針、個性化發展形式的認識。逐漸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珍貴遺產保護、民族文化等劃入我國高校現行的課程機制中,深化實用型人才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的了解。
高校應打造擁有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的跨文化教師團隊,有效促進科學研究、教學的國際化開展。中國全面推動絲路教師團隊建設,指派能力突出的教師到絲路沿線國家開展文化溝通和重要研究課題實踐,增強跨文化溝通和科學研究合作,提升職業素養與技術,進而讓骨干教師的實踐經驗更豐富,提高其科學研究水平、教學水準。
同時,經過選派優秀教師與研究者到絲路沿線國家考察、學習,有效吸收絲路沿線國家著名大學院校的教學經驗和管控方式,引進其突出的教育成果,增強優秀教師團隊國際化人才培養力度,提升教師團隊整體的文化素質,打造在國際市場具有關鍵競爭優勢的高素養國際教師團隊。
此外,高校應依據自身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從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國際化人才需求出發,側重針對教師隊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踐經驗的培養,從而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扎實的師資隊伍保障。
一是,創立中國高校和絲路沿線國家大學院校產業創新聯盟,構建絲路院校和企業合作平臺,引導與鼓勵“一帶一路”沿線公司與大學院校構建同盟關系,構建互聯網+院校+企業國際溝通探究平臺,形成產業和教育結合、學校和學校合作、學校和企業結合、互利共贏的教育局面,持續改進中國高校人才培育架構,為中國經濟轉型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技術支撐。應積極開發我國高校和絲路高校聯合辦學項目,創新聯合辦學形式,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國際化水平,開擴學生的國際化眼界,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二是,應當充分運用國內高校的多種資源與途徑,增大海外辦學力度,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同建設高校或者創辦分校,和沿線高校合作給予雙學位,發揚我國傳統文化,提高我國大學院校的知名度。當前,埃及、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10多個絲路沿線國家已經給我國發出了到其國家創辦學校的邀請。其中埃及、約旦等國家希望我國的應用技術型院校與有關專業院校到其國家創辦學校。為此能夠增強和國外高等院校的溝通,引入境外高校的領先技術,學習境外領先教育成果,建立跨境培育和跨國流動的人才培育新體系,培育具有國際觀念的高素養應用型人才,推動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國經濟的增長。
三是,積極為高校學生提供國際組織學習的機會,同時也是讓高校學生了解國際組織具體運行、掌握國際準則、推動其能力提升的有效舉措。為此,國家方面應當增大對青年學生到境外實習的扶持力度,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教育部、財政部、外交部、商務部等部門應當一同出臺辦法,以我國本科畢業生與碩士生為對象提供短期或者長期的實習幫助計劃。大學院校方面應當將國際人才培育基地作為重要途徑,利用政府的財政補助或者院校自己籌集的資金,基于課程開展狀況和專業培養方案,有目的性地選派就讀的本科層次學生與研究生層次學生到絲路沿線國家有關的部門、公司進行實習。
校企合作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在提升學生應用能力方面作用突出,長期以來被很多職業院校所注重。隨著政府“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多,高校可采用多種形式與企業加強合作,譬如聯合辦學、創建企業實習基地、以市場為主導進行人才培養等等。很多國內公司需要到國外去開展業務,而業務的開展需要以人才為依托,為此,人才的培育應當以市場需求為指引。高校可和有關公司簽署人才培養合同,學校依據公司的人才需要與公司一同確定人才培養方案,一同明確課程設立與教學開展形式,學生結業后到公司工作,大幅提升了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另外,高校可嘗試其他辦學形式,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成效。
有效運用所有的社會資源,包含名企、名生、名師。名師不僅僅局限于老師,還可以是公司的技術骨干、管理能手;名生是學校培育的優秀學生,邀請其回到學校分享心理體會,可鼓勵在校學生不斷提升自己;名企尤其是有意向向“一帶一路”方面發展的公司,其一方面是學校的合作單位,另一方面是學校人才的需求單位,掌握了其的需求才可以更有效地滿足。網絡社會的顯著特點是共享、自由、開放,高校辦學也應當體現出這樣的特點,以市場為主導探索更科學的辦學方式。
當前,“一帶一路”戰略已變成中國將來經濟增長的重大舉措,國家對其十分重視,沿線國家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應當科學定位、優化課程設置、改變教學方式、增強和企業間的合作、注重提升學生的創業與創新水平,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輸送合格人才。
[1]陳相芬.“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4):42~45.
[2]鄧春,張先琪,李燦.“一帶一路”戰略下高等學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及路徑探析——以海南高校為例[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4):107~111.
[3]薛鵬,武戈,邵雅寧.“一帶一路”背景下國貿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對外經貿,2015(12):143~145.
[4]王屹,王忠昌.“一帶一路”戰略下職業教育對外開放的思路架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0):15~19.
[5]安巍.“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背景下的商務俄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俄語教學,2016,35(1):74~76.
西安文理學院區域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ZDKT1609);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專項項目(項目編號:16JK2190)。
胡小愛(1974-),女,甘肅靜寧人,文學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比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