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安源
中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比較及啟示
許安源
就我國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有著顯著地理論和實踐價值。不同的高校有著不同的教育程度,在教育階段上也有所差異,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新時期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重要影響,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內容、方法和途徑等方面要堅持分類引導、與時俱進的思想與方法。具體而言,在歐美等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的具體內涵來說,雖然英國的學術界并沒有給予確切的闡釋,也沒有設置一些專門的專業和課程,但是其符合國情的自身獨創性和別具一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卻令人耳目一新。這里將通過對中英兩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比較與分析,甄別出優點和弊端,同時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和教育的發展方向,提出一些有利于促進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看法、新思路。
中英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啟示
改革開放新時期,從國內方面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局面下,當前大學生在面對利益的多元化、金錢的誘惑及各種不良思潮的嚴重影響下,同時出現了如:價值觀混亂、道德缺失、精神荒蕪等層出不窮的問題。從國際方面看,當前,信息、科學、技術等全球化越來越顯著,中國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或地區在思想、文化、教育等交流方面出現空前頻繁的局面,這就給當前我國大學生在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就意味著新的挑戰。古言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在怎樣加強改進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一種全球視野。因此,在現實層面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打破常規、推陳出新,就必須面向世界,同時各個高校主體要積極主動地吸收借鑒其他國,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有益成果,中國也應在實踐中推動我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斷走向國際化、合理化、科學化。
以往學者雖然對于英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的研究有不同的概括和看法,但主要集中在倫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嶺井明子(2012)在《全球化時代的公民教育》、陳立思(2011)在《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蔡靜俏(2011)在《英國學校德育教育對我們的啟示》、黃海(2010)在《英國高校德育工作實施途徑、特點及其啟示》、車純賢(2013)在《試論英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經驗的啟示》、倪愫襄(201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國際視野》、唐克軍(2010)在《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均對英國的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公民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看法和概括。
經過對諸多文獻資料的認真整理、比較分析得出,有關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取得的優越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只針對對英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閾仍然太過于狹隘,主要是集中在中小學公民教育,或是簡單的只是單方面從大學、中學、小學的總體視角對英國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針對當前英國對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影響,缺乏深刻的比較分析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一詞,最早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共產主義同盟中的“宣傳工作”,不僅如此,馬克思、恩格斯還突出強調了黨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進行宣傳工作”。
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社會群體依據某種道德規范、政治觀念或意識形態對其成員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使之逐步形成一種現實社會所需的思想道德品質行為規范。
所謂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在政府應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行為形成和學生成長成才的特點來詳細制定高校人才素質培養的方案。這一實踐活動旨在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不斷促進大學生能夠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特定社會形勢的要求下,按照大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傳遞給客體在意識形態、政治觀點、道德準則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歷史與國情教育、思想與政治教育、道德與法律教育、心理和人格教育等。
改革開放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建立、西方文化逐步滲透,這些都從不同程度上對我國人民傳統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給予沖擊。因此,高校思想教育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進而促使其形成積極向上的“三觀”,不斷培養良好的動機、信念。政治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們素養的提升。素養的行成不僅是個人成長的標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標志,進而繼承和培養傳統的“無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們的自我中心主義,努力使人們達到做一個純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獻的人的境界。
學校應該把道德教育放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首要位置,德育是最重要的素質教育。而在整個德育開展的過程中,教師的德育和學生的德育同等重要,抓好師德師風的建設是實施教學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同樣,學校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法規的學習。通過學習,進而規范教師的行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在我們一般的高校歷史教育中,主要以《中國近代史綱要》為參考資料,其內容包括從鴉片戰爭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期間的歷史,盡管如此,只是了解《中國近代史綱要》涉及的相關歷史知識相差甚遠。毛澤東曾說過,“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依據”。
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代社會的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成功與否,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我認為,首先,抓認識提高,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抓學科滲透,扎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再者,抓課題研究,從細處著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最后,抓家庭教育,引導學生家長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英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有公民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公民教育,致力于培養新一代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在履行公民權利和義務方面進行教育。詳細說來,英國高校的公民教育主要分為公民素質教育和公民政治觀教育。
眾所周知,基督教在英國盛行并在中世紀占據著統治地位。政教分離的口號目前在英國也有所提出,但是宗教在英國根深蒂固的影響,仍在英國教育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宗教信仰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是英過宗教教育最為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
英國高校的倫理道德教育課主要是:社會倫理道德教育和職業倫理教育。其中,社會倫理道德教育課程的科目涉獵廣泛,以牛津大學哲學學院為例,其誰的倫理道德教育課程有:元倫理學、規范倫理學、心靈倫理學等。伴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英國各高校也自行增設了職業倫理教育課程,和其他各門學科的專業倫理教育課程。
英國高校十分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在此基礎上開設了心理教育方面的多種課程。具體而言,英國高校主要通過:一是開設健康教育課程,二是進行心理咨詢兩種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指導咨詢。就此來說,我們中國應該積極主動的吸收學習,適應社會的發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框架結構的相似性。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社會教育、政策教育這4部分內容均是中英兩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內容。雖然兩國在社會制度、法律體系不同,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強調培養國民的道德意識及公民意識。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內容具有一定延續性。延續性和傳承性是國內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十分注重的。正如:道德教育、法律制度教育、人生觀、世界觀等價值觀念都側重其歷史演變和傳承,強調其科學性。兩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延續性、傳承性方面能夠借用情景設計、游戲、實地學習等方式發揮巨大的影響作用。
因為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中英兩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較大的差別,主要體現以下:
一是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同。眾所周知,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馬克思主力理論為基礎,倡導科學和無神論,旨在于培養和塑造愛科學、愛創新、注重實踐的國民。而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則是把宗教作為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來對待。
二是教育內容的立足點不同。中英兩國雖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有著共通之處,但是在設置和安排教育內容的立場來看,兩國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一般而言,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強調自身的培養和提升,培養國民的自我認知能力,長遠上能引導大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客觀分析問題的獨立人格;而英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則有著一定的大國沙文主義。
中英兩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我們可以從英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中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選擇具有一定差異性。具體而言,主導性、獨立性、系統性、灌輸性、繼承性等優點和特點在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選擇上有所體現,反而言之,也有局限性:一是以主導性為導向思想政治教育抑制大學生獨立性的發揮;二是以灌輸方法講授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蒙上了形式主義、教條主義色彩;三是以理性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表現與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相脫離;四是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多以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灌輸方法,增長學生的逆反心理。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化社會復雜多變,大學生個體越來越趨于自主化,社會主體也越來越指向民主化。所以,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的調整與創新刻不容緩,以此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英國而言,其具有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培養,一方面,在塑造大學生的創造性、以情感人和教育的層次性方面具有優越性,另一方面,主導思想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僅對維護社會穩定有著消極影響,而且很難使一些組織、學生團體發揮團體力量。因此,兼收并蓄、以揚棄的態度借鑒英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對新形勢下我國加強和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1]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蘇振芳.當代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劉滄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李遼寧.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5]朱永康.中外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袁銀傳.中外大學思想道德教育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7]上官莉娜.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挑戰與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2013(19).
[8]李祖超.發達國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途徑比較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許安源(1986-),男,漢族,福建安溪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