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良
“中國夢”融入中國現代史教學問題初探
謝東良
中國近代以來以“中國夢”為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但是要想深入地領悟中國夢,必須把它放到歷史和中國的現階段國情中,融入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教科書中,促進學生身心、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發展與變化。
中國夢 中國現代史 歷史教學
中國夢是以實現我國的偉大復興為夢想,是人民的夢想,歷史課程的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民族發展歷程,而近現代史是一段中國人民群眾和仁人志士艱苦救國和艱辛奮斗的歷史。歷史課程中融入中國夢的內涵,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能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學會分析歷史和未來,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斷努力奮斗。
“中國夢”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包含著學生的個人夢想,在現代史學習中融入“中國夢”的內涵能夠提升學生的民族復興使命感,“中國夢”從宏觀上能夠為學生提供一種有力的幫助和指引,為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提供舞臺,鼓勵學生不斷前進,滿足其精神需求;而從教學職責的角度出發,“中國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中華民族由屈辱到逐漸崛起、強大,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需要學生自己用心去感悟,啟發學生學會承擔責任,將個人優勢與祖國發展相結合,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學會“負責任”。
雖然近年來中國夢在學校的各項工作和會議中得到了大力地宣傳和弘揚,但是很少有學校能夠真正在課堂中融入講解。很多學校的領導者只注重成績和升學率,忽略了學生德育教育的培養和發展。學校只有立足時代的需求,與時俱進,加強素質教育,有目的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適應時代的發展與變化,才能夠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和促進學校良好建康發展[1]。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而在現階段的現代史教學中,中國夢的融入相對較少。學校歷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抗日戰爭》一課告訴學生“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國難當頭之時,中華兒女必須緊密團結在一起,維護民族獨立,堅決打擊惡勢力”[2]。但由于教材、條件及老師的專業素養的局限性,中國夢的概念體現的少之又少,即使有設計,但也較淺層,阻礙了學生認知的發展。
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而中學階段的教育是學生道德教養和知識儲備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形成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黃金階段,雖然“中國夢”得到大力號召,但很多學生缺乏深刻的認識。如:受到社會思想、家庭教育、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學校教育等各方面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中國夢”就是簡單的中國夢,并沒有對其深刻的內涵進行理解。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來,大量的新聞、報紙、媒體平臺對“中國夢”進行宣傳和倡導,學校的領導是學校的管理者和帶領者,直接決定了學校的管理和發展水平,因此學校領導必須重視“中國夢”在歷史教育中的融入,在學生中大力開展有關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如組織學生觀看相關歷史題材影片,組織學生借助校刊校報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等開展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提高學生的重視度,增強愛國主義精神[3]。
有關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深刻理解“中國夢”的內涵和理論特點,提高自身的理論素質,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意識,結合當下馬克思注意的最新研究成果教育學生,如:組織學生參與“中國夢,我的夢”的調查活動,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探尋中國夢的定義,并挖掘其更深的和不斷變化的內涵,開展專題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思想活力,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
“中國夢”是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尤其是近現代歷史的表述和追憶,其核心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內涵是實現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以及人民的幸福。因此學生必須結合自身的知識儲備,做到真正理解、全面認識,如學生可通過參觀遺址和博物館,感受先輩們的愛國情懷;借助圖書館和網絡搜集有關資料,掌握近代以來我國的發展歷程,感受當時戰爭的殘酷,革命烈士不怕犧牲的革命主義精神,在擴大視野的同時培養自身的學習能力,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中國夢”的內涵,全面理解中國夢并能夠付諸行動,強化其責任意識[4]。
總而言之,將中國夢融入到近現代史教學中進行研究,將中國的歷史與學生的思想、成長相互聯系,緊抓“中國夢”的內涵,通過豐富、生動且真實的歷史教學,提升學生的民族復興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精懷,進而引導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1]石碧球.中國夢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的路徑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綜合版),2013(5):53~57.
[2]張翠.“中國夢”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育探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31~135.
[3]李浩,柳松.中國夢融入中國近現代史課程教學初步探析[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77~180.
[4]姜玉艷.略談高中歷史教學如何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J].才智,2014(18):88.
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