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蕊
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價值分析
——以皖西紅色文化為例
張 蕊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表現為共產主義的信仰;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怕犧牲的品質和為國為民的情懷。因此紅色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文化載體、文化環境,進而提升受教育者的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紅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文化載體 文化環境 民族文化認同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提出的文化概念是早期關于文化概念的經典學說,他認為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1]他指出文化的整體性、綜合性和精神性。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都是人類的創造活動和創造活動的成果。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年代用激情、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創造活動,紅色文化中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表現為:共產主義的信仰;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怕犧牲的品質和為國為民的情懷。
皖西作為革命老區,在2016年4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安徽金寨時說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2]說明皖西擁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同時更有必要把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和價值觀傳承下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不能忽視紅色文化的作用,不能放棄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把紅色文化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
所謂文化載體,即以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之意,是指人們能夠借助文化的力量,并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類文化管理之中,以此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思路,達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3]皖西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形成強有力的紅色文化的力量,之所以能夠拓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工作的文化載體,是因為: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主導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吻合,紅色文化能夠傳遞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要傳遞的信息內容;同時紅色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較長的時間內不會發生改變,因此使得教育者會把紅色文化提升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載體地位,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形式、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比如,皖西的獨山鎮,又被稱為將軍鎮,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一個小鎮走出16位開國將軍,2016年又被認定為首批中國特色小鎮。這里是紅色文化極其豐富的小鎮,在鎮中,把現存的紅軍時期的革命舊址構建成獨山蘇維埃城,是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載體而存在。通過獨山蘇維埃城,向受教育者真實再現當年紅軍的共產主義的信仰,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怕犧牲的品質和為國為民的情懷。
文化環境是人類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依靠自己的意識、精神的創造力造就的氛圍或環境。文化環境是主體自身意識、精神活動的產物,這種活動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它的產物乃是社會有機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所以一般而言,文化環境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4]文化環境的作用之一是價值觀的主導作用,紅色文化是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從而造就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氛圍。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正是文化環境所主導的價值觀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紅色文化是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對受教育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對受教育者進行價值澄清,紅色文化可以為受教育者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進而提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提供正向的文化環境。
現處于全球化的浪潮中,互聯網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充斥著受教育者的文化環境,受教育者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過程中,遭遇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蝕,甚至是負面文化的侵蝕,遭遇到當前消費主義、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非主流文化的碰撞,紅色文化作為一股強有力的文化力抵御著負面文化的攻擊,因此,紅色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強而有力的正向文化環境。
金寨是皖西紅色文化的代表,是中國第二大將軍縣,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比如紅軍廣場、立夏節起義舊址等等。在物質性紅色文化資源中體現著中國革命人的價值取向,在紅色文化故事中體現著中國革命人的道德情操,在紅色歷史人物事跡中體現著中國革命人的理想追求,這些共同構造了皖西紅色文化環境。而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具有滲透性、隱蔽性、長期性,受教育者長期沉浸在紅色文化環境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使得受教育者真實的感受到中國革命的不易,體會到中國革命人的情操,用自己的所看所聽所感進而達到所思。使得受教育者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受教育者提高抵御不良思想侵蝕的能力,有利于受教育者提高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民族文化認同是人的文化存在方式,其核心是文化主體間的價值選擇與體認,反映著個體的一種文化價值觀和歸屬傾向。[5]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受教育者的紅色記憶越來越淡薄,社會進入現代化過程中,受教育者被物化,追求工具理性,而忽視價值理性,對于過去的艱苦歲月,對于曾經的艱苦奮斗,對于過往的血染歷史,與現在的幸福生活漸行漸遠,受教育者把紅色文化當做曾經的文化符號而認知,無法產生認同。同時紅色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不斷的受到擠壓和挑戰。因此,紅色文化在民族文化認同中出現認同危機,這種認同危機的出現,不僅是對紅色文化的消解,更是對民族文化的消解,擠壓民族文化在文化多樣化的沖擊下的生存空間,喪失文化話語權。然而,紅色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是中國人民在艱苦歲月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同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陣地,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紅色文化資源、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提供了優秀的文化根基。因此,通過紅色文化載體的選擇和紅色文化環境的營造,提升受教育者的切身感受,感受紅色文化的內涵,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堅守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操;堅持艱苦奮斗和不怕犧牲的意志品質,提升對紅色文化的認同,進而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下,加強對民族文化認同。
因此,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價值凸顯。紅色文化應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過程中,一方面,從頂層設計中,需要把紅色文化融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入到整體的教學改革中,從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設計的安排、教學方法的使用,充分考慮到紅色文化的運用。另一方面,紅色文化就每一門具體的科目中的運用各用側重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一門單獨的課程,是一個系統課程,每一個子科目的側重點不同,因此不能以偏概全,不加以區分,需要找準區分點,有的放矢的運用紅色文化。
[1]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2]習近平考察安徽金寨:要沿著革命前輩足跡繼續前行[N].解放軍報,2016-04-28.
[3]王景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研究的現狀與拓展思路[J].學術交流,2012(10).
[4]馬志政.論文化環境[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02).
[5]王沛,胡發穩.民族文化認同的內涵與結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
皖西衛生職業學院公共部)
本文系2014年安徽省質量工程《皖西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分析》(編號:2014jyxm496)階段成果之一。
張蕊(1984-),女,漢族,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