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潔
高職護理專業教學中人體解剖生理學的研究探討
房 潔
眾所周知,實踐教學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醫學基礎是護理專業的入門,即便如此,其教學方式不應該是死記硬背,而是要將其轉變為教學實踐,而教學實踐應該與現代護理模式相結合,使醫學基礎課程的基礎性得到充分展現。本文就人體解剖生理學為出發點,構建一種特殊的教學實踐模式——“五環三結”模式,意圖在于通過對人體解剖生理學的探討,提出新的教學模式,以提升教學質量。
護理專業 人體解剖生理學 教學
醫學基礎課對于醫學學生而言是其進入醫學領域學習的重要課程,是醫學學習的基礎,學生若想打開醫學領域的大門,這些課程就是敲門磚。利用《人體解剖生理學》作為例子而言,該課程作為醫學生必修的第一課,其中有諸多的名詞需要學生進行記憶,頗帶枯乏,但其實則也是一門講求實踐理解的課程,因此如何把握好這其中的平衡點,為學生搭建好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廣大醫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考慮的問題。教學實踐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致得到激發,學生對課程的求知欲望是也是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關鍵。傳統的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實踐多以尸體解剖與觀察,但卻極少與臨床應用有較好的知識銜接,為改善此現狀,使學生更好地學以致用,筆者將試圖在實踐教學中構建五環三結的新型教學模式。
教學實踐是為實現教學質量提供了前提保障,人體解剖生理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先通過理論的講授,再到觀察標本結構,最后總結功能作用。但此教學模式已然不能滿足教學的發展,故此實踐課的教學應擴大到5個環節才能順應現代的醫護模式,即:
第一步,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對醫學的嚴謹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幫助其明確學習的目的,使學生意識到學習解剖生理學的作用。倘若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無法正確認識人體的結構,在基礎沒有扎實的情況下,便無法針對疾病作出準確的判斷診治,一旦學生了解了解剖生理學的作用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解剖生理學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此環節可選擇在醫學護理專業學生新生入學之時,由基礎課程教師利用3-4個課時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崇尚科學”的主題講座,使學生對人體功能結構與醫學護理的聯系有充分的認識,教師要注意強調此學習與未來工作崗位的聯系以及其重要性,以促進學生對生命、科學、責任的敬畏,幫助其助理良好的醫護服務意識。
在解剖生理學教學中,不難發現,若想將解剖實踐順利帶入課堂上,豐富的網絡資源是不可或缺的,其能通過現代教學設施為教學提供良好的輔助,保障了教學實驗的順利開展。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知識與技能的科學研究意識,及時發現其身上存在的優勢和潛力,隨后根據本專業學習的重點為學生提供各種人體部位的標本供其觀察,探索對功能作用的影響。
教師應在實踐教學之后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踐作歸整,提醒學生常做學習反思,同坐對自身學習成果的反思及總結,認清自己在對人體結構的認識或是功能作用掌握上的不足,為養成良好的護理操作規范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提升專業技能。
護理專業的基礎課程理應結合專業展開實訓,在學生對人體各解剖生理功能有了相關的了解后,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實訓,按照臨床護理的常規標準,給學生以明確的項目實訓程序。譬如,圍繞骨性標志應用與辨別、骨折損傷或者肌肉注射等項目讓學生對其實施護理,凸顯學習的針對性,強化了知識的應用法。
學生對進入護理專業學習應當有個統籌的認識,明確學習護理專業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醫療事業,而臨床的模擬實踐能有效地提高臨床護理技能,,由情境創設以及角色扮演代替了原本的靜態標本,此種活體教學更能體現專業要求的技能,如:為患者測量血壓、心肺聽診、靜脈輸液等等,學生之間互相扮演對方所需面對的“患者”,如此一來,其更能在情景實踐模擬中掌握護理技能。
所謂三結,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訓練與臨床的運用相結合以及專業課程與實踐相結合,比如在為學生講解椎弓間韌帶連結時,教師結合展示腰椎穿刺的實操對其進行詳細的講解,這樣的教學能使學生對椎弓間韌帶連結有較為深刻的了解,也能拓寬其知識面。
總而言之,解剖生理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其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聯系定量的臨床經驗,做好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在解剖生理學的學習中體會基礎課程的趣味性,解剖生理學看似簡單,但其對醫學高職而言是一項考驗,要求其在教學過程中不忘實踐的重要性,關注學生將課本的知識有效轉化成實際操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涂開峰.高職教育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29(09):26.
[2]田華,蔣建平,李宜川,等.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02):74~76.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