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松,石培基,康 靖(西北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河西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及其合理性分析
鄭海松,石培基,康 靖
(西北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根據2015年河西五市相關產業數據,采用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區位商、產業分工指數測度該區域產業結構的趨同性與合理性。通過測算河西五市三次產業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第二產業細分行業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區位商及產業分工指數,結果表明:河西地區在三次產業層面存在傳統農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趨同顯著,而傳統農業城市與資源型城市則趨異性明顯的現象;在第二產業細分層面,河西五市產業結構趨異顯著,除武威市與張掖市之外,其他各市之間分工指數較高。根據對河西五市產業結構趨同與分工情況的合理性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產業結構趨同;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區位商;產業分工指數
產業結構趨同又稱“產業結構同構”,指不同區域在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表現出的趨同或高度相似的現象。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區域間選擇相似的主導產業,區域間分工水平低,沒有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的專業化程度低等。地區發展水平取決于該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水平,而經濟發展則受區域產業結構的影響,合理優化的產業結構能促進地區的發展;反之,則會對地區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河西地區自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其社會經濟發展開始提速。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河西地區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為了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河西地區五市一味地追求GDP增長,采取“大而全”的產業發展方式,因此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產業結構趨同現象。我國學者對我國產業結構趨同現象進行了大量研究。有學者認為,市場機制不完善[1]、行政經濟[2]、晉升激勵下官員的模仿行為[3]、貿易壁壘與稟賦因素[4]、市場因素、制度因素和技術因素[5]等造成產業結構趨同;產業結構趨同不僅包含不利于區域比較優勢發揮的不合理趨同,還包括滿足市場需求、符合地域分工的合理性趨同[6-9];對產業結構趨同的影響,一種觀點認為產業結構趨同程度與產業效率之間呈負相關關系[10],產業結構趨同不一定會阻礙區域經濟一體化[11];另一種觀點認為,產業結構趨同對經濟的增長具有正面影響[12],宏觀層面產業結構趨同并不一定會產生負面影響[13]。學者們認為產業結構趨同主要體現在區域主導產業雷同現象嚴重[14],在三次產業層面趨同程度高,但進一步細分到第二產業內部則呈明顯的趨異性[15-17],產業結構趨同程度在高技術產業上總體減弱[18]。
目前關于產業結構趨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對西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的研究較少且多以省域為研究尺度。大多數研究多采用區位商或產業結構相似系數來測度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程度,該方法不能全面客觀地刻畫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的程度。本文在這兩種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克魯格曼提出測度區域分工情況的區域分工指數,測算區域產業分工情況。根據區域分工情況,衡量區域產業結構趨同是否合理,是否更加科學嚴謹,得出的結論是否更有說服力。河西地區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地理位置接近,自然環境類似,且處于相似的工業發展階段,因此容易產生產業結構趨同現象。
1.1 研究區概況
河西地區位于甘肅省西北部,包括武威、金昌、張掖、嘉峪關和酒泉等五個地級市。河西地區處于祁連山與北部山系之間,東南起自烏鞘嶺,西北止于疏勒河下游,長達1000km,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西地區位于西北干旱區,但由于石羊河、疏勒河等河流流經該區域,分布著較廣的沖積平原,加上祁連山終年積雪融水,保灌條件好,“綠洲農業”發達;河西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具有石油、煤炭、鎳礦、鐵礦等礦產資源和豐富的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等。
1.2 研究方法
從已有研究來看,產業結構趨同多為第二產業結構。因此,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對河西五市產業結構趨同進行分析,以期能全面客觀地刻畫河西地區產業結構趨同情況:一方面是從三次產業等宏觀層面入手;另一方面是從第二產業內部等微觀層面入手,選取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克魯格曼結構差異度指數來測度其產業結構趨同程度,區位商、相對分工指數測度其產業結構趨同的合理性。本文數據來源于相關年份的《甘肅發展年鑒》、《甘肅統計年鑒》及武威、金昌、張掖、嘉峪關和酒泉五市相關年份的統計年鑒,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以及第二產業內部細分行業的工業生產總值等。
產業結構相似系數:以1979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國際工業研究中心提出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來衡量研究區域產業的同構程度,具體的計算公式為[19]:
(1)
式中,Sij為區域i和區域j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i、j表示不同的地區,其中i=1,2,3…n、j=1,2,3…n;k為研究區域的產業部門(k=1,2,3…n);Xik、Xjk分別為區域i和j中k產業在背景區域中該產業所占的比重;Sij的值在0—1之間,為0時表示i區域與j區域的產業結構完全不同,為1時表示i區域與j區域的產業結構完全相同。即Sij的值越大,兩個相比較區域間的產業結構越相似;若Sij的值在0.9以上,即判定為產業趨同。
區位商:區位商也稱為地方專業化指數,用來測度區域產業的集聚程度。計算公式為[20]:
Q=(N1/A1)/(N/A)
(2)
式中,N1為區域某產業的產值;A1為區域所有產業的總產值;N為背景區域該類產業的產值;A為背影區域所有產業的總產值;Q為產業的區位商,區位熵的值越大,則產業集中程度和專業化程度越高。若區位商大于1,表明研究區域的產業專業化水平高于背景區域,因此可能是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產業或是優勢產業。
區域分工指數:區域產業分工是實現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1991年,克魯格曼在研究地方化和貿易問題時,提出了區域分工指數,計算公式為[21]:

(3)
式中,qij、qik表示地區j、k中產業i的產值;qj、qk表示地區j、k的總產值;Sjk為區域分工指數,其值的范圍為[0,2],若為0,說明兩地區之間不存在分工。其值越大,則區域分工程度越高。
2.1 三次產業結構趨同分析
本文根據2015年的《甘肅省發展年鑒》,以甘肅省為背景區域(下同),用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公式計算河西五市第一、二、三產業的結構相似系數,即宏觀層面的趨同程度(表1)。根據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利用ARCGIS軟件繪制的可視化結果見圖1。從圖1可見:①武威—張掖(0.9927)、金昌—嘉峪關(0.9808)的相似系數高,三次產業結構趨同明顯,其原因是武威和張掖兩市作為甘肅省的農業大市,綠洲農業發達,第一產業比重較高,第二產業主要以礦產資源開采為主,因此產業結構較相似;而金昌和嘉峪關兩市分別是因酒泉鋼鐵公司、金川集團等礦產企業而設立的地級市,同為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相似程度較高。②武威—金昌(0.7402)、武威—嘉峪關(0.6090)、張掖—金昌(0.6564)、張掖—嘉峪關(0.5154)之間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相對較低,說明產業結構在三次產業層面上趨同程度相對較小,主要是因為武威、張掖為農業城市,金昌、嘉峪關為資源型城市,因此四市的產業結構差異性較大。③酒泉市與武威、金昌、張掖、嘉峪關四市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分別為0.9027、0.9291、0.8566、0.8721,相似系數較高,說明在五市間酒泉與其他四市存在較相似的產業結構,不利于酒泉與其他四市之間的分工協作。

表1 河西五市三次產業結構相似系數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河西五市在三次產業層面上的產業結構趨同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主要表現為農業城市、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趨同明顯,而農業城市與資源型城市之間產業結構趨同程度較低,且存在著趨異現象,酒泉市與其他四市之間也存在著較明顯的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具體情況見圖1。

圖1 三次產業和第二產業細分行業產業結構相似系數
2.2 第二產業結構趨同分析
根據《行業分類》與河西五市統計年鑒中的規模以上行業,選取21個行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電力、熱力、燃氣的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分析河西五市在第二產業細分層面上各市的產業結構趨同情況(表2)??梢钥闯?河西五市第二產業結構相似系數除了武威—張掖兩市為0.6245外,其他各市之間的相似系數都較小,說明河西地區在第二產業細分層面上產業結構不存在趨同現象,而表現出明顯的趨異性,這有利于河西地區產業間分工與合作的開展。

表2 河西五市第二產業結構相似系數
注:為了能較清晰地反映出河西五市之間產業相似的程度,圖中行政區的點并不代表行政區的實際駐地,下同。
3.1 河西五市產業的區位商分析
從表3可見,河西五個市區位商分別排在前五位的行業有:①武威。通用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紡織業、食品制造業。②金昌。印刷業、服裝及其他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的生產和供應業。③張掖。造紙及紙制品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飲料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醫藥制造業。④嘉峪關。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電力、熱力、燃氣的生產和供應業。⑤酒泉。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家具制造業。河西五市區位商排名前五位的行業并未出現重復產業,在主要行業方面五市產業結構也并未產生趨同。
從表3的29個產業中,區位商大于1的行業武威有12個、金昌有4個、張掖有5個、嘉峪關有2個、酒泉有13個。其中,武威市和張掖市均有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飲料制造業,武威市和酒泉市均有橡膠和塑料制品業,武威、張掖和酒泉三市均有醫藥制造業,嘉峪關市和酒泉市均有專有設備制造業,金昌市與其他四市之間沒有相似產業。五市中區位商大于1的產業中除專有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屬于高端產業外,其他大都屬于低端產業,處于產業鏈下游,附加值較低。在第二產業層面,河西五市產業發展很不平衡,這有利于五市之間地域分工的形成。
3.2 河西五市分工情況分析
根據29個(表3)第二產業細分行業,運用式(3)計算河西五市分工指數,結果見表4和圖2。武威市與張掖市分工指數最低,金昌市與嘉峪關市分工指數最高;嘉峪關市與其他四市分工指數均較高,而酒泉與其他四市的分工指數則相對較低;武威市除與嘉峪關市分工指數較高外,與其他四市的分工指數較低;張掖市與嘉峪關市、金昌市分工指數較高,與武威市、酒泉市分工指數較低;金昌市與嘉峪關市、張掖市分工指數加高,與武威市、酒泉市分工指數較低。從整體上看,河西地區具有較高的產業分工指數,該區域具有較好的分工協作條件,若能積極展開區域分工合作,就能促進該區域的共同發展。

表3 河西五市各產業的區位商

表4 河西五市相對分工指數
3.3 合理性分析
結合以上的分析可知,從宏觀層面看河西地區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趨同傾向,主要表現在同為傳統農業城市的武威、張掖與資源型城市的金昌、嘉峪關之間產業結構趨同程度較高,其次為酒泉與其他四市之間存在趨同現象;但從第二產業細分層面來看,河西地區并不存在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反而呈現出趨異傾向。根據計算的區位商和區域分工指數可知,區位商前五位的行業河西五市并未出現重復,除武威與張掖,酒泉與武威、張掖等產業分工指數較小外,其他各市之間產業分工指數均較高。

圖2 河西五市產業分工指數
武威市與張掖市為傳統的農業城市,在區位商大于1的行業中,兩市都有飲料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醫藥制造業,兩市不但在三次產業、第二產業層面相似系數最高,而且其分工指數最低。因此,武威市與張掖市的產業結構不利于兩市之間的分工合作,甚至會引發惡性競爭行為,其產業結構趨同并不合理。因此,兩市應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延長優勢產業的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積極展開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做到優勢互補,避免惡性競爭。
金昌市和嘉峪關市同為資源型城市,第二產業比重高,產業結構較單一,因此在三次產業層面兩市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較高,但在第二產業細分層面的產業相似系數并不高,在區位商大于1的產業中兩市并未出現重復現象,且產業分工指數最高,說明金昌市和嘉峪關市并不存在產業結構趨同現象,較高的分工指數說明兩市之間互補性強,作為資源型城市,豐富的礦產資源促使兩市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高,不同的主導產業有利于兩市分工協作的形成,而兩市趨異的產業結構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促進其發展,具有合理性。
張掖—嘉峪關、武威—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金昌的三次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均較低,第二產業細分層面的產業結構系數同樣較低,而其分工指數則較高,進一步驗證以上區域之間的產業結構不存在趨同現象。這與其實際情況相符合,張掖和武威市為農業城市,金昌和嘉峪關為資源型城市,其產業結構必定存在差異,且張掖和武威市能為金昌和嘉峪關市提供原材料、生活必需品等輕工產品,金昌和嘉峪關市能為資張掖和武威市提供重工業產品,四市之間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度高,產業結構布局合理。
酒泉與其他四市相比,酒泉—張掖在三次產業層面相似系數最低,第二產業細分層面相似系數最高,產業分工指數最低,說明酒泉與張掖市在微觀層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產業結構趨同,不利于兩市之間產業分工的開展,屬于不合理趨同現象;酒泉市與嘉峪關、武威、金昌等市雖然在宏觀層面相似系數較高,但在微觀層面相似系數較低,分工指數相對較高。因此,酒泉與這三市之間在宏觀層面上的趨同屬于合理趨同,微觀層面表現為產業結構趨異。
在三次產業層面,河西地區呈現出傳統農業城市與資源型城市的結構趨同顯著,農業城市資源型城市與趨異顯著現象,酒泉市與其他四市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趨同。農業城市與資源型城市的趨同,主要是受制于自身的資源稟賦與歷史發展因素,因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酒泉市與其他四市之間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較高,具有一定程度的趨同,主要是因為河西五市地理位置接近,發展階段相似,勢必會造成產業結構存在一定的趨同。因此,應在客觀環境的基礎上,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增加優勢產業競爭力,共同協商促進區域產業分工,盡量避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趨同現象的發生。
在第二產業細分層面,河西地區產業結構存在顯著的趨異性。其中,武威市和張掖市的相似系數最高,但遠低于0.9,兩市之間的分工指數最低,但在第二產業細分層面存在一定的產業結構趨同,主要受制于兩市為傳統的農業城市,在第二產業方面農產品加工工業所占比重較高。除此之外,其他各市之間的相似系數在第二產業細分層面均較低,說明河西地區產業結構在第二產業細分層面不但沒有趨同,而且趨異性顯著。河西五市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展開區域分工,扶持發展在區域分工中具有優勢的產業,控制或舍棄高能耗、低產能產業,突出各自的比較優勢,合理高效利用各地區資源,促進各地區高效、綠色、健康發展。
河西五市第二產業細分行業中區位商大于1的行業武威有12個、金昌有4個、張掖有5個、嘉峪關有2個、酒泉有13個;在區位商排名前五位的行業中,五市并沒有重復產業,且除武威市和張掖市分工指數小于1以外,其他各市之間的分工指數均較高。可以看出,河西五市之間除武威市和張掖市外,產業結構趨異性明顯,且具有較好的分工協作性。五市中區位商較高的行業多數為傳統工業,位于產業鏈低端位置;少數位于產業鏈高端的行業,但區位商較低,優勢不顯著,競爭力有限。因此,河西地區應結合自身比較優勢,進一步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競爭力。同時,注重培養和發展高端產業,以及區域間的分工與協作,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避免惡性競爭,以促進河西地區產業的一體化協同發展。
[1]陳建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同構及產業定位[J].中國工業經濟,2004,(2)∶19-26.
[2]董春詩,金龍濤.能源富集區域產業同構測度研究——以環鄂爾多斯盆地陜甘寧晉蒙五省區為例[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5,(2)∶47-53.
[3]劉瑞明.晉升激勵,產業同構與地方保護:一個基于政治控制權收益的解釋[J].南方經濟,2007,(6)∶61-72.
[4]胡向婷,張璐.地方保護主義對地區產業結構的影響——理論與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5,(2)∶102-112.
[5]周立群,江霈.京津冀與長三角產業同構成因及特點分析[J].江海學刊,2009,(1)∶93-99.
[6]陳耀.產業結構趨同的度量及合意與非合意性[J].中國工業經濟,1998,(4)∶37-43.
[7]趙峰,姜德波.產業結構趨同的合意性與區域經濟發展——以蘇北地區為例[J].財貿經濟,2011,(4)∶125-129.
[8]李娜.江蘇沿江地區制造業同構狀況及合意性評判[J].人文地理,2009,(3)∶117-121.
[9]王書芳.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的兩種價值判斷及其界定標準[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7,(3)∶40-45.
[10]羅能生,譚晶.區域產業同構對產業效率的影響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6,(2)∶81-89.
[11]張卓穎,石敏俊.中國省區間產業內貿易與產業結構同構分析[J].地理學報,2011,66(6)∶732-740.
[12]王文舉,范合君.我國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的原因及其對經濟影響的分析[J].當代財經,2008,(1)∶85-89.
[13]韋素瓊,陳艷華,耿靜嬡.基于相似系數和R/S分析方法的閩臺產業同構性[J].地理研究,2010,(3)∶91-499.
[14]單德朋,王英,王如淵.成渝地區工業產業趨同性及其績效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27(5)∶12-16.
[15]劉杰.山東省西部產業結構趨同研究[J].經濟地理,2013,33(9)∶101-106.
[16]孫根緊.我國西南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的實證分析[J].區域經濟評論,2013,(1)∶69-74.
[17]高新才,周一欣.西北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實證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2,(2)∶55-60.
[18]蔣金荷.我國高技術產業同構性與集聚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22(12)∶91-97.
[19]關愛萍.產業同構測度的方法[J].統計與決策,2007,(19)∶32-34.
[20]吳殿延.區域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1]孟德友,陸玉麒.中部省區制造業區域專業化分工與競合關系演進[J].地理科學,2012,32(8)∶913-920.
ConvergenceandRationalityAnalysisofIndustrialStructureinHexiRegion
ZHENG Hai-song,SHI Pei-ji,KANG Jing
(College of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Hexi five cities in 2015,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coefficient,location quotient and industrial division index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convergence and rationality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region.By measuring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ies and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location quotient and industrial division index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bout the segmentations of secondary industries of Hexi five cities,we knew that:In the Hexi Area,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ities and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the tertiary industries were quite obvious,but in the second industry segmentation level,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ivergence were significantly of Hexi five cities,in addition to Wuwei and Zhangye,there were a higher industrial division index between the other cities.And then,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and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five cities in Hexi,this paper made a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convergenc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region,combining with the resource endowment situation of the five citie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coefficient;location quotient;industrial division index
10.3969/j.issn.1005-8141.2017.10.004
F264
A
1005-8141(2017)10-1171-05
2017-08-23;
2017-09-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1271133)。
鄭海松(1991-),男,河南省開封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
石培基(1961-),男,甘肅省臨洮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市與區域發展規劃和國土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