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萌,閆玉科b,張葦錕
(廣東海洋大學a.管理學院;b.經濟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測算及政策建議
張 萌a,閆玉科b,張葦錕a
(廣東海洋大學a.管理學院;b.經濟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通過構建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綜合測算了珠海市2009—2014年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對測算結果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珠海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政策建議。結果顯示:珠海市2009—2014年的農業現代化水平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領先于廣東農業現代化發展,但存在農林牧漁服務業發育不健全、農產品加工率低、農業科技貢獻率低、農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為了健全珠海農業現代化,應加大農業科技補貼力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打造農業品牌化經營格局。
農業現代化;綜合測算;珠海市;政策建議
從國家、省級、地級市三個層面,有關學者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了測評。辛嶺[1]對我國1980—2008年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了定量測算,發現總體上升但局部存在差異,并針對東部、西部、中部提出了提高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對策;龍東平[2]從地理學視角,構建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分析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空間分異和類型。在現有文獻中,從省級層面進行分析和測評的文獻較多,朱劍鋒[3-7]等分別對安徽、廣東、河南、河北和陜西、甘肅、寧夏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了評估;劉養卉[8]對甘肅各地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了測評;周鳳蓮[9]采用包含4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的評級體系對重慶市農業現代化進行了定量、定性統計分析和綜合評價,對該發展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定位。
在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方面,艾洪娟[10]選取了包含農業物質裝備水平、農業產出結構水平、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效益水平、農業科技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在內的18個二級指標,構建出新疆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呂杰[11]提出包含15個具體指標的遼寧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從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村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四個方面進行了測評分析。在研究方法與模型選擇方面,可歸納為三個類型:一是通過計算指標實現度(即達標率),再用實現度乘以權重來計算綜合得分;二是基于因子分析法對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如林英華[12]使用因子分析法分別計算了安徽省、聊城市的農業現代化綜合得分;三是熵值法,如盧方元[13]使用熵值法對中原地區28個城市的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并與全國平均水平對比。現有研究發現,學者們采用的指標體系普遍相似,對某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進行了實證研究,既有宏觀的國家層面,又有中觀的省級層面,同時也有微觀的地級市、縣層面,采用的評價方法各式各樣。但僅只有少量研究對廣東農業現代化進行了測評,對珠海的分析鮮見。本文通過構建珠海市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力求對珠海市農業現狀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分析當前珠海市農業現代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系列發展對策,為珠海市制定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參考。
2.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農業現代化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時期,實現農業現代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充分借鑒1999年廣東省“五高六化”的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14],結合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歷程,構建了5個一級指標和19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表1),從不同側面衡量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在整體上對珠海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進行定量分析。

表1 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在確定各級指標權重方面,依據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采用德爾菲法(Delphi)和層次分析法(AHP)對指標進行評價。首先,采用德爾菲法通過函詢的方式收集專家意見,經過反復的整理、反饋最終形成意見統一的各級指標的判斷矩陣;其次,用層次分析法將欲解決的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最終使要解決的問題轉變為最低層相對于最高層的相對重要的權重排序。
通過四種措施確定了二級指標的目標值:一是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如以《遼寧省農業現代化水平測度及對策研究》、《廣東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與政策建議》等文件的數值為參考;二是根據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和國情,結合珠海市委、市政府出臺的農業相關文件中已設定的發展目標的相關數值,并以此作為目標值;三是其余找不到作為參考的指標,則選擇2015年未達到但較為接近的數值作為目標值;四是廣泛咨詢各方面專家學者的相關建議。
2.2 測算方法
計算各指標實現度:
對正向二級指標,實現度計算式為:

(1)
對逆向二級指標,實現度計算式為:

(2)
對一級指標,實現度計算式為:

(3)
式中,Yi代表二級指標的實現度,Xi代表二級指標的實際值,Xi0代表二級指標的標準值,ωi代表二級指標的權重,Zi代表一級指標的實現度。實現度以100%作為上限,大于100%的取100%。此外,實現度可作為判斷各一、二級指標發展階段的依據,借鑒學術界眾多學者的研究經驗,我們把農業發展定義為五個階段:0≤實現度<20%的為農業發展準備階段、20%≤實現度<40%的為農業發展起步階段、40%≤實現度<60%的為農業初步發展階段、60%≤實現度<80%的為農業快速發展階段、80%≤實現度≤100%的為農業發展成熟階段。
計算各指標分值:二級指標的得分計算式為:
Hi=Yi×ωi
(4)
式中,Yi可以是二級正向指標,也可以是逆向指標。
對一級指標的得分計算式為:
Fi=ΣHi=ΣYi×ωi
(5)
式中,Hi代表第i個二級指標得分,Fi代表第i個一級指標得分,Yi、ωi意義同上。
計算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分值: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分值D=ΣFi。同上,0≤綜合得分<0.2的為農業發展準備階段,0.2≤綜合得分<0.4的為農業發展起步階段,0.4≤綜合得分<0.6的為農業初步發展階段,0.6≤綜合得分<0.8的為農業快速發展階段,0.8≤實現度在≤1的為農業發展成熟階段,并且每個階段都可細分為前期、中期、后期,前期和中期跨度為0.07,中期和后期跨度為0.06。該標準僅適合于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分值的評判。
2.3 數據來源
根據表1的評價指標體系,有關數據主要來源于2010—2015年《廣東省統計年鑒》、2010—2014年《廣東省農村統計年鑒》、2010—2015年《珠海市統計年鑒》、2010—2015年《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09—2014年珠海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告和2009—2014年廣東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告。
3.1 總體測算結果
根據表1的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和上述的評價方法,計算得出2009—2014年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得分(表2)。近年來,珠海市農業現代化建設在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業經濟結構、農村社會發展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表2 2009—2014年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綜合測算
從總體結果看,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綜合得分2009年為0.5563、2010年為0.5721、2011年為0.6685、2012年為0.7008、2013年為0.6910、2014年為0.7789,六年間得分增加0.2226,表明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由初步發展階段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2009年珠海市進入農業現代化初步發展的后期階段,2011年正式進入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2014年進入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后期階段,可見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的程度在快速提高。
3.2 分要素測算結果
從農業投入水平看,得分在以6.58%的速度逐年增長,該一級指標的實現度2010年最低為44.52%,2014年最高為91.93%,年均實現度68.11%,農業投入水平進步較快,由2009年、2010年的農業初步發展階段進入到農業快速發展階段。農業投入水平快速增長的原因是2011年以后勞均農村用電量和勞均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有了顯著的增加。2009—2014年,珠海市勞均農村用電量快速增加,使農業排灌用電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用電得到保證;珠海市勞均農機總動力指標得分以年均0.44%的速度增加,促使珠海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珠海市勞均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得分或高或低,影響了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持續提高;珠海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施用量指標得分從2009—2011年逐年減少,但從2011后增長較快。隨著珠海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勞均耕地面積指標得分逐步提高。
從農業產出水平看,得分在以0.11%的速度逐年增長,該一級指標的實現度2009年最低為47.45%,2014年最高為85.91%,年均實現度66.39%,農業產出水平由農業現代化的初步發展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2012—2014年,珠海市土地生產率指標得分逐年增加,進入農業現代化發展成熟階段。2010—2014年,珠海市單位水面積養殖產量指標得分逐年增加,該指標的年均實現度僅為46.58%,還不及目標值的1/2,因此珠海市水產品養殖業還需要不斷完善養殖技術、提高養殖效率。2009—2014年,珠海市勞動生產率指標得分逐年增加,2009年實現度為50.92%,2014年為92.19%,由起步階段迅速發展到成熟階段,達到了農業現代化的要求。
從農業經濟結構來看,得分在逐年緩慢增加,與其他一級指標相比,在測評期內較低,年均實現度僅為55.46%,農業經濟結構始終處在農業現代化的初步發展階段,說明珠海市農業經濟結構急需調整。2009—2014年,珠海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這兩個指標得分在不斷增大,說明珠海市農業從業人員在減少,農業生產總值在增加。農林漁牧服務業比重指標的得分在逐年下降,說明農林牧漁業在快速增長的同時,與此相關的灌溉服務、農產品初級加工服務、林業服務業、獸醫服務業、漁業服務業等服務型行業沒有保持同比例的增長速度,只有服務業跟上農林牧漁業的增長速度,才能逐漸形成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水產品加工率均低于20%,與發達國家70%、山東35%和河南38%的加工率相比明顯落后,與目標值60%的加工率相差甚遠,只有實現水產品的粗加工、初加工、深加工,才能增加產品附加值和生產總值;勞均鄉鎮企業利潤總額表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該指標的實現度由2009年的41.74%增加到2011年、2012年的100%,其后又下降到2014年的83.42%,說明鄉鎮企業發展的持續性差。
從農村社會發展水平來看,珠海市農村社會發展處在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階段。該指標得分持續增加,年均增速達到0.37%;2014年實現度達到了83.8%,年均實現度為74.38%。2009—2014年珠海市恩格爾系數變化不大,始終在0.48—0.499之間,珠海市農村居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根據國際標準,恩格爾系數在0.3—0.4為富裕、0.4—0.5為小康、0.5—0.59為溫飽、大于0.59為貧窮),率先實現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珠海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加,2010年已突破萬元;珠海市城鎮人口比重高達87.5%左右,接近目標值90%,測評期間該指標實現度均大于97%。
從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來看,該指標的發展最為樂觀,2009—2014年年均實現度為83.6%,農業可持續發展處在農業現代化的成熟發展階段,優于其他四個一級指標。2009—2014年,珠海市旱澇保收率和森林覆蓋率實現度在60%—80%,均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珠海市有效灌溉率實現度為100%,均超過有效灌溉率目標值的90%。
3.3 相較于廣東省的農業現代化平均發展水平
根據上文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我們對2014年廣東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了測評,并與同期的珠海市發展現狀進行了橫向對比,對比結果見表3。

表3 廣東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從總體測評結果看,2014年珠海市和廣東省農業現代化綜合得分分別為0.7789和0.4936,珠海市比廣東省平均水平高0.2853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珠海市處于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階段,而廣東省僅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從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五個一級指標分值看,在與全省平均水平的比較中,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具有投入力度大、產出效率高、農業經濟結構較合理、農村社會發展較和諧的優勢,特別是農業投入水平,該一級指標珠海的實現度為91.93%,處在發展的成熟階段。全省該指標的平均實現度為52.55%,農業投入水平僅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在農業經濟結構方面,珠海市和廣東省指標的實現度均為五個一級指標中最低的,珠海市該指標的實現度為55.1%,處在初步發展階段;廣東省的實現度僅為32.63%,處在農業發展起步階段,可見該一級指標是提高珠海市和廣東省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瓶頸。
在19個二級指標中,單位水面積養殖產量、水產品加工率、森林覆蓋率這三個指標珠海的實現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16個二級指標的實現度均優于廣東省總體水平。珠海市水產養殖包括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淡水養殖面積為海水養殖面積的1.37倍,但淡水養殖產量是海水產量的7.39倍,可見珠海市單位海水養殖產量過低導致其單位水面積養殖產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廣東省水產品加工率為21.49%,而珠海市僅為13.36%,成為提高珠海市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制約因素;珠海市森林覆蓋率的實現度為66.58%,廣東省森林覆蓋率已超過目標值。
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雖然2009—2014年處在快速提升階段,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領先于廣東省,但透視珠海市農業投入、農業產出、農業經濟結構、農業社會發展、農業可持續水平等五大要素,經多次對珠海市現代農業進行實地調研,發現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發展質量并不高,還存在較多問題,必須進行整治。
4.1 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林牧漁服務業欠發育
2014年,珠海市農林牧漁服務業的總產值為86.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為11.95億元,占比為13.81%;林業產值為0.16億元,占比為0.18%;牧業產值為12.9億元,占比為14.92%;漁業產值53,79億元,占比為62.1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為7.69億元,占比為8.89%。珠海農林牧漁服務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尤其是農林牧漁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如技術服務、咨詢服務、電子商務、冷鏈運輸等服務型行業,發展嚴重滯后。2014年珠海市農業、林業和牧業的區位商分別為0.2994、0.0443和0.7486,與廣東省總體相比遠遠小于1。
4.2 農產品加工企業少,加工率低
2014年,珠海市擁有農副食品加工企業19家,其中香洲區有5家、斗門8家、金灣6家。近年來,珠海市農副食品加工企業數量出現“不增反降”的趨勢,從2009年的23家減少到2014年的19家,現有的加工企業以粗加工、初加工為主。2014年在珠海市19家農副食品加工企業中,有10家水產品加工企業,其中8家企業主營冷凍加工品,缺少對產品的深加工,導致農產品經濟效率低,產品附加值低。珠海市的農產品加工率低,水產加工率不足20%,瓜果花加工率僅為15%左右,與發達國家70%、山東35%、河南38%的加工率相比差距顯著。
4.3 農業科技貢獻率和水產品養殖效率低
農業科技是實現農業經濟快速增長的核心因素,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農業科技進步。2013年珠海市的農業科技進步率只有3.13%,比茂名的4.23%、廣州的3.49%和廣東的4.17%明顯偏低;2013年珠海市農業科技貢獻率為48.66%,相較于珠海“十二五”規劃要求的農業科技貢獻率要達到60%,低11.34%。2014年珠海市單位水面積養殖產量為0.67t/666.7m2,其中單位水產面積海水養殖產量僅為0.19t/666.7m2,不及廣東省平均水平0.79t/666.7m2的24%。調研后發現,珠海市養殖均由中老年人組成,他們沒有掌握現代養殖技術,主要依賴傳統的養殖經驗,導致新技術和新理念不能有效接受與迅速傳播,限制了珠海市漁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4.4 農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缺乏品牌效應
珠海市農產品普遍同質化,有特色的主導品種少。珠海市農民普遍存在小農意識,他們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收益,對品牌意識淡薄。珠海市金灣區養殖品種多達20種,主要有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青蟹、草魚、美國紅魚、羅非魚、黃鰭鯛、海鱸等,缺乏充分發揮金灣區水質、區位優勢和形成規模經濟的主導品種,且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中形成了第一產業獨大、第二產業空白、第三產業過于傳統的格局。近年來,珠海羅非魚存在“量增價跌”的窘態,羅非魚以初級加工產品為主,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沒有品牌,并且養殖戶不注重市場需求而跟風養殖,導致市場供大于求,賣價下跌;珠海市白蕉海鱸養殖面積過大,僅斗門區養殖面積就超過0.147萬hm2,產品同質化嚴重,主要以冰鮮海鱸、速凍魚片、鱸魚干等初級產品為主,注冊商標率低,產品認證率低,未能形成珠海市的特色主導產品品牌,且很多自主品牌多是在外地孵化,帶動珠海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能力有限。
5.1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
農產品科技含量是決定產品附加值大小的決定性因素,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嚴重影響了珠海市農產品科技含量。對研究機構和高校而論,農業成果尚未轉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中間試驗與工程化的能力和條件;對企業而言,資金缺乏是目前項目未轉化的最主要原因[15]。研究表明,財政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自主創新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關系,并有很強的因果關系[16]。因此,珠海市各級政府應持續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設立農業科技專項資金,出臺鼓勵外商投資、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多方參與投資的優惠政策措施,拓寬珠海市農用資金來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農業科技資金投入機制。充分發揮珠海市農科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及珠海市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構建“科研院所+基地+公司+農戶”或“科研院所+企業+農戶”等產學研的合作模式,發揮政產學研各方優勢共同研發新產品、引進名優特新產品和推廣實用性新技術,促進政產學研一體化,提高珠海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5.2 引進加工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
珠海市農漁產品種類多,產量大,如國家地理標志——白蕉海鱸、萬山鮑魚、金灣蠔、斗門南美白對蝦、蓮洲羅氏沼蝦、斗門筍殼魚、平沙羅非魚等特色海鮮產品多數為鮮銷,只有部分產品經過簡單粗加工,產品種類少,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現有農漁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能力弱、深加工率低,導致珠海市農漁產品種類少、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因此,珠海市應充分發揮珠三角經濟特區的區位優勢,加大吸引香港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和日本、韓國、歐盟各國的資金,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產業鏈,重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價值鏈,鼓勵農業重點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進程,逐步建設珠海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區。依托珠海市農業特點,重點發展水產品加工業,加大開發休閑食品、功能食品、快餐食品、保健品、醫藥品、化妝品等力度,既能滿足人們對高檔農漁產品的市場需求,又能促進農戶收入穩定增長。
5.3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
現代農業是第一、二、三產業的綜合體,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便是農業第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的過程。2014年,珠海市農、林、牧、漁、服務業產業結構比例為13.81∶0.18∶14.92∶62.19∶8.89。因此,珠海市應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做大做強第一產業,千方百計引進和培育第二產業,創造條件培育第三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現代農業,形成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等一體化的產業鏈,改變當前珠海市農業“第一產業獨大、第二產業落后、第三產業傳統”的格局,并逐步實現珠海市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解決珠海市養殖(種植)業豐產不豐收的問題,促進珠海市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進程。
5.4 提高農產品質量,打造品牌化經營格局
農產品質量是決定農業經營者是否可持續經營的關鍵因素,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證農產品安全是農業經營者發家致富的唯一路徑。珠海市現有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數量較少,成為開拓市場擴大市場占有率的瓶頸。珠海市各級政府應出臺激勵政策和獎勵措施,鼓勵農業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認證工作,實施標準化經營、規范化操作和國際化營銷,全力打造品牌化經營格局。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通過互聯網+把農業生產經營者、產品運銷者、消費者、科研院所、科技公司、生產資料公司、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等有機聯結起來,化解市場風險,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實現合作共贏。廣泛借鑒國內外成功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快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如珠海市十億人社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的“生態農業基地+移動電商平臺+社區一公里物流+互聯網廣告”一體化整體運營模式,將種植基地、企業、農戶、社區和互聯網五者緊密聯合,產品競爭力明顯提高,打造了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典范,提高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
[1]辛嶺,蔣和平.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3]朱劍峰,朱媛媛.安徽省農業現代化水平區域差異與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34(4)∶120-124.
[4]萬忠,梁俊芬,康藝之,等.廣東省農業現代化水平測評與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6)∶641-645.
[5]范況生.河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評價及推進對策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1)∶241-244.
[6]崔惠玲,周洪祿.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及方向選擇——以河北省為例[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0,16(3)∶237-240.
[8]劉養卉,龔大鑫,竇學誠.甘肅省各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聚類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31(2)∶39-42.
[9]周鳳蓮.重慶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0]艾洪娟,蔣和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新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5,17(4)∶157-164.
[11]呂杰,趙紅巍.遼寧省農業現代化水平測度及對策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2(1)∶74-82.
[12]林英華,李紅.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聊城市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22)∶403-406.
[13]盧方元,王茹.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綜合評價[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32(4)∶140-143.
[14]王敬華,鐘春艷.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3(2)∶195-198.
[15]宿桂紅,常春水,李延霞.財政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自主創新關系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0,19(3)∶35-37.
PolicySuggestionandMeasurement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inZhuhaiCity
ZHANG Menga,YAN Yu-keb,ZHANG Wei-kuna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Management College;b.Economic College,Zhanjiang 524088,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Delphi and AHP,setting the target,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measured the composite scores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Zhuhai from 2009 to 2014,and put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Zhuhai with the measure results.This result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as in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Zhuhai from 2009 to 2014,in the lea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Guangdong,but there were services fo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roblems being not perfect,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the low rate of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homogeneity serious low.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rom Zhuhai,we should increase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sidies,increase the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djust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build the agricultural brand management pattern.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Zhuhai;policy suggestion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3.007
F320.1
A
1005-8141(2017)03-0295-06
2017-01-03;
2017-02-24
2016年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項目即“攀登計劃”(編號:pdjh2016a022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71573092)。
張萌(1991-),女,河南省安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經濟。
閆玉科(1964-),男,河北省邯鄲人,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農村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