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蘇師范大學 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2.河南理工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驅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應和路徑研究
徐 君1,2,任騰飛2
(1.江蘇師范大學 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2.河南理工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實現要素最優配置,是驅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鋼鐵產業存在供過于求、同質化競爭、融資成本高、環境約束力大等一系列問題。首先,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政府、勞動力、創新和資本四條主線驅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并設計驅動效應模型。其次,分析驅動效應模型作用機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簡政放權、釋放人力資本、改善融資環境、改革資本要素等手段實現驅動效果。第三,依據效應分析的基本思路,從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提升勞動力價值、保持創新核心地位和優化資本配置四個層面設計推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加速鋼鐵產業轉型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鋼鐵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鋼鐵產業素有“工業糧食”之稱,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近年來,我國鋼鐵產業轉型升級遇到一系列困難:產業鏈低端導致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難以與國外鋼鐵市場開展有效競爭;產能急劇擴張,國內外市場疲軟不振,產能利用率低;行業無序競爭導致供過于求,鋼鐵價格持續走低,利潤驟降;市場集中度較低,產能過于分散:鋼鐵企業缺乏創新意識,價值鏈低端競爭增大行業波動風險。鋼鐵產業出現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創新而導致產品質量與種類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供需錯配嚴重。在開放經濟體制下,低附加值、粗放型的鋼鐵產業發展模式在資本、環境、資源等硬約束下難以為繼,已不能適應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創新發展的客觀要求,鋼鐵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產品生產端和要素供給端入手,調整要素分配,化解過剩鋼鐵產能,立足創新提升鋼鐵產品質量,推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走出發展困境。
國內學者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闡釋[1]、路徑設計[2]和意義分析[3],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銀行[4]、物流[5]、高等教育[6]的關系等方面,對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分析[7]、評價體系構建[8,9]和轉型升級路徑設計[10]三個方面。有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相互關系的研究較薄弱,因此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驅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效應分析和路徑設計研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本文嘗試性地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驅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應,揭示其作用機理的動態性與復雜性,并從頂層設計、人才供給、技術供給和資本配置四個層面設計供給結構性改革驅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016年,我國全國粗鋼產量為80382.5萬t,比2015年增長了1.2%;鋼材產量為113801萬t,比2015年增長了2.3%。2016年粗鋼產量增速得到控制,但高成本、低價格、低需求、低效益的產業環境依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我國鋼鐵產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①鋼鐵產業對市場需求量研判不足,下游用鋼行業需求增速持續回落,鋼材需求下降明顯,供過于求導致的產能過剩進一步凸顯。2015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51590億元,比上年實際增長了12%,較1—11月份增速有所回落。②鋼鐵企業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逐漸出現波及高端鋼鐵產品市場的跡象。我國鋼鐵產品差異化程度小,需求增速放緩加劇了鋼材市場競爭,鋼鐵企業為了保證產銷平衡,展開了激烈的價格戰。③鋼鐵企業融資成本高、融資困難等問題持續凸顯,在資金緊張和負債率上升的雙重壓力下,企業經營風險增大。④環境約束力加大,抬升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新環保法和新鋼鐵行業標準既增加了環境考核指標,又制定了更加嚴格的排放標準,鋼鐵企業被迫增加環保投資,淘汰落后生產設備,企業運營成本進一步提高。⑤國內鐵礦山企業缺乏成本優勢,鐵礦石進口量居高不下。2014年以來,鐵礦石市場的“供過于求”導致進口鐵礦石價格大幅下跌,國外三大礦山利用超低成本優勢擠占中國市場,國內礦山企業原料優勢逐漸消失,企業經營出現困難。⑥鋼鐵企業集中度持續下降。自2012年以來,鋼鐵行業集中度指標連續下降,鋼鐵行業在產業鏈博弈中處于被動地位。

圖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驅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應
20世紀70—80年代,“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分別采用減稅和國企改革等措施幫助西方國家經濟走出“滯脹”。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調整經濟結構和化解過剩產能,更加注重優化產品供給質量和提高供給效率,更加注重以創新戰略激發經濟增長新動力。需求側經濟管理思路注重發揮“投資、消費、出口”對內需的拉動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強調從政府、勞動力、創新、資本四條主線上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驅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應模型見圖1。
從政府主線上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簡政放權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為側重點。一方面,通過反腐和簡政放權,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使公共政策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發揮公共政策與市場對產業發展的協同促進作用。對于鋼鐵產業來說,簡政放權能夠簡化鋼鐵企業辦事程序,促進民營鋼鐵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自主創新。另一方面,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通過兼并重組淘汰“僵尸企業”。在鋼鐵產業中,國有鋼鐵企業實力不容小覷,民營鋼鐵企業在夾縫中求生存,政府必須消除行政壁壘,整合優勢互補的鋼鐵企業,培養幾家龍頭企業,提高在國際鋼鐵市場上的議價能力,促進鋼鐵市場健康與穩定發展。因此,政府依賴公共政策整合鋼鐵企業,提高其技術水平和獲利能力,推動鋼鐵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從勞動力主線上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釋放人力資本要素。一方面,開放計劃生育,改革戶籍制度,補充人口紅利,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化解房地產和鋼鐵庫存,幫助鋼鐵企業走出發展困境。另一方面,重視發展教育,提高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水平,培育具備綜合素質的全面型人才,為包括鋼鐵產業在內的所有產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本。從長期來看,優質人力資本帶來的綜合效益能有效彌補人才引進成本,是鋼鐵企業技術創新、產品高端化的要素基礎。因此,人力資本的高效配置是解決鋼鐵產業產能過剩、供需錯配等問題的前提,創新型人才是推動創新技術發展的核心力量。
從創新主線上看,改革措施的順利推進有賴于完善的資本市場和良好的融資環境。利用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在于以下兩點:一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提升社會創新意愿。營造有利于創新發展的社會環境需要以“信用”為基石的資本市場和融資環境,良好的信用保障機制和激勵制度可以促進創新資本的合理流動,從而提高創新質量和創新效益,為鋼鐵產業提高產品質量奠定基礎。二是為鋼鐵企業營造寬松的成長環境,鼓勵兩眾兩創,提高創新轉化效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去杠桿”取消對鋼鐵企業不合理的行政限制,提供資金便利和稅費減免,減輕企業經營壓力,鼓勵鋼鐵企業利用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借助高校或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出效率,改善產品供給。鋼鐵產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創新技術,創新技術是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從資本主線上看,資本要素改革的重點在于降低鋼鐵企業融資成本,改善鋼鐵企業經營狀況,最終實現淘汰過剩產能。現階段,鋼鐵產業無序膨脹導致的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由此引發了生產要素被過度占用、鋼鐵企業惡性競爭、產業良性發展基礎遭到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一方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鋼鐵生產企業和原材料供應企業市場化進程,通過資源品價格改革降低鋼鐵企業原材料成本,采取減稅、降費、加速計提折舊等手段降低企業財稅成本,利用降息推進利率市場化,降低鋼鐵企業融資成本,深化養老保險體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國有鋼鐵企業是鋼鐵行業的主導者,是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主要承擔者,要不斷深化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打破寡頭壟斷經營、缺乏良性競爭的不利局面,打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為鋼鐵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充足的資本要素。因此,淘汰落后產能是資本要素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推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前提。
3.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頂層設計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優化經營環境: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減少各級政府部門對鋼鐵企業正常投資的干預。首先,深入推進財政體制和官員考核機制改革。改革各級政府的財政關系,做到財權和事權基本對應,明確政府財政支出范圍,健全轉移支付制度,避免基層政府為了緩解財政困難過度吸引鋼鐵企業投資。改變單一的官員考核機制,注重官員政績評價的科學化和全面化,重視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環境效益。其次,推動土地流轉市場化,解決“預算軟約束”問題。加速土地流轉市場化步伐,防止各級政府低價劃轉土地為鋼鐵投資企業提供變相補貼,控制產能過剩現象持續蔓延。解決“預算軟約束”,必須降低國有資本在金融系統中的比例,減少各級政府對金融系統的干預。第三,簡政放權,采用市場化手段管理鋼鐵產量和能源消耗。各級政府要減少對鋼鐵市場的干預,解除不合理的行政束縛,鼓勵中小鋼鐵企業聯合重組,避免盲目競爭。
加快實施企業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提高產業集中度是加快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達成供需力量平衡的重要手段,國有鋼鐵企業的內部改革和對外兼并重組是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的有效方式。一是以市場化為導向推進鋼鐵企業重組。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并不是指地域上的相對集中,而是超越地區、省市和所有制界線的聯合重組。二是注重并購重組方式的多樣性。根據國有資本在并購重組過程中的不同模式制定靈活合理的并購方式,既可采用相對穩健的逐步推進和股權整合方案,也可通過與省外民營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實現企業股權多元化。三是實行外包。政府鼓勵鋼鐵產業外包成本較高的生產環節,減少鋼鐵產業鏈條的碳排放,實現規模經濟。
強化戰略布局,實現礦鋼一體化:鋼鐵企業合理布局能夠降低原材料運輸成本,減少鋼材流動量。第一,優化企業國內外布局,控制企業規模。我國應調整現有產品分工和產能布局,依據原料供給和市場需求分布調控鋼鐵企業規模。對于競爭力較強的大中型鋼鐵企業,根據自身戰略需要,穩步推進國內外產業布局。第二,鼓勵優勢鋼鐵企業“走出去”。對具有全球布局意愿和實力的大型鋼鐵企業,要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引導下,積極穩妥建立海外生產基地,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拓寬產品消費市場。第三,實現礦鋼一體化,增加規模效益,提高成本競爭優勢。大型鋼鐵企業在維持國內采礦業務的同時要積極投資國外采礦業,穩步推進礦鋼一體化,采用對外投資辦礦或聯合辦礦的方式壯大企業實力,提高議價能力。
3.2 提升勞動力價值,優化人才供給
營造良好風氣,挖掘人才潛力:人才供給是鋼鐵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之一就是提高勞動力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數量。一方面,強化輿論引導,形成重視人才、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鋼鐵產業轉型升級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和源泉,尊重和重視人才對企業創新和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政府要加強輿論宣傳,激發民眾創新意識,挖掘人才潛力。另一方面,要加大繼續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鼓勵人才自我提升。政府應該針對鋼鐵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具體需要制定激勵措施,鼓勵員工參加繼續教育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創新意識,提升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
豐富教育形式,構建特色人才隊伍: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而教育的質量影響著人才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一是要堅持綜合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的基本方針。教育事業發展要兼顧全面性和專業性,努力消除社會對職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歧視,注重緊缺型人才培養。二是要站在企業整體戰略的高度強化鋼鐵企業人才隊伍建設,鼓勵鋼鐵企業緊密結合生產實踐,將崗位操作技能、高科技設備管理、高級管理知識等納入崗前員工培訓中。三是要借鑒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建立科學系統的員工培訓體系,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四是要鼓勵鋼鐵企業與高校展開合作,輸送人才到高校學習先進管理知識,同時邀請高校管理類研究人員到企業實地調研,發現企業的管理漏洞和制度弊端。
重視人才引入,實施人才激勵:人才的引入和激勵貫穿鋼鐵企業用人機制的全過程。首先,健全多渠道人才引入模式,采用“外部招聘為主、內部培育為輔”的人才選拔方式。鋼鐵企業可以考慮在具有科研實力的高校設立獎學金、采取提前簽約的方式保證人才吸納,也可采取推薦企業科研人員進入高校學習、出國深造等方式提高研發能力。其次,構建多樣化人才雇傭模式,充分調動人才的競爭意識和創新積極性。對于研發人員、管理人員和一般的崗位操作人員,采用靈活的雇傭模式,制定符合不同員工工作特點的激勵方案,建立有效的績效評估體系和薪酬體系,為各類人才的發展提供保障。第三,鋼鐵企業要加強企業創新文化建設,鼓勵科研人員大膽創新,為其搭建實現科研設想的平臺,營造公平公正的創新環境,保障科研人員專心搞創新、出成果。
3.3 保持創新核心地位,保障技術供給
健全創新激勵機制,提升創新意愿:第一,建立健全政策體系和法律制度。政府要注重結合具體行業、具體企業的發展實際制定創新激勵政策,立法部門還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立法,保證創新者的合法權益。第二,完善創新激勵制度,強化創新基金調節作用。政府部門要設立創新基金,緩解創新資金短缺,激勵鋼鐵企業開展創新活動。鋼鐵企業要獎勵員工的創新行為,提升其創新意愿。第三,加強宣傳,提高創新的緊迫感。政府要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廣泛宣傳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讓普通民眾認識到我國嚴峻的創新形勢,鼓勵民眾積極參與自主創新。
改善發展環境,提高創新轉化率:高創新轉化率為鋼鐵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一是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創新轉化方式。政府應該大力發展公共服務體系,設立科技成果轉化風險基金,構建網上技術服務市場,解決成果轉化供需雙方對接難題。二是構建風險投資體系,改善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供給。通過政府支持性融資、低息長期貸款等方式設立有利于風險投資的創業基金,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難題;發揮商業性創業基金和政府風險投資基金對企業投資的協同扶持作用,為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和創新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11]。三是構建第三者付費制度。建立第三者付費制度,既保護創新成果研發者的合法權益,又降低成果接收者的風險。
重視技術創新,兼顧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是推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協調配合加速鋼鐵產業轉型升級。首先,強化要素供給,實現技術創新。充分調動鋼鐵企業的創新積極性,鼓勵鋼鐵企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提高產品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其次,創新管理方式,節約經營管理成本。鋼鐵企業要破除內部阻礙技術創新效應最大化的體制弊端,提高國有鋼鐵企業的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不斷壓縮企業經營管理成本。第三,注重發揮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協同驅動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發揮技術創新的核心驅動作用,又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創新經驗,幫助鋼鐵企業少走彎路。
拓展產業鏈條,創新商業模式:第一,開展市場調研,發現市場新需求。鋼鐵產業發展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新的市場需求能夠有效化解過剩產能。第二,積極與上下游供應鏈上的企業展開合作。鋼鐵企業既要做好與鐵礦石采購等上游公司的合作,又要與下游為數眾多的廠商建立聯系,建立先期參與的合作模式,加強售前服務強度。第三,重視鋼鐵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發揮行業協會在政府和鋼鐵企業間的橋梁溝通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目標與行業協會活動的協調機制,確保實現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
3.4 優化資本配置,降低融資成本
降低企業成本,改善資本回報:資本要素改革的重要目標是通過降低企業顯性成本提高資本回報率。首先,降低四大成本,提高企業盈利。政府要通過推進資源品價格改革降低企業原材料成本,通過實施減稅降費和加速折舊降低企業的財稅成本,通過加速利率市場化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通過養老保險體系改革降低企業的人力成本。其次,縮短經營周期,進行有效的資產管理。鋼鐵企業要創新資產管理方式,優化和提升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采用非核心生產環節外包等方式縮短經營周期,委托信譽較好的金融機構管理企業資產,保證投資收益[12]。第三,改善產品供給,反向提振市場需求。鋼鐵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生產規模,保證產品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確定商品庫存合理值,減少對企業流動資金的不合理占用。
淘汰落后產能,提升資本配置效率:提高資本配置效率是解決鋼鐵企業融資難題的關鍵。第一,借助“互聯網+”打造鋼鐵行業電商平臺。鋼鐵企業要利用國家制定“互聯網+”發展計劃的有利時機積極推動鋼鐵產業與互聯網行業融合發展,借助互聯網金融可以實現人與資金需求方直接交易的優勢,逐步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第二,利用PPP模式彌補融資缺口。鋼鐵產業轉型升級中的產業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資金缺口既要依賴政府融資彌補,又要積極利用社會資本,借助PPP模式提升資本配置效率。第三,支持上市鋼鐵公司現金分紅和回購股份。鼓勵上市鋼鐵公司調整現金分紅制度,增加現金分紅在利潤分配中的比例,及時回報投資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形勢下解決我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有效手段,是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經濟結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的有力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政府、勞動力、創新、資本四條主線發力,解決鋼鐵產業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融資難等問題。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優化人才供給、保障技術供給和降低融資成本四項措施推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
[1]張銀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J].上海企業,2015,(12)∶39-42.
[2]車海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邏輯[J].中國發展觀察,2015,(11)∶1.
[3]陳璐,孫楊.新常態背景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2)∶46-50.
[4]韓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銀行資產管理[J].中國金融,2016,(1)∶47-49.
[5]陳祥森.供給側改革:物流發展新動力[J].中國儲運,2016,(2)∶30-33.
[6]姜朝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6,4(1)∶123-127.
[7]王六芳.我國鋼鐵產業轉型模式與選擇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8]管軍,嚴駿,牛曉惠.京津冀一體化河北省鋼鐵產業轉型升級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15,32(2)∶1-5.
[9]李曉鋒,趙志強.創新理念下傳統鋼鐵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思考與對策——基于大邱莊國家鋼鐵生產基地的調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1)∶130-134.
[10]趙云峰.我國鋼鐵產業轉型發展研究[J].理論界,2014,(8)∶22-25.
[11]劉英基,杜傳忠,劉忠京.走向新常態的新興經濟體產業轉型升級路徑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5,(1)∶117-121.
[12]李文軍.經濟新常態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J].經濟縱橫,2015,(8)∶73-77.
ResearchonEffectandPathof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SteelIndustryDrivenby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
XU Jun1,2,REN Teng-fei2
(1.Business School,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imed to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optimization,to achiev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factors,it w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driv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eel industry.At present,there we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such as supply exceeding demand,homogeneous competition,high financing cost and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First of all,this paper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dro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eel industry from the government,labor,innovation,capital of the four main lines,and the design the driving effect model.Secondl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the driving effect model,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rough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decentralization,the release of human capital,improve the financing environment,the reform of capital elements and other means to achieve the driving effect.Finally,according to the basic idea of effect analysis,we coul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by 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of government, promoting labor value, maintaining innovation core position and optimizing capital alloc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teel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path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5.014
F426.31
A
1005-8141(2017)05-0579-05
2017-03-10;
2017-04-24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編號:16BJY042);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支持計劃(編號:教社科〔2014〕1026號);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編號:2017-ZZJH-197)。
及通訊作者簡介:徐君(1975-),女,河南省開封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