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偉
(山西省榆次區中醫院,山西 晉中 030600)
淺析影響凝血檢驗結果的因素
馬 偉
(山西省榆次區中醫院,山西 晉中 030600)
目的:探討影響凝血檢驗結果的因素。方法:選取近期山西省榆次區中醫院檢驗科收到的98例血液標本作為研究對象。在不同的放置時間、離心時間對血液標本進行凝血檢驗。觀察不同放置時間及離心時間對血液標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的影響。結果:放置120 min及180 min后,這98例血液標本APTT及FIB的水平均高于放置60 min時其APTT及FIB的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放置120 min及180 min后,血液標本的TT低于放置60 min時其TT,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離心8 min及12 min后,血液標本的APTT及PT均高于離心4 min后其APTT及PT,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液標本放置的時間過長或離心的時間過短會影響對其進行凝血檢驗的結果。
凝血檢驗;離心時間;放置時間
凝血功能與很多疾病的發展及患者的預后有著密切的關系。對患者進行血液凝血功能檢查可為臨床醫生診治患者的病情提供依據。常規的凝血檢驗項目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1]。近年來,臨床上主要使用凝血分析儀進行凝血檢驗。使用這種儀器進行凝血檢驗的準確度及敏感度均較高。但使用凝血分析儀前,對血液標本進行處理的過程仍可能對凝血檢驗結果造成影響[2]。為探討影響凝血檢驗結果的因素,山西省榆次區中醫院檢驗科對近期收到的98例血液標本在不同的放置時間、離心時間進行凝血檢驗,并將檢驗結果進行了對比。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山西省榆次區中醫院檢驗科收到的98例血液標本。所有血液標本均在受檢者空腹狀態下抽取,來源于其靜脈血。這些受檢者均身體健康,其進行血常規檢查的結果正常。
將采集到的血液標本放置在真空采血器中。將抗凝劑與血液標本按照5:2的比例混合。將每例血液標本分成數份。將標本分別離心4 min、8 min及12 min,使用凝血分析儀分析血液標本PT、APTT、TT及FIB的水平。將標本分別放置60 min、120 min及180 min(排除標本溶血的情況),離心8 min,然后使用凝血分析儀分析血液標本PT、APTT、TT及FIB的水平。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放置120 min及180 min后,血液標本APTT及FIB的水平均高于放置60 min時其APTT及FIB的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放置120 min及180 min后,血液標本的TT低于放置60 min時其TT,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放置時間血液標本的PT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詳情見表1。

標本放置時間 PT(s) APTT(s) TT(s) FIB(g/L)60 min 12.1±1.32 24.6±3.27 17.0±1.31 2.21±0.32 120 min 11.9±1.04 25.9±4.01 14.7±1.18 2.47±0.44 180 min 10.6±0.98 30.4±4.54 11.1±0.99 3.26±0.58
離心8 min及12 min后,血液標本的APTT及PT均高于離心4 min后其APTT及PT,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離心時間血液標本的TT及FIB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詳情見表2。

標本離心時間 PT(s) APTT(s) TT(s) FIB(g/L)4 min 8.55±0.69 22.6±2.69 16.0±1.67 2.79±0.64 8 min 13.2±1.41 25.5±2.61 16.5±1.52 2.77±0.63 12 min 11.5±1.12 24.4±2.99 16.6±1.80 2.47±0.32
凝血檢驗是檢驗科常見的檢驗項目之一,可為臨床醫生診治疾病等提供參考。朱晶等[3]經研究發現,使用自動化凝血檢驗儀器進行凝血檢驗的結果準確性高,但標本放置的時間、離心的時間仍可影響凝血檢驗的結果。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放置120 min及180 min后,血液標本APTT及FIB的水平均高于放置60 min時其APTT及FIB的水平,其TT低于放置60 min時其TT。這可能是因為,血液離開人體后,凝血因子會逐漸消耗,從而影響檢驗的結果。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離心8 min及12 min后,血液標本的APTT及PT均高于離心4 min后其APTT及PT。這可能是因為,離心時間過短的血液標本中血小板沉降不全,從而影響檢驗的結果。為此,臨床上應規范標本的采集、運送及離心操作,合理使用抗凝劑,控制對標本進行離心操作的時間、強度及轉速,減少對標本的破壞,提高處理標本的專業性[4-5]。
綜上所述,血液標本放置的時間過長或離心的時間過短會影響對其進行凝血檢驗的結果。
[1]王進,金靜芬.外周靜脈不同采血方法對急診血標本溶血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9):848-851.
[2]陳國,梁榮偉.對比試驗分析凝血四項檢測的影響因素[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19):2369-2370.
[3]朱晶,趙瀛,王蓓麗,等.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檢驗醫學,2014,9(3):288-292.
[4]張俊峰,衛紅偉,趙倩瑜,等.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14(17):218-219.
[5]戴慶忠,覃瑜.影響凝血四項檢測的因素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17):2349-2350.
R446.11
B
2095-7629-(2017)11-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