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婷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山西 太原 030053)
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技術治療重癥肺炎并發呼吸衰竭的效果評析
馬雪婷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山西 太原 030053)
目的:探討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技術治療重癥肺炎并發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期間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72例重癥肺炎并發呼吸衰竭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隨機將這72例患者分為低流量吸氧組和無創通氣組,每組各有36例患者。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低流量吸氧組患者采用低流量鼻導管吸氧技術進行治療,對無創通氣組患者采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技術進行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率、PaO2和PaCO2的水平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與低流量吸氧組患者相比,無創通氣組患者的心率及PaO2、PaCO2的水平更佳,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技術治療重癥肺炎并發呼吸衰竭,能有效地改善該病患者的血氣指標和心率,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
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技術;重癥肺炎;呼吸衰竭
重癥肺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可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誘發該病的原因主要為感染因素、免疫損害因素、藥物刺激因素及過敏因素等。呼吸衰竭是重癥肺炎患者常見的并發癥。臨床研究表明,重癥肺炎患者一旦并發呼吸衰竭,其死亡率將會明顯增加[1]。為了探討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技術治療重癥肺炎并發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筆者對近年來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72例重癥肺炎并發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研究。
選擇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期間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72例重癥肺炎并發呼吸衰竭患者作為本研究的對象。隨機將這72例患者分為低流量吸氧組和無創通氣組,每組各有36例患者。在低流量吸氧組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7例,其最大年齡為68歲,最小年齡為16歲,平均(52.34±4.86)歲。在無創通氣組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16例,其最大年齡為67歲,最小年齡為17歲,平均(52.18±4.0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這72例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WTO規定的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且均并發了呼吸衰竭。2)呼吸頻率低于35次/min,氧合指數小于200。3)同意參與此研究。其排除標準是:1)存在免疫系統紊亂或意識不清的情況。2)存在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3)臨床資料缺失。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包括對其進行抗菌、止咳化痰、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紊亂等治療。在此基礎上,對低流量吸氧組患者采用低流量鼻導管吸氧技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將膠皮管與氧氣表、濕化瓶連接好,用棉簽清潔患者的鼻孔,將鼻導管用水潤滑后自其鼻孔輕輕插至鼻咽部,用膠布將鼻導管固定在其鼻翼兩側。然后讓患者進行持續低流量吸氧,將氧濃度保持在30%以下,連續吸氧12 h。對無創通氣組患者采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技術進行治療,方法是:首先對患者的肺功能、血氣指標及其具體的病情進行分析,以此來設置呼吸機的各項參數。將呼吸機的通氣模式設為S/T通氣模式[2],將初始時的吸氣壓設為10cmH2O,然后慢慢將其升至15cmH2O。將呼氣壓設為4cmH2O,將呼吸頻率保持在12~16次/min左右,將氧濃度保持在90%以上,連續為患者吸氧12 h,同時根據其具體情況隨時調整呼吸機的各項參數。
1)治療前后,檢測兩組患者的心率及PaO2、PaCO2的水平,并對檢測的結果進行比較。2)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情況。
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率、PaO2和PaCO2的水平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行統計學處理,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用%表示,用χ2檢驗,其心率及PaO2、PaCO2的水平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心率及PaO2、PaCO2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無創通氣組患者的心率及PaO2、PaCO2的水平均明顯優于低流量吸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心率及PaO2、PaCO2水平的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心率及PaO2、PaCO2水平的比較(±s)
分組 時間 PaO2(mmHg) PaCO2(mmHg) 心率(次/分)無創通氣組(n=36) 治療前 55.36±3.89 66.83±5.28 128.54±6.01治療后 84.36±6.12 38.91±4.05 89.23±4.88低流量吸氧組(n=36) 治療前 56.04±3.48 65.29±4.93 127.65±6.27治療后 76.67±7.05 51.08±3.61 98.31±3.76
治療期間,無創通氣組中有1例患者并發了氣胸,1例患者并發了腹脹,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56%(通過改變呼吸機的參數,這2例患者的癥狀均全部消失)。低流量吸氧組中有3例患者并發了氣胸,2例患者并發了腹脹,2例患者并發了呼吸困難,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9.44%(其中5例患者因病情惡化而改為進行有創通氣治療,2例患者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無創通氣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低流量吸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重癥肺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相關的研究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空氣污染的日益加劇,該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呼吸衰竭是重癥肺炎患者常見的并發癥。當重癥肺炎患者PaO2的水平低于60mmHg且其PaCO2的水平高于50mmHg時,即可診斷其并發了呼吸衰竭。重癥肺炎并發呼吸衰竭患者具有病情危重、進展快及致死率高等特點,因此臨床上應及時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技術是一種新型的通氣治療技術。此技術可模擬人體正常的呼吸功能,利用正壓促使肺泡的通氣量增加,促進肺換氣,從而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改善其呼吸困難的癥狀。另外,用此技術無需對患者進行插管或氣管切開操作,可明顯地減輕患者的痛苦,且能使其保留正常的吞咽、說話、進食等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患者進行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治療時,應提前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此技術的原理、注意事項及優越性等,并教會患者正確調整呼吸節奏的方法。同時,在進行通氣治療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感受及其病情的變化情況,以便隨時對呼吸機的參數進行調整,從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另外,在對患者進行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治療的過程中,還要確保治療的持續性,除了在患者飲水、嘔吐、咳痰及進食時可暫停通氣外(暫停的時間不可超過30 min),其余的時間均要對其進行持續通氣治療。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采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技術對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36例重癥肺炎并發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綜上所述,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技術治療重癥肺炎并發呼吸衰竭,能有效地改善該病患者的血氣指標和心率,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
[1]李君軍.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對重癥肺炎呼吸衰竭患兒撤機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2):22-23.
[2]陳杰,胡東軍,王明明,等.無創機械通氣在腎移植受者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應用[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11):1-2.
R563.1
B
2095-7629-(2017)6-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