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鳳強,劉群英,張新斐,姜積華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廣東 廣州 510510)
對行跟腱延長術后痙攣型腦癱患兒用超激光物理因子療法進行鎮痛治療的效果
段鳳強,劉群英,張新斐,姜積華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廣東 廣州 510510)
目的:探討對行跟腱延長術后的痙攣型腦癱患兒使用超激光物理因子療法進行鎮痛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對在廣東三九腦科醫院進行跟腱延長術后的6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隨機將這60例患兒分為甲組和乙組。甲組中有32例患兒,乙組中有28例患兒。術后,對甲組患兒采用常規療法和超短波治療儀進行鎮痛治療,對乙組患兒在進行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超激光物理因子療法進行鎮痛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兒的VAS評分、踝關節的活動度(ROM)及其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評分。結果:經治療,乙組患兒的VAS評分明顯低于甲組患兒,其GMFM評分明顯高于甲組患兒,其ROM明顯大于甲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行跟腱延長術后的痙攣型腦癱患兒在采用常規療法和超短波治療儀進行鎮痛治療的同時,加用超激光物理因子療法對其進行鎮痛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緩解其疼痛癥狀,提高其運動功能。
跟腱延長術;痙攣型腦癱;超激光物理因子療法;術后疼痛;效果
痙攣型腦癱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小兒腦癱類型。該病患兒的肌張力異常增高,影響其運動功能的發育,因此會導致其出現姿勢異常及運動功能異常。當該病患兒出現肌肉攣縮、骨關節變形的情況時,僅用保守的康復療法對其進行治療已達不到理想的矯形效果,此時應考慮采用跟腱延長術對其進行矯正畸形治療。但部分患兒在接受跟腱延長術后,術后強烈的痛感會導致其出現骨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情況,從而影響其術后的身體康復。因此,臨床上應對行跟腱延長術后的痙攣型腦癱患兒采取必要的鎮痛措施,以緩解其術后的疼痛感,促進其身體恢復。近年來,筆者對行跟腱延長術后的痙攣型腦癱患兒在采用常規療法和超短波治療儀進行鎮痛治療的同時,加用超激光物理因子療法對其進行鎮痛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研究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期間在廣東三九腦科醫院接受跟腱延長術后的6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這些患兒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痙攣型腦癱的診斷標準,且其家長均自愿參與此項研究。隨機將這60例患兒分為甲組(32例)和乙組(28例)。在甲組中,有男性患兒20例,女性患兒12例,其年齡為6~10歲,平均年齡為(8.1±0.4)歲。在乙組中,有男性患兒21例,女性患兒7例,其年齡為7~10歲,平均年齡為(8.5±0.3)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對甲組患兒采用常規療法和超短波治療儀進行鎮痛治療。用常規療法對其進行鎮痛治療的方法是:用按摩與被動踝關節活動法松解患兒粘連的肌肉,用刷擦法刺激其皮膚,使其感覺恢復。待患兒的肌肉與踝關節可以進行全范圍的被動活動時,指導其進行踝關節的主動訓練,包括指導其進行膝關節和踝關節的屈伸訓練以及站立時踝關節的負重訓練等,每次訓練30min,每天訓練1次,每周訓練5次,連續訓練3~5周。超短波治療儀的用法是:將治療儀的功率設為70%,將頻率設為40MHz左右,將波長設為7M左右。將治療儀的治療頭緊貼患兒的踝關節進行微熱量照射,每次照射的時間為15min,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3~5周。2)對乙組患兒在進行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超激光物理因子療法進行鎮痛治療,用超激光物理因子療法對其進行鎮痛治療的方法是:用超激光疼痛治療儀對患兒進行治療,將治療儀的輸出功率設為40%~80%,將照射的間歇比設為(2~4):1,每次治療的時間為10~15min,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3~5周。
1)用VAS評分法評價兩組患兒在接受治療后的疼痛情況,VAS評分法的分值為0~10分,患兒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強烈[2]。2)用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評價兩組患兒在接受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GMFM主要分為站立及走、跑、跳兩個項目,站立項目的總分為39分,走、跑、跳項目的總分為72分,患兒的得分越高表示其運動功能越佳。3)治療前后,對兩組患兒踝關節的活動度(ROM)進行測量,并對測量的結果進行記錄和比較,ROM越大表示患兒踝關節的功能越優。
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兩組患兒的VAS評分、GMFM評分及其ROM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1d,兩組患兒的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3d、6d、9d、12d及15d,乙組患兒的VAS評分明顯低于甲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兒VAS 評分的比較(±s)

表1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兒VAS 評分的比較(±s)
注:*與甲組相比,P<0.O5。
時間 乙組(n=28) 甲組(n=32) P值1d 6.45±0.75 6.38±0.32 0.153 3d 5.23±0.58* 5.93±0.46 0.048 6d 4.25±0.61* 5.62±0.43 0.041 9d 2.43±0.21* 3.75±0.54 0.037 12d 1.12±0.31* 2.52±0.29 0.034 15d 0.56±0.51* 1.16±0.27 0.025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GMFM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乙組患兒的GMFM評分明顯高于甲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GMFM評分的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GMFM評分的比較(±s)
注:①與治療前相比,P<0.O5;②與甲組相比,P<0.05。
組別 時間 站立(分) 走,跑,跳(分)乙組(n=28)治療前 37.23±2.52 15.52±3.2治療后 64.71±2.75①② 30±3.42① ②甲組(n=28)治療前 38.26±2.65 15.34±3.13治療后 45.12±2.72① 23.3±2.62①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ROM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乙組患兒的ROM明顯大于甲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ROM的比較
跟腱延長術是臨床上用來矯正痙攣型腦癱患兒足跖屈內翻畸形的一種常用而有效的軟組織手術,它可以顯著地改善該病患兒跟腱攣縮的狀態,促進其運動功能的恢復。但臨床實踐表明,該病患兒在接受跟腱延長術后會出現較為強烈的疼痛,從而不利于其術后的身體恢復。該病患兒術后出現的疼痛主要分為三種類型:1)小腿三頭肌及足背皮膚痛。此類疼痛主要是由于患處長期用石膏進行固定,壓迫皮膚感受器導致其感覺異常、痛覺過敏,或術后傷口延遲愈合并分泌大量的炎性物質及滲出液所致。2)肌肉軟組織痛,包括腓腸肌、脛前肌及韌帶疼痛。此類疼痛主要是由于肌肉軟組織被石膏長期固定后出現粘連、被拉扯,或手術處的組織出現纖維化所致。3)關節痛,包括膝關節和踝關節痛。此類疼痛主要是由于關節的長期制動導致關節腔內的理化性質發生改變,再次活動時相互擠壓和摩擦所致。超激光疼痛治療儀,即點式直線偏振光疼痛治療儀。它采用最新的光電技術,對人體組織的有效作用深度可達5cm以上。其鎮痛原理是:一是利用光電磁作用、光電學反應作用等對機體進行刺激,從而起到抑制神經興奮、松弛肌肉、擴張血管、促進機體產生活性物質、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等作用。二是通過局部溫熱作用來調節患者的植物神經系統,促進其淋巴系統循環,調整其機體的狀態,從而起到鎮痛的作用[3]。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治療,乙組患兒的VAS評分明顯低于甲組患兒,其GMFM評分明顯高于甲組患兒,其ROM明顯大于甲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臨床上對行跟腱延長術后的痙攣型腦癱患兒在采用常規療法和超短波治療儀進行鎮痛治療的同時,加用超激光物理因子療法對其進行鎮痛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緩解其疼痛癥狀,提高其運動能力。
[1]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8:500.
[2]徐城,楊曉秋,劉丹彥.常用的疼痛評估方法在臨床疼痛評估中的作用[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5,21(3).
[3]張帆,吳小紅.護理干預對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17).
R453
B
2095-7629-(2017)6-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