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亮,何國慶,唐應明
(貴州省人民醫院小兒外科,貴州 貴陽 550002)
用Pavlik吊帶法和牽引石膏固定法對發育性髖脫位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對比
易 亮,何國慶,唐應明
(貴州省人民醫院小兒外科,貴州 貴陽 550002)
目的:對比用Pavlik吊帶法和牽引石膏固定法對發育性髖脫位患兒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某院收治的48例發育性髖脫位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將這48例患兒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分成兩組,對Pavlik吊帶組患兒使用Pavlik吊帶法進行復位治療,對牽引石膏固定組患兒使用牽引石膏固定法進行復位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兒髖關節復位的成功率及其髖關節功能的Harris評分。結果:經過治療,牽引石膏固定組患兒髖關節復位的成功率和髖關節功能的Harris評分均明顯優于Pavlik吊帶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使用Pavlik吊帶法對發育性髖脫位患兒進行復位治療的效果相比,使用牽引石膏固定法對其進行復位治療的成功率更高,可明顯提高其髖關節功能的Harris評分,促進其髖關節的發育。
Pavlik吊帶法;牽引石膏固定法;發育性髖脫位;復位;效果
發育性髖脫位又稱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此病患兒的發病部位在下肢,其臨床表現主要為患側髖關節外展受限、大腿皮膚皺褶不對稱等[1]。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患兒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導致其髖關節發育不良,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使其出現髖疼痛和腰部疼痛等癥狀。目前,臨床上對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患兒進行復位治療的方法有Pavlik吊帶法和牽引石膏固定法。為了進一步探討治療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最佳方法,某院對收治的48例此病患兒分別使用Pavlik吊帶法和牽引石膏固定法進行復位治療,其中使用牽引石膏固定法進行復位治療的24例患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間某院收治的48例發育性髖脫位患兒。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為:神經肌肉型髖脫位患兒或者畸胎型髖脫位患兒。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48例患兒分為Pavlik吊帶組和牽引石膏固定組,每組各有24例患兒。在牽引石膏固定組的24例患兒中,有男童13例,女童11例。他們中年齡最小的2歲,年齡最大的10歲,平均年齡為(6.35±1.41)歲。其中,GrafIII型發育性髖脫位患兒有16例,GrafIV型發育性髖脫位患兒有8例。在這24例患兒中,單側發育性髖脫位患兒有19例,雙側發育性髖脫位患兒有5例。在Pavlik吊帶組的24例患兒中,有男童11例,女童13例。他們中年齡最小的2歲,年齡最大的11歲,平均年齡為(6.49±1.35)歲。其中,GrafIII型發育性髖脫位患兒有14例,GrafIV型發育性髖脫位患兒有10例。在這24例患兒中,單側發育性髖脫位患兒有18例,雙側發育性髖脫位患兒有6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Pavlik吊帶組患兒使用Pavlik吊帶法進行復位治療,具體的方法為:對患兒的髖關節進行復位,然后讓其佩戴3個月的Pavlik吊帶,直至其髖臼恢復正常為止。Pavlik吊帶的佩戴方法為:1)將胸帶置于患兒乳頭連線的水平或稍下方,胸帶的松緊度以能夠插入一根手指為宜,以便于其呼吸。2)小腿帶應位于患兒的腘窩下與踝上方。3)前側帶應置于患兒身體的縱軸線上與膝關節的內側,并使其屈髖110°。4)后側帶應在患兒肩胛骨上交叉,以免從其肩部滑落,并將其髖部外展,外展的幅度應小于60°。5)每兩周對患兒的吊帶進行一次調整,以保證其身體的正常發育。6)吊帶需24小時佩戴,在夜間應使用支具對吊帶進行固定。7)每周對患兒進行一次復查。待患兒的髖關節穩定后,讓其繼續穿戴吊帶3個月。對牽引石膏固定組患兒使用牽引石膏固定法進行復位治療,具體的方法為:1)在患兒入院后的第1~第14天,對其進行雙下肢垂直懸吊牽引,即讓其屈髖90°,并根據牽引后其肌肉放松的情況逐漸加大屈髖的角度至110°。2)待患兒進行牽引外展的角度超過60°時,對其進行吸入麻醉,對其髖關節進行閉合復位和人類位石膏褲固定。3)術中,對患兒髖關節復位的情況進行評估,若其屈髖外展的角度在60°以下、不能維持復位的效果或安全區低于20°時,需停止使用石膏褲對其髖關節進行固定。4)完成固定后,用MR檢查對患兒髖關節復位的情況進行評估,固定的位置應滿足其屈髖110°及外展60°。5)在進行固定的6周~2個月后,觀察患兒石膏褲的松緊度,并及時為其更換二期石膏褲。6)對于復位失敗的患兒,需對其進行復位手術治療。
1)觀察兩組患兒髖關節復位的成功率。2)按照Harris評分對患兒髖關節發育的情況進行評估,進行評估的內容包括疼痛、功能、活動范圍三個項目,總分為100分。若患兒的Harris評分為80分或80分以上,即可判定其髖關節復位的效果為優。若患兒的Harris評分為70分~79分,即可判定其髖關節復位的效果為良。若患兒的Harris評分在70分以下,即可判定其髖關節復位的效果為差。優良率=(優的例數+良的例數)/總例數×100%[2]。
我們使用SPSS18.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在Pavlik吊帶組的24例患兒中,有17例患兒髖關節的復位成功,其髖關節復位的成功率為70.83%。在牽引石膏固定組的24例患兒中,有23例患兒髖關節復位成功,其髖關節復位的成功率為95.83%。牽引石膏固定組患兒髖關節復位的成功率明顯高于Pavlik吊帶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P<0.05)。
進行治療前,兩組患兒髖關節功能的Harri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牽引石膏固定組患兒髖關節功能的Harris評分明顯高于Pavlik吊帶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進行治療前后兩組患兒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的比較 (±s,分)

表1 進行治療前后兩組患兒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的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復位前 復位后Pavlik吊帶組 24 63.48±5.49 76.54±5.24牽引石膏固定組 24 64.36±5.24 85.26±5.41 t值 0.57 5.67 P值 <0.05 <0.05
Pavlik吊帶法是一種自然復位的方法。此療法是在患兒熟睡的時候利用其肌肉的自然放松來實現髖臼外展復位的一種治療方法[3]。利用Pavlik吊帶對髖關節脫位患兒進行復位治療的原理是:在患兒屈髖100°~110°時,其脫位的股骨頭會降低到髖臼的后緣,在其自身下肢重力的作用下可使其髖關節自然外展,在內收肌向前和向內拉力的作用下,脫位的股骨頭越過髖臼后緣后會納入髖臼。相關的臨床觀察顯示,對年齡較大的完全脫位的GrafIII型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患兒和IV型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患兒,使用Pavlik吊帶法對其髖關節進行復位治療的成功率較低。這是因為,與GrafIII型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患兒相比,GrafIV型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患兒股骨頭的脫位更高,且可繼發髖臼后外緣盂唇軟骨復合體改變[4]。使用Pavlik吊帶對髖關節脫位患兒進行復位治療失敗的原因是:GrafIV型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患兒脫位髖臼入口處的盂唇軟骨復合體可發生改變(包括髖臼后外緣突起和髖臼入口狹窄兩種改變)。因此,在使用Pavlik吊帶法對GrafIV型發育性髖脫位患兒進行復位治療時,需要增加其患肢外展的幅度才能夠使股骨頭越過增生隆起的盂唇軟骨復合體進入髖臼,而且髖臼入口狹窄患兒的股骨頭不能完全深入臼底,故復位后不夠穩定[5]。使用牽引石膏固定法對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患兒進行復位治療前,需先對其下肢進行垂直懸吊牽引,再逐漸增加其屈髖外展的角度,以促使其緊張的髖關節內收肌放松,減少其發生股骨頭壞死的風險。與使用Pavlik吊帶法對其髖關節進行固定的效果相比,使用牽引石膏固定法對其髖關節進行固定的穩定性更高,并可維持其相對固定的外展體位和髖關節的屈曲度,避免其股骨頭出現再次脫位的情況。有研究表明,Pavlik吊帶法的操作簡單,且無需進行麻醉和住院治療,適用于對6個月以下的發育性髖脫位患兒進行復位治療。而對GrafIV型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患兒,則建議直接采用牽引石膏固定法對其進行復位治療,以免其因髖臼后壁受到持續性壓迫而發生股骨頭壞死。
綜上所述,與使用Pavlik吊帶法對發育性髖脫位患兒進行復位治療的效果相比,使用牽引石膏固定法對其進行復位治療的效果更好,可明顯提高其髖關節功能的Harris評分,有利于促進其髖關節的發育。
[1]付喆,楊建平,張中禮.Pavlik吊帶與牽引石膏早期治療發育性髖脫位的療效比較[J].中華骨科雜志,2016,36(7):399-404.
[2]萬峰格.保守復位蛙式石膏外固定治療髖關節脫位護理措施 [J].光明中醫,2013,28(3):605-606.
[3]陳寶玲.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45例護理[J].醫學信息,2013,26(8):291.
[4]劉如月,郝玉梅,盧兆安,等.高位發育性髖脫位患兒的生物型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方法及療效[J].中國綜合臨床,2015,31(12):1131-1133.
[5]林倩,楊素彥,魏改艷,等.支具固定治療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臨床護理[J].河北中醫,2013,35(1):122-124.
R681
B
2095-7629-(2017)6-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