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雄
(北海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廣西 北海 536000)
淺談核磁共振檢查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廖春雄
(北海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廣西 北海 536000)
目的:探討核磁共振檢查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4月~2016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膝關節損傷患者,分別對其進行CT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然后對比這兩種檢查結果與關節鏡檢查或手術探查結果的符合率。結果:用CT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診斷韌帶損傷、骨質改變及關節腔積液的準確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核磁共振檢查診斷半月板損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用CT檢查的準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核磁共振檢查診斷膝關節損傷不僅具有準確率高的特點,而且可準確地判斷膝關節損傷的類型,從而為臨床上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
核磁共振檢查;CT檢查;膝關節損傷;診斷;應用價值
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承重關節,其結構較為復雜,且在遭受外力時易發生損傷,影響該部位正常的生理功能[1]。膝關節損傷具有病情復雜,可累及不同組織與結構的特點。因此,明確膝關節損傷的類型對于正確地擬定治療的方案。提高治療的效果至關重要。過去,臨床上常用X線檢查及CT檢查診斷膝關節損傷。不過,這兩種檢查方法在診斷膝關節軟組織損傷與軟骨損傷時無法有效地顯像,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核磁共振檢查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該檢查方法具有影像清晰、對不同密度的組織顯影效果好、無輻射等優點。研究顯示,用該檢查方法診斷膝關節損傷不僅準確率高,而且可準確地判斷膝關節損傷的類型[3]。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點,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60例膝關節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膝關節損傷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有43例男性、17例女性,其年齡介于21~66之間,平均為(42.6±6.1)歲。這60例患者均經關節鏡檢查或手術探查被確診患有膝關節損傷。他們發生膝關節損傷的原因為車禍的有16例,為摔傷的有13例,為砸傷的有12例,為擠壓傷的有10例,為墜落傷的有6例,為踩壓傷的有3例。他們均滿足以下條件:1)均具有明確的外傷史。2)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腫脹、功能障礙及活動受限等癥狀,且具有活動后膝關節疼痛及腫脹等癥狀顯著加重的特點。3)均未合并幽閉恐懼癥,且不存在生命體征不穩定的現象。4)均未使用金屬假肢。
我院對這60例患者分別進行CT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具體的檢查方法為:
1.2.1 進行CT檢查的方法為: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型64排螺旋CT機進行檢查。使患者取平臥位,將其膝關節墊高,適當彎曲其膝關節。采用1mm薄層CT對患者的膝關節進行掃描。將掃描結果錄入計算機中,并打印成CT片。由兩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進行讀片,讀片的結果若不統一,應重復讀片,直到讀片的結果統一為止。
1.2.2 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方法為:采用德國西門子MAGNETOM.Espree1.5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檢查。使患者取仰臥位。進行掃描的序列為:1)進行常規的矢狀位掃描:使用快速se序列,T1WI像、T2WI像及質子WI像(壓脂)。2)進行冠狀位掃描:使用快速se序列,質子WI像(壓脂)。使掃描層距為0.5mm,厚度為5mm,FOV為16~20cm。在進行掃描時,應使患者的前交叉韌帶與斜矢狀面保持平行。同時,根據患者膝關節損傷的情況為其擺放不同的體位進行檢查。將檢查結果錄入計算機,并打印出核磁共振片,由兩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進行讀片。讀片的結果若不統一,應重復讀片,直到讀片的結果統一為止。
采用SPSS19.0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診斷結果的陽性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進行檢驗,檢驗標準為α=0.05,P<α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用核磁共振檢查診斷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骨質改變及關節腔積液的準確率與關節鏡檢查或手術探查的符合率均為100%。用CT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診斷韌帶損傷、骨質改變及關節腔積液的準確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核磁共振檢查診斷半月板損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用CT檢查的準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下表:

表 用CT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診斷不同類型膝關節損傷準確率的對比 [n(%)]
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復雜、承重力最大的關節,在遭受外力作用時極易發生損傷[4]。由于膝關節損傷的病情較復雜、類型較多,故臨床上僅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及體征難以準確地判斷其損傷的類型[5]。資料顯示,膝關節遭受損傷可導致膝關節的半月板、韌帶、骨、關節腔及肌肉等發生損傷[6]。
近年來,隨著核磁共振檢查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用該檢查方法診斷膝關節損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用核磁共振檢查對膝關節損傷患者進行診斷可使其膝關節的各個組織與結構清晰顯像,故可有效地提高診斷的準確率與特異性。具體而言,用該檢查方法對發生半月板損傷的患者進行檢查時,其影像呈低密度信號影,其半月板存在球狀、裂縫狀、線條狀或橢圓形的陰影。用該檢查方法對發生韌帶損傷的患者進行檢查時,其影像的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STIR呈高信號。用該檢查方法對發生骨質改變的患者進行檢查時,其影像的T1WI呈低信號,T2WI呈低信號或高信號。用該檢查方法對發生關節腔積液的患者進行檢查時,其影像呈片狀或不規則的長T1及長T2信號,STIR呈高信號,部分患者還可出現信號分層的現象。
我們通過進行本次研究發現,用CT檢查診斷膝關節損傷雖然可全面、準確地顯示膝關節的骨性結構,但對肌腱、肌肉、韌帶、滑膜及半月板等軟組織結構的顯像較差。用核磁共振檢查診斷膝關節損傷可準確地判定膝關節各個組織、結構的損傷情況,并通過對T1WI和T2WI信號進行分析,有效地評定膝關節損傷的具體情況。該檢查方法還可利用STIR顯示患者骨髓內脂肪的信號,幫助醫生根據患者膝關節的解剖位置及顯像特點對其病情進行正確的判定。
綜上所述,用核磁共振檢查診斷膝關節損傷不僅具有準確率高的特點,而且可準確地判定膝關節損傷的類型,從而為臨床上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
[1]路成文,張彬.膝關節隱匿性骨折的核磁共振診斷價值[J].中國醫刊,2014,49(2):92-95.
[2]肖永鑫,時維東,孫獻勇等.低場MRI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中的診斷價值[J].臨床軍醫雜志,2013,41(6):635-637.
[3]張建雷,陸地,陸聲等.基于MRI的成人正常膝關節軟骨形態學測量[J].解剖與臨床,2013,18(3):198-202.[27]胡銘,屠建春,曹俊濤等.前交叉韌帶損傷MRI診斷與臨床診斷對比分析[J].右江醫學,2014,42(6):700-703.
[4]林新.膝關節彌漫型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的MRI表現 [J].廣州醫學院學報,2013,41(2):84-86.
[5]曾偉,劉荊陵,蔡安烈等.髕股關節軟骨損傷對膝關節內側間室單髁置換術療效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6,33(2):390-393.
[6]潘曉華,陳志斌,洪勁松等.膝關節軟骨下骨骨挫傷的研究進展[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6,18(2):179-184.
R445.2
B
2095-7629-(2017)6-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