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紅
(重慶市南岸區龍門浩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慶 400064)
淺論喂養方式和輔食添加與嬰兒發生缺鐵性貧血的關系
楊 紅
(重慶市南岸區龍門浩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慶 400064)
目的:探討喂養方式和輔食添加與嬰兒發生缺鐵性貧血之間的關系。方法:對在某院進行體檢的250例接受母乳喂養的嬰兒和250例接受母乳+輔食喂養嬰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將250例接受母乳喂養的嬰兒設為參照組,將250例接受母乳+輔食喂養的嬰兒設為研究組,對兩組嬰兒發生缺鐵性貧血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喂養方式和輔食添加與嬰兒發生缺鐵性貧血之間的關系。結果:(1)研究組中4~5個月的嬰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為8%,參照組中4~5個月的嬰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為12%,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研究組中6~8個月的嬰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為4%,參照組中6~8個月的嬰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為10%,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嬰兒進行單純母乳喂養易使其發生缺鐵性貧血,而對其進行母乳+輔食喂養能有效地降低其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因此,嬰兒家長應合理地為嬰兒添加輔食,以預防其發生缺鐵性貧血,促進其健康成長。
喂養方式;輔食添加;嬰兒;缺鐵性貧血;關系
缺鐵性貧血是嬰幼兒比較常見的一種營養性疾病。該病會對嬰幼兒的健康成長產生一定的影響。鐵是促進嬰兒生長發育的一種重要的營養物質,如果嬰兒存在缺鐵的現象,輕則會使其出現食欲不振、面色蒼白等癥狀,重則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導致其免疫力低下。研究喂養方式和輔食添加與嬰兒發生缺鐵性貧血之間的關系,對避免嬰兒發生缺鐵性貧血,促進其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進一步探討喂養方式和輔食添加與嬰兒發生缺鐵性貧血之間的關系,我們對在某院進行體檢的250例接受母乳喂養的嬰兒和250例接受母乳+輔食喂養嬰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介紹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間在某院進行體檢的250例接受母乳喂養的嬰兒和250例接受母乳+輔食喂養的嬰兒。其中,排除患有先天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及營養不良的嬰兒。我們將250例接受母乳喂養的嬰兒設為參照組,將250例接受母乳喂養+輔食喂養的嬰兒設為研究組。在參照組中,男女嬰兒分別有130例和120例,其月齡為4~8個月,平均月齡為(6.1±0.6)個月,其出生時的平均體重為(3.2±0.5)kg。在研究組中,男女嬰兒分別有126例和124例,其月齡為4~8個月,平均月齡為(6.3±0.7)個月,其出生時的平均體重為(3.3±0.4)kg。兩組嬰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嬰兒發生缺鐵性貧血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喂養方式和輔食添加與嬰兒發生缺鐵性貧血之間的關系。為嬰兒添加輔食的方案是:在嬰兒4個月大的時候為其添加輔食,首先添加的是強化鐵米粉(米粉可以和奶液進行混合搭配),然后再逐步添加根莖類蔬菜汁、水果泥、蛋黃和肝泥等輔食[1]。
觀察并記錄兩組嬰兒發生缺鐵性貧血的情況。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是:紅細胞中出現明顯的小細胞低色素,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0.31,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26pg,血清(漿)鐵濃度<10.7μmol/L。
將本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Exsel 2007中,用SPSS24.0軟件對錄入后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研究組中4~5個月的嬰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為8%,參照組中4~5個月的嬰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為12%,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研究組中6~8個月的嬰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為4%,參照組中6~8個月的嬰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為10%,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嬰兒缺鐵性貧血發生率的比較
缺鐵性貧血是指人體對鐵的攝入量不足,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使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含量明顯減少,進而導致紅細胞數目減少的一種營養性疾病。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缺鐵性貧血在嬰幼兒中的發生率較高。由于嬰幼兒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對鐵的需求量比較大,若對其進行喂養的方式不當,就會導致其發生缺鐵性貧血,從而會對其生長發育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2]。母乳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及多種礦物質等,能很好地被嬰兒吸收,是嬰兒最理想的食物。另外,母乳在代謝的過程中對嬰兒腎臟造成的負荷較小,符合其腎臟未發育成熟這一特點。臨床研究表明,母乳是6個月以下嬰兒的最佳食物。但嬰兒若超過這個年齡,母乳中含有的礦物質(尤其是鐵的含量)就無法完全滿足嬰兒的需求。如果嬰兒體內的鐵匱乏,就會導致其發生缺鐵性貧血,進而影響其生長發育[3]。近年來,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在對嬰兒進行母乳喂養的同時,為其添加一些輔食,能有效地降低其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為嬰兒添加輔食的意義有二,一是能彌補母乳中不足的營養物質,二是可對嬰兒的胃腸道起到鍛煉的作用[4,5]。但部分初產婦對喂養方式、輔食添加及缺鐵性貧血等認識不足,因此醫護人員需要對她們進行必要的教育,使其明確母乳喂養對促進嬰兒生長發育的重要意義,并能及時、合理地為嬰兒添加輔食,從而降低嬰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促進其健康成長[6]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嬰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嬰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嬰兒進行單純母乳喂養易使其發生缺鐵性貧血,而對其進行母乳喂養+輔食喂養能有效地降低其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
[1]李俊芳.喂養方式和輔食添加與嬰兒缺鐵性貧血的關系[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3,12(1):70-71.
[2]權薇麗,張松生,曲利園.喂養方式和輔食添加對嬰兒缺鐵性貧血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01(12):125-126.
[3]魏德萍,陳偉香.不同喂養方式和輔食添加對嬰兒缺鐵性貧血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5,29(2):66-68.
[4]王治濤,黃中炎,孫佳.嬰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影響因素分析和防治措施探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5,05(13):376-378.
[5]陳敏,錢慧瑾,黎健.上海市某社區嬰兒缺鐵性貧血影響因素研究[J].上海預防醫學,2011,05(3):210-212.
[6]陸志宏,呂朝治.漢中地區部分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05(15):1053-1054.
R723
B
2095-7629-(2017)6-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