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琴,劉 英,陳碧珠,張 旋,鄭小英,黃彩蓮,莊培霞,黃凌琴,林增平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閩南分院,福建 泉州 362800)
對顱腦外傷患者進行人文關懷護理的效果研究
張淑琴,劉 英,陳碧珠,張 旋,鄭小英,黃彩蓮,莊培霞,黃凌琴,林增平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閩南分院,福建 泉州 362800)
目的:探討對顱腦外傷患者進行人文關懷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對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間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閩南分院收治的100例顱腦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隨機將這100例患者分為常規組(CG組)和人文關懷組(RWGH組),每組各有50例患者。對CG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RWGH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人文關懷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住院的時間及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結果:與CG組患者相比,RWGH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更短,其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更低,其對護理的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顱腦外傷患者進行人文關懷護理,能有效地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率。此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顱腦外傷;人文關懷護理;效果
人文關懷[1],也叫人性關懷、人性關愛等。近年來,人文關懷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Watson[2]首次將人文關懷與護理工作相結合,認為其能在生理、精神及社會文化等方面給予患者一定的幫助,有助于患者康復。Hendeson[3]認為人文關懷是護理過程中的一種態度和情感勞動。自2006年起,人文關懷護理逐漸應用于各科的護理工作中。顱腦外傷是指外界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頭部所造成的損傷。該病可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來,臨床研究指出,對顱腦外傷患者進行人文關懷護理,能有效地改善其預后。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顱腦外傷患者進行人文關懷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閩南分院收治的100例顱腦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間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閩南分院收治的100例顱腦外傷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在這100例患者中,排除患有精神類疾病、臨床資料缺失、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及非自愿參與此項研究的患者。隨機將這100例患者分為CG組(50例)和RWGH組(50例)。在CG組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平均年齡為(46.22±5.20)歲,其受傷至入院的時間為26min~3h,平均時間為(1.9±0.5)h。其中,因發生車禍、從高處墜落及遭受暴力打擊致傷的患者分別有28例、15例和7例。在RWGH組中,有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平均年齡為(45.52±4.60)歲,其受傷至入院的時間為31min~4h,平均時間為(2.3±0.7)h。其中,因發生車禍、從高處墜落及遭受暴力打擊致傷的患者分別有31例、13例和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CG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住院環境,密切觀察其血壓、心率、體溫等生命體征,并對觀察的結果進行詳細的記錄。用冰塊對存在發熱癥狀的患者進行物理降溫。定期為患者吸痰,并遵醫囑對其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加強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同時對其進行用藥指導。
1.2.2 對RWGH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優化護理服務流程和住院環境:入院時主動為患者介紹醫院的環境及主治醫師、責任護士等,并向其發放一些健康教育的資料,邀請其加入醫院的公眾微信平臺。在住院部推出一系列的便利措施,如在病房外設污衣收集籃、在衛生間鋪設防滑墊、在病區走廊及衛生間增設扶手等,從而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且安全的住院環境,使其產生溫馨如家的感覺,從而緩解其心中的不安情緒,增加其對醫院的好感。2)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本位整體護理服務:規范護理服務用語,推行職業禮儀化護理服務,以人道主義的精神對患者進行真誠的關懷和照護。除了要為患者提供常規的護理服務外,還要為其提供精神、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服務,以滿足其身心需求,使其感到身心愉悅。3)不斷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通過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加培訓和講座等方式,不斷提高其人文修養和護理技術,讓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在不經意間感到護理人員的關心與照顧,從而提高患者對治護的依從性。(4)注重早期康復護理:對顱內無活動性出血且病情趨于穩定的患者,指導其盡早進行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并為其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訓練計劃。在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要引導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應對康復訓練,從而使其取得最大的康復效果。(5)進行出院指導: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要為其制定具體的康復訓練計劃,告知其在家中進行康復訓練時應注意的事項,同時叮囑其按時服藥、按時回醫院進行復查。在患者出院后,定期對其進行電話隨訪,了解其各項需求,并對其康復狀況進行評估。
1)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調查問卷共發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此調查問卷共設置20道選擇題,每題包括很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很不滿意五個選項,總滿意率=(很滿意的例數+滿意的例數)/50×100%。2)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及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情況。
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其對護理的滿意率及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RWGH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88%,CG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50%。RWGH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CG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的比較
與CG組患者相比,RWGH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更短,其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的比較
顱腦外傷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外傷性疾病。有數據顯示,其發病率在創傷性疾病中位居第四位[4]。臨床研究表明,及時、有效的救治和良好的護理對于顱腦外傷患者生命的挽救和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人文關懷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此護理模式強調不僅要關注患者的疾病狀態,更關注其心理和情感狀態,通過與患者進行密切的溝通,充分了解其心理需求,消除其內心的顧慮,從而使其得到足夠的關懷與尊重,最終促使其康復[5,6]。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對50例顱腦外傷患者進行人文關懷護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這與楊愛玲[7]等人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顱腦外傷患者進行人文關懷護理,能有效地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率。此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1]劉義蘭,楊雪嬌,胡德英,等.護理人文關懷標準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2):1501-1505.
[2]Holroyd E,Cheung Y K,Cheung S W,et al.A Chinese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nursing care behaviors in an acuteseting[J].Adv Nurs,1998,28(6):1289-1294.
[3]Henderson A.Emotional labor and nursing: an under-appr eciated aspect of caring work[J].Nurs Inq,2001,8(2):130-138.
[4]王安生,劉以堯,段貴新,等.肺癌患者完全胸腔鏡與開胸肺葉切除術后近期生活質量的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20(5):439-441.
[5]盧明云.顱腦外傷患者中優質護理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外醫療 ,2012,31(9):140-141.
[6]Watson J.Nursing: human science and human care.Atheory of nursing [J].NLN Publ, 1988,15(2236): 1-104.
[7]楊愛玲.優質護理在顱腦外傷患者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2(7):376.
R473
B
2095-7629-(2017)6-0155-02
張淑琴,女,1971年3月17日出生,就職單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閩南分院,職務:外科護理負責人,職稱:主管護師,在外傷領域的護理方面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