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霞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品管圈活動的開展對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術后活動情況的影響
高麗霞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的開展對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術后活動情況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某科進行腹部手術的167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在我科進行腹部手術的7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在我科進行腹部手術的89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為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為觀察組患者在開展品管圈活動后進行相應的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當天的下床活動時間及術畢至機體功能恢復的時間。結果:經護理,觀察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當天的下床活動時間及術畢至機體功能恢復的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品管圈活動的開展可促進腹部手術的患者盡早進行術后活動,有利于其身體早日康復。
品管圈;腹部手術;護理;術后活動
胃腸外科患者在進行手術后進行適當的下床活動可提高其治療的效果及其對治護服務的滿意度[1]。因此,讓患者在術后進行適當的下床活動是外科護理工作的重點。為探討品管圈活動的開展對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情況的影響,我科在2015年6月開展了品管圈活動,并對開展活動前后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的情況進行了對比。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我科進行腹部手術的167例患者。將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在我科進行腹部手術的7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在我科進行腹部手術的89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3例;其年齡為31~54歲,平均年齡為(45.6±8.2)歲;其病程為1~8年。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9例;其年齡為27~58歲,平均年齡為(45.2±9.1)歲;其病程為1~9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對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方法是: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入院宣教,監測其生命體征。為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麻醉方案及手術方案,安撫其情緒,協助其做好腸道準備。術后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指導其進行適當的活動。觀察患者切口愈合的情況。在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我科開展品管圈活動,具體的活動方法如下:
1.2.1 組建品管圈活動小組 經科室合議,品管圈取名為“活力圈”。活力圈共有8名成員。其中有1名圈長、1名輔導員及6名圈員。由圈長和輔導員共同負責統籌管理和質量控制。圈徽為圓形,圖案為藍色背景下天使的翅膀托起跳躍的小人。翅膀代表護士,人代表患者。圈徽的意義是白衣天使用自己的雙手幫助患者重新擁有充滿活力的生命。
1.2.2 確定活動主題[2]根據基本護理方法、患者的需求、圈員的護理技術、護理問題的迫切性,采用頭腦風暴法,充分調動圈員的主觀能動性,投票選出對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進行護理的主要問題。最終將本次活動的主題定為“增加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
1.2.3 分析影響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的因素 查閱相關的統計數據,明確影響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的因素[3]。詳細情況見表1。在此基礎上,圈員根據我院的實際情況分析導致此類患者下床難、下床遲的原因,并將研究結果制成魚骨圖。詳細情況見圖1。圈員根據表1和圖1的內容共同確定護理方案。

表1 影響患者術后活動的因素

圖1 患者術后活動影響因素
1.2.4 落實護理方案 1)提高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組長帶領護理人員強化服務觀念與責任意識。為護理人員講解患者在術后進行活動的必要性。增加護理人員陪護患者的時間,確保患者每日達到合適的活動量。2)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方法與為對照組患者進行護理的方法相同。3)合理地安排患者的輸液量及輸液時間。在患者的身體狀態允許的情況下,護理人員提醒醫生為其停用不必要的液體。進行消化道穿孔修補術或胃癌根治術的患者若病情較輕,將其每天輸入的液體量控制在1000~1500 ml。嚴密監測年齡較大患者的心率、血壓等。責任護士合理安排工作流程,盡量將患者輸液的時間與其術后活動的時間分開,保證其術后能進行適當的活動[4]。4)為患者提供有利于其盡早進行術后活動的醫療設施。為患者使用移動輸液架,使其在活動時盡量不影響輸液治療。使用行走輔助器協助患者進行下床活動。妥善固定患者的各種引流管,仔細觀察其引流液的顏色,及時拔除其不需要的導管。5)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告知患者術后促進身體機能恢復的方法及合理進行活動的好處。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建議其增加陪護患者的時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術后下床活動當天的下床活動時間及術畢至機體功能恢復的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相關的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護理,對照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當天的下床活動時間為(0.33±0.27)h,觀察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當天的下床活動時間為(0.45±0.35)h。對照組患者術后機體功能恢復的時間為(12.11±0.71)d,對照組患者術后機體功能恢復的時間為(10.08±0.69)d。觀察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當天的下床活動時間及術畢至機體功能恢復的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當天的下床活動時間及術畢至機體功能恢復的時間
胃腸外科患者在進行腹部手術后進行合理的下床活動能增加其肺活量,改善其全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機體功能恢復的時間比對照組患者短1或2天。這說明,觀察組患者身體恢復的速度更快。品管圈活動的開展可縮短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減少其住院的費用,進而提高患者對治護服務的滿意度[5]。這也可以有效地緩解醫院床位緊張的問題,避免爭搶床位的現象的發生。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適量地增加患者術后的活動量還能降低其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病率[6]。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患者術后很少下床進行活動,從而導致其身體恢復的速度變慢。對此,護理人員需改變患者的傳統觀念,針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過改善護理方法與護理流程,提升護理服務的質量[7]。品管圈活動的開展賦予護理人員對相關活動的管理權、參與權、自主權,激發其對工作的積極性,使其自發地參與到活動中[8]。在本次研究中,共有8名護理人員參與品管圈活動,所有護理人員均是首次參加品管圈活動,因此工作熱情非常高。在整個活動中,大家緊緊圍繞“增加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這個主題,通過前期的調查準備,分析了導致患者術后下床難、下床遲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通過開展本次品管圈活動,成功地鍛煉了護理人員的思維創新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組織協調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9]。本次活動充分展現了護理人員的管理職能、工作熱情及團隊凝聚力[10]。護理人員通過實施自己制定的護理方案實現護理目標,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有利于提高其工作的熱情及主觀能動性,促使其積極地參與到科室的管理中來,形成為患者服務的服務理念[11],從而提高護理服務的水平。
總之,品管圈活動的開展可促進腹部手術的患者盡早進行術后活動,有利于其身體早日康復。
[1] 趙慶華,肖明朝,劉捷,等.品管圈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現狀[J].護理學雜志,2014,29(6):36-37.
[2] 方向華,王順峰,魏晉才,等.運用品管圈縮短接臺手術送病人時間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1):70-72.
[3] 王蓮蓮,張華.品管圈活動在提高結腸造口病人自我護理能力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8(7):55-56.
[4] 高菊玲,胡翠蓮,李雯婷,等.品管圈活動降低手術患者急性壓瘡發生率[J].護理學雜志,2015,30(12):28-29.
[5] 莊海英,顏波兒,潘海燕,等.品管圈活動提早胸外科出院患者離院時間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02(25):65-66.
[6] 張菊芳,賈麗華,方向華.品管圈活動在縮短送手術病人時間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4):315-316.
[7] 許華.品管圈在門診突發意外病人搶救流程再造中的應用護理研究[J].2014,28(7):15-17.
[8] 黃彩云,覃紅梅.品管圈在降低ICU患者氣管插管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3,8(15):33-34.
[9] 周如女.應用PDCA循環管理提高護理滿意度的效果[J].解放軍雜志護理,2013,6(11):42-43.
[10] 付倩,程惠玲.降低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的品管圈實踐[J].護理學報,2014,1(10):51-52.
[11] 莊海英,顏波兒,潘海燕,等.品管圈活動提早胸外科出院患者離園時間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4):67-69.
R472
B
2095-7629-(2017)4-0161-02
高麗霞,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胃腸外科護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