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柯
摘 要: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的豐富,讓建筑遺產的價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傳播學理念下的建筑遺產保護,可以在促進遺產與受眾的溝通的同時,為遺產保護與再利用之間的平衡提供保障。文章主要從國際遺產保護理論中的傳播理念入手,對傳播學理念下的建筑遺產保護過程和傳播學理念下的建筑遺產保護措施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傳播學理念;建筑遺產;單體建筑遺產;群體建筑遺產;城市遺產
根據國內外文獻法規的定義,建筑遺產主要指的是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遺留的,以建筑為內容或表現形式的物質文化遺產。在建筑遺產保護理論逐漸豐富的情況下,建筑遺產機制的深化,已經讓社會整體系統的公共參與保護成為了建筑遺產保護的新方式。在利用信息傳播理念對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問題和大眾與遺產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分析以后,我們可以發現,建筑遺產的保護過程與再利用過程可以被看作是遺產信息的整理、傳播過程的外在表現。對傳播學理念下的建筑遺產保護問題進行分析,可以讓人們在對建筑遺產的技術性保護模式進行突破的基礎上,借助信息保護與媒介傳播的分析思路普及遺產保護觀念,進而更好地促進建筑遺產保護工作的完善。
一、國際遺產保護理論中的傳播理念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建筑遺產的保護工作是對建筑物質環境的信息源進行保護的過程。傳播學理念下的建筑遺產保護工作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內容:一是信息混亂的建筑遺產自身的信息整理工作;二是建筑遺產投入社會傳播環境的措施。遺產保護理論中的傳播學理念與遺產保護工作之間的結合,可以為遺產保護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持。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遺產價值內容的信息化變遷一度是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促進了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文化意識和文化身份的覺醒是民族意識的覺醒在文化領域的表現[1]。民族意識的覺醒,讓政治訴求因素成為了世界遺產的影響因素。傳播理念與國際遺產保護工作之間的結合,已經成為了提升人們遺產保護意識的重要因素。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化,全球文化與價值觀的同一化,調動了人們保護文化多樣性的意識。人類對遺產價值和社會功能的認識的深化,給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變化。教育與大眾傳播問題與國際遺產保護工作之間的關系開始得到了人們的關注。根據國際遺產文件中的有關內容,遺產傳播要素已經成為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遺產教育理念已經成為了國際遺產保護理念中的傳播理念的組成部分?!锻崴箲椪隆贰侗Wo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西安宣言》和《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憲章》均對遺產教育理念的重要性進行了明確。
二、傳播學理念下的建筑遺產保護過程
(一)建筑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傳播學模式
現代國際遺產保護理論的豐富,已經讓遺產保護工作表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憲章》的出臺,已經讓遺產信息的公共傳播機制和溝通機制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建筑遺產的保護過程是建筑遺產信息的傳遞過程的外在表現。與之相關的信息傳遞模式涉及到了遺產信息和傳播渠道等多項內容。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發展進程也是遺產信息傳遞鏈條的建構過程。利用傳播學理論對遺產保護工作進行線性分析,可以讓遺產信息傳播模式在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建筑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傳播學模式是以認識向度和控制向度為交易向度的多元化現行傳播模式體系。它與物質遺產環境、傳播渠道和受眾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對于建筑遺產信息的整理者而言,與遺產本身有關的大眾群體可以被看作是建筑遺產歷史變化的見證者與創造者。從傳播渠道的角度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媒介技術已經成為了促進建筑遺產傳播的重要渠道。現代化媒介手段的應用,可以使建筑遺產綜合信息的展示渠道得到拓展。從受眾群體的角度來看,建筑遺產為大眾所接受的過程也是遺產信息向大眾群體傳播的過程,合理的傳播媒介可以讓人們的建筑遺產保護意識得到強化。因而在建筑遺產保護理論體系的建設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借助傳播界的事件對建筑遺產保護體系進行優化。
(二)建筑遺產保護的媒介化
從社會傳播角度來看,建筑本身并不能完成建筑遺產信息解讀的信息儲備功能。建筑遺產保護的媒介化進程,與建筑遺產的符號學整理、恢復與文本化問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從傳播學理念下的建筑遺產保護問題的研究現狀來看,我們可以將建筑符號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材料-結構層面的符號類型;二是造型-裝飾層面的符號類型;三是功能-意義層面的符號類型。在第一種模型之中,材料與結構之間的關系具有著任意化的特征;在第二種類型之下,造型與裝飾可以被看作是一種互為表里的雙面體。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建筑遺產和建筑工藝可以通過層級結構的方式,讓人們對建筑代碼的表達形式進行了解。
在媒介化的建筑遺產保護模式下,為了對建筑遺產的傳播效率進行提升,首先,有關部門需要對系統的整體建構進行關注,進而讓建筑遺產信息的整理者對受眾對遺產信息的感知問題進行把握。其次,相關人員需要對建筑遺產傳播體系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解,并要借助社會傳播系統與遺產傳播系統之間的關系,促進遺產傳播系統在社會傳播系統之中的運行。最后,相關部門也需要對公眾參與在遺產保護工作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關注。利用公共歷史和公共考古等學科的學科成果組織受眾參與遺產整理工作,可以有效促進遺產保護工作與信息傳播工作的一體化發展[2]。
三、傳播學理念下的建筑遺產保護方法
(一)傳播學理念下的單體建筑遺產保護方法
現階段國際遺產保護文件是單體建筑保護工作的主要認識向度。為了讓單體建筑遺產的保護工作的實效性進行強化,很多國家都對不同登記的建筑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了一些具體化的規定。根據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單體建筑遺產保護工作與建筑的歷史符碼、宗教符碼和政治符碼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對單體建筑的符號價值、歷史文化意義的關注,是單體建筑保護工作的主要特點。網絡傳媒與單體建筑遺產保護工作之間的融合,可以讓人們對建筑遺產信息背后的公共意義進行了解。符號系統完整統一性的強化和歷史功能的延續,已經成為了傳播學理念下的單體建筑遺產保護方法的主要內容。
以重慶東華觀藏經樓為例,該建筑與重慶地區的道教文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對該建筑中所蘊含的道教文化意蘊進行展示,是建筑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措施。建筑-環境層面的整理工作的開展,是對該建筑的歷史功能進行延續的有效方式?,F階段,這一建筑正門之外加建的六層建筑已經給建筑的保護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威脅。在建筑-環境層面的整理工作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在對加建建筑進行拆除的基礎上,對建筑的周邊環境進行整治,進而讓遺產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渠道得到拓展。為了對該建筑所涉及到的符號系統進行強化,相關部門也借助新聞媒體對建筑的周邊環境進行了記錄。這一措施可以讓人們從更為全面的角度入手,對該建筑中所隱含的綜合性的遺產信息進行了解。
(二)傳播學理念下的群體建筑遺產保護方法
文物建筑群、文物連片的歷史街區和歷史城鎮是群體建筑遺產的主要表現形式。相比于單體建筑遺產,群體建筑遺產中蘊含著重要的綜合遺產價值。在傳播學理念下,結構分析方法是對群體建筑遺產所承載的歷史記憶進行保護的有效方式,利用傳播學對信息傳播過程的研究方法對遺產信息進行傳播,可以在對大眾集體記憶進行調動的基礎上,提升人們的建筑遺產保護意識。以重慶津南村南渝中學舊址為例,該建筑群是天津南開中學西遷的產物。1938年南渝中學二期工程竣工以后,該校已經擁有教學樓3座、圖書館1座、男生宿舍3座和女生宿舍1座,津南村為教師宿舍駐地。從該建筑群的建筑風格來看,它采用的是與北環傳統胡同式布局相仿的村落布局,具有著較為濃郁的歷史氣息。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津南村是南開中學歷史底蘊的反映,它承載著當時南開學子在大后方求學時的記憶。在津南村建筑群的保護性開發工作中,相關單位可以通過構建校史陳列區和特色教學區的方式,對該校在抗戰時期的歷史進行展示,進而在推動校園歷史傳承基礎上,對遺產的記憶價值進行充分開發。結構分析方法是津南村建筑群保護工作中所采用的保護方法,對津南村歷史面貌的修復,可以讓該建筑群的遺產信息得到延續[3]。
(三)基于主題性的城市遺產文化保護體系
在歷史學科的專業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史成為了史學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問題。城市遺產文化保護體系的構建,可以為城市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4]。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是城市遺產文化保護體系中重要內容。以集體記憶為視角、以受眾研究為核心的研究方法的應用,可以為特定受眾人群的遺產再挖掘提供幫助。主體性城市遺產文化保護體系的構建,是喚起受眾群體城市記憶的有效方式。以棗莊地區的城市遺產保護工作為例,中興煤礦工業遺產可以被看作是當地重要的城市遺產。煤炭工業史主題遺產的保護工作可以被看作是中興煤礦工業遺產保護工作中的核心內容。在場所核心空間的整合過程中,當地有關部門可以對中興公司辦公樓、老火車站和北大井絞車房等建筑進行再利用,并要對民國鐵道門、白骨塔等遺產小品增強遺產地段的空間連續性,對遺產地段的空間連續性進行完善,可以對這一區域的工業主題進行強化,進而借助系統化的工業文化脈絡喚醒受眾的歷史記憶。
四、結語
傳播學理念下的建筑遺產保護對人們遺產保護意識的強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利用傳播學理念提升遺產保護的公眾參與,可以讓建筑遺產保護工作的可持續性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軍,王室程.建筑遺產價值評估方法研究——以橫道河子建筑遺產為例[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17,(10):1-8.
[2]徐藝文,常江.基于場所精神營造的近現代工業遺產保護及再利用研究——以棗莊中興煤礦為例[J].工業建筑,2017,(07):1-8.
[3]張琪.工業遺產的價值共享機制初探——以美國洛厄爾保護實踐為例[J].國際城市規劃,2016.
[4]于云龍.遺產與傳播[D].重慶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