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 阿麗莎

摘 要:濕地公園是城市發展中的生態過濾器,是展現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個生態窗口,文章通過對中山市濕地公園現狀的分析,提出了目前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的根源,提出通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化建設,基于在地域文化的影響下的濕地公園開發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地域;生態;文化;濕地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1]。
廣東省中山市是偉人孫中山的故鄉,地處珠三角的中心地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是著名的僑鄉。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推行產業的改革創新,加強了城鎮化的建設。目前,中山市有18個鎮,每個鎮區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南朗鎮是偉人的故鄉,古鎮鎮的燈飾產業文化,港口鎮的游藝游戲產業,沙溪的服裝產業和飲食文化等。隨著政府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日益重視,在凸顯地域文化特色的環境下開發濕地公園成為了一個趨勢。
一、中山城市濕地公園資源分析
濕地公園在中山市的發展較晚。與傳統的水景公園不同,城市濕地公園不僅強調生態性,更獨具科普性與教育性。通過恢復濕地生態系統,期望對城市的濕地保護及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進行一定程度的展示,從而達到游覽、科教、生態一體化的良性循環。因此濕地公園建設成為中山市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目前中山市政府已經出臺了《中山市建設高標準濕地公園的工作意見》,指導濕地公園的建設,文件指出:“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先易后難的原則,跨鎮區建設一批濕地公園,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多類型、多層級、多功能的濕地公園體系,實現‘一年開局起步、兩年初見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階段性目標,一定要重現中山水鄉風貌[2]。”
經過長久的自然變遷,珠江三角洲演變成河網密布的河口三角洲。中山市位于珠三角西岸的中心地帶,東面靠海,有西江、北江兩條連通珠江口的內陸河道,南面五桂山脈環繞,水資源豐富,出海口具有較多的堆積而成的沙洲灘涂,自然生態資源良好,創建濕地生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氣候對濕地公園的特征及設計方向影響也非常大。據廣東省氣象局官網統計,中山市氣候屬于亞熱帶氣候,常年平均氣溫為22.2攝氏度,最冷的1月平均溫度為13.1攝氏度。中山市土壤溫度與日照輻射情況都非常利于眾多水生植物生長,氣候特征不僅能種植豐富的植被,還影響到人工次生濕地的修復與營建,對濕地能否健康發展非常重要[3]。
為響應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目前中山市的濕地公園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利用有利的自然資源,發展生態濕地公園,加強生態環保的教育,任重而道遠。中山市今年安排了鎮區獎勵和補助類專項資金1.2億元,支持鎮區開展濕地公園建設,引導鎮區建設森林公園、道路綠化、河流河涌河岸綠化等,為打造全域森林小鎮打基礎。
二、開發中存在著的問題
(一)簡單化,模式化的趨勢,沒有充分與當地特色結合
中山市的濕地公園重疊性強,缺乏地域特色,公園在規劃中沒有遵循濕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發展特點,而更多停留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層面上,很多公園的開發模式強調了娛樂功能,忽略了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科普教育,造成了目前的公園沒有很好地與中山市的鎮區特色融合。中山市地理位置優越,目前正在開發中的濕地公園有七個,都是充分地依靠中山左右兩條主要的水資源,最后匯集到珠江口,形成了一個中心山脈自然區,兩邊水道圍繞的圍合式的自然景觀帶(圖1)。
(二)濕地公園缺乏生態化的措施
中山市已經投入使用的濕地公園中,缺乏對公園的水資源、動植物資源進行檢測,在公園生態化處理方式上很單一,植物的層次不夠豐富,動物的繁衍環境單一,水景設計中大量采用了硬質的河岸、花崗石的地面,破壞了濕地對周圍環境應有的過濾和滲透作用。公園的規劃設計中過分強調了功能化,娛樂性遠遠大于生態的主體性,特別是部分鎮區的公園水質受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的影響,水質污染嚴重,給生態處理帶來很大的難度,本土樹種在公園次序化的規劃中越來越少,對本土動植物的生態體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山市開發中的濕地公園環境圖中山市海岸線的生態環境由于長期受到污染嚴重,海洋養殖業的發展嚴重破壞了海岸線正常的生態體系。
(三)相關人才比較缺乏,對生態系統缺乏完善的評價系統
中山市濕地公園開發的構思和定位策略不完善。濕地公園的開發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專業人才對當地生態系統因地制宜地分析,并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建議規劃。目前,濕地公園的規劃在中山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正缺乏專業型的人才。通過系統的研究,才能形成完善的評價系統,有了相應的人才,對濕地公園有完整完善的分析,制定規劃方案,明確目標、職責,才會有利于濕地生態的長遠發展。
三、規劃濕地生態公園的措施建議
中山市的濕地生態公園的開發不僅要有常規濕地公園的功能,還要突出其優美和舒適特點,注重其地域性和特色性。隨著珠三角城市鏈越來越緊密,不斷膨脹的城市發展必然對中山市有限的濕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產生各種意想不到的影響。要進行濕地的合理開發,需要對中山市本地的濕地資源做合理的規劃,結合地域文化,尋求最佳的開發模式和體系,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一)因地制宜地原則,保護優先,合理開發
結合基地的自然條件,首先從氣候、地質、水質、植被、動物和人類行為特點等方面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和評估,并充分結合當地的人文特色,制定出相應的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導則。中山市每個鎮區地理特征有差異,水質有區別,東面以五桂山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周邊自然山水資源豐富,河道交錯,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優先,循序漸進地進行挖掘和開發,才能達到城市的生態循環。濕地公園開發中可結合專業鎮的產業特點,劃分出獨具特色的功能區域,不僅起到保護濕地的作用,更成為吸引游客的景點。
在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下,中山市的生態環境建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在建設中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必須用長遠的眼光,以系統的生態體系支撐更多融入本土文化,突出公園的唯一性。
(二)發揮濕地公園的科普作用,生態宣傳作用,形成科教、休閑、生態于一體的綜合多功能公園
重視開展濕地公園的科普教育功能,是在開發過程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將科教休閑集于一體,結合本地區的歷史文化特點,必要時加入示范性凈水系統,“在保護中科教,在科教中傳達保護理念”。水岸的處理應精良采用生態化的處理方式,用生態手法串聯公園景觀,自然景觀、休憩空間、水上交通、陸地交通為一體,將公園內的景觀實現人文和生態融合。例如,杭州的西溪濕地公園在規劃設計中融入了西溪歷史,并在公園內將水道用生態的駁岸建設,設置了停靠點,每個站點無不與文化息息相關,實現了人文和生態的結合,也詮釋展現了生態結構的完整性。
中山市的古鎮鎮作為全國聞名的燈都,在生態濕地公園的開發中也彰顯了燈都的獨特魅力,設計中能將燈文化與濕地生態系統融為一體,既能達到文化宣傳,又能起到科普教育,彰顯特色。公園內綜合日常照明、節點照明、燈光文化節三大照明模式,演繹白天名樹園,夜晚燈光景,以綠樹掩映、碧水環繞、燈光璀璨的生態景觀,展示古鎮“燈都”之名的光華魅力。
(三)濕地公園在開發中注重對本土植物的運用,注重植物的多樣性,形成完善的自然生態系統
中山市的濕地公園在生態化處理的方式上可以多樣化,城市濕地公園應從本身的自然地理條件、鄉土動植物、生態景觀和歷史文化等方面挖掘元素,在保留原有的植物基礎上,新配置的植物應盡量采用鄉土植物,從而形成本土濕地植物群落的結構,減少外來物種的使用,特別要避免使用具有入侵性的外來物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甚至是更大的災害[4]。盡量重視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劃定濕地保護區作為其棲息地,并設緩沖植被,減少硬質河岸的設計。中山市東部沿海區域有著豐富的紅樹林植物帶,紅樹林是生長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亞熱帶的木本生物群落,多為綠闊葉林,紅樹植物土壤水體3個子系統組成了該生態系統,它是中國海岸帶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類型之一。對現有紅樹林的保護,對海岸生態有著重要的意義,鄉土動植物的保留,能形成自然的生態凈化系統,充分發揮植物與動物的凈化優勢,讓濕地公園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
(四)開發中充分考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效益
目前中山市的濕地公園開發以政府公益性和商業開發為主,因濕地區域空氣清新,氣溫適宜,水禽聚集,環境優美等原因,在開發中應將公眾休憩、餐飲、購物、娛樂、醫療、停車等活動場所的建設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開發設計中注重場地記憶的精神化,盡可能保留當地歷史悠久的標志性景觀,不破壞原有的景觀生物鏈。翠亨新區是中山唯一臨海區域,地理位置優越,它處在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區域。不久后,中山市將在翠亨新區打造創新生態圈,翠亨濕地公園緊靠偉人孫中山故居。作為偉人故里,翠亨東面迎海,背山面水,通江達海,承接南北,溝通東西,有著得天獨厚的海洋生態系統,在開發中可結合周邊的文化特色,響應國家對翠亨新區的開發政策,結合海洋文化,融入當地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一個集海洋生態系統以及嶺南文化為一體的濕地公園。
中山市濕地公園的開發正處于起步的飛速發展階段,在未來的發展中還面臨很多的挑戰,能在本土文化基礎上為市民營造生態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公園,是一個可以造福子孫后代的事業。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山市的濕地公園如明珠一般點綴整個中山生態系統,使其形成文明發展的健康城市。
參考文獻:
[1]劉康,李團勝.生態規劃——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68.
[2]楊永峰.當前我國濕地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和保護建議[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4,(04):26-29.
[3]編纂委員會.中國河湖大典·珠江卷[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277-279.
[4]王琳.南通市景觀格局與景觀生態規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