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萍
摘 要: 隨著我國當前社會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秉持著新農村建設理念快速推進,鄉村文化環境建設存在不同的地域特色帶來的難題和危機,如何有效地實現新農村建設,更好地實現鄉村文化的延續,引起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蘇南地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始終位于前列,基于此本文針對如何有效利用美術資源對蘇南地區的鄉村文化景觀設計進行優化,從而推進蘇南地區的鄉村文化景觀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美術資源 蘇南鄉村 文化環境
我國是農業人口大國,農村人口比值占據我國總人口一半以上,絕大多數的地域文化特色都源自于農村人民的日常勞作生活。每一個地域的居民建筑及風土人情、文化特色都直觀地反映了鄉村的文化環境[1]。隨著我國整體經濟不斷提升,江蘇地區占據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組成,而蘇南地區又是江蘇發展最快的地區,農村的整體經濟文化水平更是得到快速提升。在人們日常生活質量得以有效提高的同時,傳統地域文化特色及鄉村文化環境更是亟待改善。如今傳統地域文化特色正逐漸消失,即使當前政府部門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未取得好轉。如何有效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現階段背景之下,提升農村經濟水平,有效利用美術資源更好地優化蘇南鄉村文化景觀環境,就是本文研究的課題。
1.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景觀類別及特征
1.1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景觀類
基于鄉村文化景觀的具體發展角度來看,蘇南地區的鄉村文化景觀特色的形成,主要可以根據人們對鄉村環境存在的不同類型的感知,從而劃分為兩種類型包括物質文化景觀及非物質文化景觀[2]。前者的形成主要是農村地區人們在日常勞作生活中,由于長期文化累積形成一種具備明顯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蘇南地區鄉村文化的形成載體,就是指蘇南地區的具備農村地域特色的居民居住建筑、鄉村街道及公共空間等。后者主要指的是蘇南鄉村地區的人們在日常生活勞動學習中形成的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此種非物質文化景觀的形成,與蘇南地區的歷史發展積淀相關[3]。物質文化景觀與非物質文化景觀之間并沒有較為絕對化的界限。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景觀都是物質文化形態得以表現,比如水鄉周莊、蘇州園林等都是經由特色化的物質形態,將蘇南地區的特殊文化內涵和精髓得以表現。
1.2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景觀美術特征所在
我國千百年來的發展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入影響,各個地區的鄉村文化景觀大多體現儒學文化,呈現出一種誠信美感。在當前此種環境的較大影響之下,各個地區的鄉村文化都在力求美感,同時展現出或多或少的道德理念、宗教信念、審美觀念相似性[4]。在鄉村文化景觀建設過程中,與農業生產勞動存在必然發展聯系。我國南北方地區特色存在較大差異,蘇南地區靠近我國中部,距離海岸邊較近,以此經常呈現濕潤多雨的特點,周圍河道較為密集,因此蘇南地區的鄉村景觀往往具備小橋流水人家的地域性文化景觀特色。再加之蘇南地區具備較為濃厚的鄉村文化內涵,外來文化的影響相對較小,以此蘇南鄉村景觀存在較為濃厚的歷史發展特征,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文化內涵。
2.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景觀建造策略
2.1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景觀美術資源利用分析
2.1.1充分體現蘇南地域美術特色設計鄉村文化景觀
要建設蘇南地區的整個鄉村文化景觀,獨立的自建民居就是一大特點[5],對其進行合理設計可以直接影響整個蘇南地區文化景觀的建設工作,因此應當在原本蘇南地區的居民居住特色得以保留,從而滿足該地區人民的內心歸屬感。當前人們通常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之后,慢慢尋找自然歸屬感。蘇南鄉村建設更是在建設過程中重視選址,雖然選址在現如今社會中已經不被人們重視,但是位置較好的房子可以使整體視覺效果更舒適。蘇南地區居民在對房子的選址上通常選擇朝南,主要關于當地的地理位置及氣候,以此在設計景觀過程中必然重視整體美感,滿足豐富的視覺需要。再者就是在建造鄉村景觀的過程中,應當重視蘇南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選取具備蘇南地區代表性鄉土元素,選用具備較強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從而增強村民的整體歸屬感,依照當代人們的審美觀點,適當加入現代人們的審美元素,從而在有效地保障原本鄉土特點的基礎之上,形成較強烈的視覺美感沖擊[6]。
2.1.2鄉村街道公共空間文化景觀設計凸顯地域特色
鄉村的組成主體是居民,居民的結合就成了鄉村文化景觀建設的穿插線條,成了鄉村景觀建造的基本骨架,從而服務于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交通,同時還可以有效滿足人們的交際需要。街道更是建造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景觀建設的重要組成[7],居民可以在此玩耍、交流,形成特有的鄉村舒適化景觀空間。此外,鄉村文化景觀的建造對公共空間的構成更是必不可少。針對蘇南地區的情況調查發現,公共空間通常包括村民自發組織活動所在地及公共風俗儀式的舉辦地。為了有效地保證蘇南地區的鄉村文化建設凸顯其地域性,更應當凸顯公共空間的建設。
2.2鄉村文化景觀美術手段改造地域特色分析
當前蘇南地區在建造鄉村文化景觀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針對周圍閑置狀態下的地區使用美術手段完成資源規劃,有效利用土地,賦予其一定的功能。還需要對中間的居住地帶不斷改善,有效保證蘇南地區的鄉村文化地域特點,凸顯濃厚的鄉村文化。避免在建造過程中出現土地資源浪費情況,依照居民原本生活習慣,在原本建設形態選取之上,提取具備代表性的鄉村文化元素對鄉村整體文化景觀做出一定的體現[8]。同時還需要將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作為鄉村文化景觀設計前提,不斷傳承鄉村文化,保留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使其以某種特殊的形態得以保存和凸顯。在整體功能、結構、形態、材料等方面對鄉土文化加以表述,構建完整性的具備生命意義的現代化鄉村景觀。
2.3蘇南鄉村文化景觀美術改造設計原則
在蘇南地區的鄉村文化景觀建設過程中,鄉村地域的整體親和凝聚力有待增強,是構建鄉村文化的特色組成部分。因此在蘇南鄉村地區文化景觀建造過程中,應當保存原本的地域性特色歷史物質,比如特色民居、歷史遺跡及祠堂等多種傳統文化文化物質遺產,作為村民的整體精神寄托。雖然其中部分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但是可以對其進行改造,作為特殊景觀形式存在。在改造蘇南鄉村文化景觀時,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依照蘇南的地理特色美術資源、具體人文經濟發展情況完成鄉村景觀改造,在改造過程中還應當遵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原則,不對原本鄉村景觀特色造成破壞,保證鄉村自然、人文生態的同時,設計多元化的改造方案。更要傳承蘇南地區的鄉村文化景觀特色,杜絕出現景觀設計模仿情況。鄉村地區的生活習慣及交流方式,乃至于民族風俗都與其他地區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現代鄉村文化景觀的改造應當尊重蘇南鄉村地區的原本特色,尊重公眾化參與,不斷對鄉村公共空間進行完善。并且在完成鄉村文化景觀建造的過程中,重視對公共空間的設計改造,滿足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以此進一步推進蘇南鄉村文化景觀的改造和進步。
3.結語與展望
在利用美術資源實現蘇南鄉村地區文化景觀建造過程中,應當重視科學、節約、因地制宜的改造原則,突出原本地域特色,傳承蘇南地區的鄉村文化內涵,從而有效改進整體生活方式。在保證蘇南地域特色的基礎之上,改造鄉村文化景觀,凸顯特色化地域特征。當前蘇南地區的鄉村文化景觀建造過程中,已經實現了城鎮化的改造,傳統地域文化特色及鄉村文化內涵逐漸削減,以此要在保證蘇南地區的鄉村文化地域景觀特色的基礎之上實現改造,從而延續蘇南鄉村地區的文化特色。基于美學的地域化特色凸顯本源,從而在日后規劃設計改造中借鑒更多鄉村文化景觀建造經驗,走出一條屬于自身的獨特化鄉村文化景觀建造之路。
參考文獻:
[1]霍娟娟.論民國基層政權建設對鄉村文化的沖擊——以蘇南地區為例[J].現代交際月刊,2011(7):21-21.
[2]王堞凡.蘇南地區鄉村“幸福院”景觀設計策略的研究——以西華村為例[J].藝術評論,2016(10):171-174.
[3]陳雅珺.基于生態耦合的蘇南鄉村聚落空間格局優化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蘇州科技學院,2016.
[4]石好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蘇南鄉村生活空間優化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蘇州科技大學,2015.
[5]王志民,謝園方.蘇南地區農村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估與開發利用[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20):5049-5053.
[6]肖振宇,張玉梅,肖立新.基于地域特色的蘇南鄉村文化景觀營造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5(1):35-41.
[7]秦振興,楊新海,鄭無喧.蘇南鄉村閑置資源再利用與空間整合研究[J].規劃師,2016,32(9):134-139.
[8]靳明飛,文劍鋼,施繼.蘇南優美鄉村特色研究——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蘇南地區鄉村風貌調查研究[J].價值工程,2014(20):135-138.
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5SJD520《蘇南美麗鄉村景觀整體規劃類型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