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是他們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21世紀以來,對《宣言》的研究工作一直進行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本文通過對各類研究文獻進行綜合整理并做出綜述,以吸引更多的關注并為之努力。
關鍵詞: 21世紀 《共產黨宣言》 研究綜述
一、引言
1848年2月24日,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發行量最大、影響最深遠、傳播范圍最廣的一部集哲學、經濟學、政治學于一體的傳世經典之作,更是第一部較為完整而系統地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偉大著作,其開辟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銳利思想武器。“現在,《宣言》無疑是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是西伯利亞到加利福尼亞的所有國家的千百萬工人的共同綱領”[1]。《宣言》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對全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深深的影響力。
二、21世紀以來《宣言》研究領域簡要綜述
對《宣言》的研究,歷來都是國內外學術界的研究重點和焦點,本文根據有關學術論文數據庫,查詢2000年以來國內對《宣言》的研究論文有八百余篇;本文對這些學術論文進行歸納整理,對研究領域進行匯總統計,了解當前國內學術界研究領域分布,并寄希望獲得更多的關注和重視,查缺補漏,不斷探索并深挖《宣言》所蘊含的真理。
1.《宣言》內容、特征及包含重要思想等研究
眾多學者分別從多角度、多領域對《宣言》進行研究和解讀,比如說:所有制思想:張旭認為馬克思“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思想是要建立勞動者的勞動力所有制 [2];制度文明思想:賀祥林運用《宣言》中關于創建制度文明的基本方法和聯系兩種制度文明的歷史與現狀,分析其對當代世界的啟示[3];廉政思想:吳日明指出,《宣言》提出了廉政關鍵在于加強思想教育[4];社會批判思想:馬擁軍認為《宣言》是把“歷史批判”與“價值批判”緊密結合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5];階級斗爭思想:王春英指出《宣言》指導著世界上一部分國家由工人階級為和平而戰而帶領其步入了社會主義社會[6];婦女研究:王濤指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人類解放的目標,也應該成為婦女解放的評判標準[7];機器觀:梁志偉等人認為,《宣言》闡述了機器對資本主義社會和工人階級的正負兩重性效應[8];國家觀:尹超凡對《宣言》的解讀主要表現在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來源、國家的本質和國家的歷史形式[9];國家公共性思想:胡劼認為《宣言》蘊含國家公共性思想[10];大眾化思想:余達淮等人分析指出,《宣言》進入中國就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歷程,重溫“兩個不可避免”、“兩個決裂”、“兩個絕大多數”和“兩個世界性”等《宣言》思想對探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指導意義[11];實踐觀:李建光等人認為,《宣言》既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化的標志,又是社會主義三維統一的理論典范[12];民主思想和民主觀:鐘曉雄認為,《宣言》的民主觀從馬克思的最高訴求出發,詮釋了民主的真正含義,將其作為全人類追求的普世價值[13];文化思想、文藝思想和開放思想:王員認為《宣言》具有開放思想,世界市場的形成,促使世界文化的出現,“和而不同”,推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14];發展思想:孫躍綱指出,《宣言》體現了“最全面最深刻的發展學說”[15];自由觀:任衛華等人著眼于《宣言》中若干與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有關的論述,分析個人自由發展與社會自由發展之間的關系的現實意義[16];意識形態思想:申文杰等人認為《宣言》蘊含豐富的意識形態思想,闡明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世界性對“精神產品”的影響[17];統一戰線思想:王繼昆將統一戰線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認為《宣言》的發表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思想理論的誕生[18];現代性思想:劉國勝等人認為,馬克思從現代性的“神奇”與“平庸”的二重性中論述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矛盾特征,闡述了他對現代性的辯證批判[19];社會發展理論和社會發展觀:張國指出,《宣言》的社會發展觀的主要內容主要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的生存和發展等問題[20];歷史觀和世界歷史思想:馮文平通過分析認為馬恩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革等多個維度對世界歷史思想作系統闡述[21];法律思想:鄭啟福通過分析,認為馬恩揭示了法的本質,提出了法制統一的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22];辯證觀:張世金等人對《宣言》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聯系進行分析與探討,照辯證法辦事,我國幾代領導人對《宣言》辯證觀的深刻把握[23];生態觀和生態文明建設:陳學明認為《宣言》包含豐富的生態世界觀,包括對自然異化的批判、生態矛盾的剖析及自然和社會之間“新陳代謝”斷裂的說明等[24];政黨策略、黨建學說、政黨純潔性及政黨聯合:于安龍認為《宣言》蘊含豐富的無產階級政黨的純潔性思想,并體現為思想純潔、政治純潔、組織純潔和作風純潔等方面[25];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唐勇分析認為,《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誕生[26]。
2.對《宣言》部分重要思想進行解讀
有關“卡夫丁峽谷跨越設想問題”:王瑞聚分析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俄國未來發展道路問題上并沒有真正為俄國革命黨人指明一個確切的方向和提供一個確切的答案,馬克思給蘇里奇的復信及《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并沒有真正解決長期以來縈繞在俄國革命黨人心頭的這個重大理論問題。我們不能把自己一廂情愿的東西強加于馬克思[27];“工人沒有祖國”:馬春玲等人指出,“工人沒有祖國”是一個事實,工人階級沿著“沒有祖國—有祖國—沒有祖國”的斗爭軌跡,最終實現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奮斗目標[28];“兩個不可避免”、“兩個絕大多數”和“兩個決裂”:郝貴生指出,“兩個絕大多數”等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原理的高度概括,它集中闡發了群眾史觀的精華內容[29];“消滅私有制”:李惠斌指出,重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馬克思認為切實可行的理想[30];“兩個必然”:董冬認為馬克思在《宣言》中對“兩個必然”的論證過程充分體現了馬克思的辯證思維方式,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共產主義社會所代替[31]。endprint
3.就學者、名人與《宣言》關系進行研究
如學者間的學術探討,高放先生提議把“全世界勞動者,聯合起來”的口號改譯為“所有國家勞動者,聯合起來”;而鄭異凡則認為,《宣言》是歷史文件,可以評說,但誰也無權修改原文[32];徐中遠認為,《宣言》是毛澤東同志一生最愛讀的一本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綜觀毛澤東一生讀《宣言》實際,對于重點和經典的書要多讀常讀、融會貫通、密切聯系實際、手腦并用及與其他書籍相結合[33];王婭則站在“無產階級專政”這一馬克思的核心概念的視角論證馬恩在理論上的高度一致性,力求從思想源頭上或原則上反駁“馬恩分歧論”[34]。
4.其他方面
有關學者分別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如與儒家思想比較(葉凱)、文獻學問題(李銳)、闡述資產階級歷史邏輯的二律背反(吳國邦)、革命主體(謝成宇)、戰略性思維方式(戴德錚)、介紹資產者與無產者(鄒文景)、空間理論(鄭利)、社會與國家關系(郭強)、無產階級自覺性(李寧)、市場經濟研究(常靜)、無產階級道德(黃富峰)、當代資本主義發展(陳建斌)、踐和理想精神(魏強)、唯物史觀(袁泉)、文化哲學思想(袁小云)、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陳世珍)、語言藝術和文風(劉孝陽)、方法論(郭杰忠)、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和時代觀(陶文昭)、反馬克思主義批評和真假社會主義區分(高乃云)、資本邏輯和歷史邏輯(李后強)、基本思想(高放)、民族和民族剝削(田宇)、社會主義觀(周新城)、研究綜述(趙付科)、文本結構(李銳)、與其他著作比較(許媛)、教育方面(穆寧)、社會和諧(梁瑞英)、紀念《宣言》出版周年(周先進)、七篇序言(李真)、中共與《宣言》譯本和早期翻譯(高放)、“以人為本”和全面發展(申文明)、當代價值(陳學明)、全球化(劉明華)和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楊湘海)等。
三、結語
新世紀以來,對《宣言》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有的領域研究得較多,有的領域缺乏關注;但是絕大多數學者都能結合當前實際,從不同角度對《宣言》進行解讀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們不可否認在研究當中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研究領域過于集中、研究領域缺乏深度、研究方式方法單一化、研究視角不夠新穎等。鑒于以上原因,希望今后對《宣言》的研究從以下方面進行強化:首先,提升研究的深度,對一些研究領域深度要深挖,比如對“工人沒有祖國”等研究;其次,變換研究方式方法,可以采用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去研究,利用心理學、語言學、管理學、政治學、教育學和歷史學等不同學科知識去探討;最后,加強與國外學者進行溝通交流,并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只有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才能不斷探索《宣言》所蘊含的真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40.
[2]張旭.《宣言》中的所有制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江西社會科學,2008(2):19-24.
[3]賀祥林.《宣言》的制度文明思想及其對當代的啟示[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0(2):13-16.
[4]吳日明.《宣言》的廉政思想意蘊[J].廉政文化研究,2013(5):86-90.
[5]馬擁軍.《宣言》社會批判思想的現實啟示[J].學理論,2009(30):62-65.
[6]王春英.關于《宣言》階級斗爭思想的深層解讀[J].華章,2010(5):21-22.
[7]王濤.從《宣言》解讀馬克思主義對婦女研究的理論貢獻[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2):5-9.
[8]梁志偉,龍東,李堅.淺談《宣言》中的機器觀[J].學理論,2013(12):49-50.
[9]尹超凡.淺析《宣言》中的馬克思主義國家觀[J].理論界,2013(9):8-10.
[10]胡劼.淺析《宣言》中的國家公共性思想[J].大觀周刊,2012(6):44-45.
[11]余達淮,李紅亮.《宣言》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求實,2008(12):4-6.
[12]李建光,凌海金.《宣言》與馬克思主義實踐化[J].貴州社會科學,2011(12):99-103.
[13]鐘曉雄.論《宣言》中的民主觀及其現代價值[J].法制與社會,2008(8):362-363.
[14]王員.從《宣言》的開放思想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性[J].江西社會科學,2001(9):84-86.
[15]孫躍綱.《宣言》中的發展學說[J].長江論壇,2012(3):15-20.
[16]任衛華.略論《宣言》中的馬克思主義自由觀[J].福州黨校學報,2005(1):61-63.
[17]申文杰,張冀.《宣言》中蘊含的意識形態理論及時代價值分析[J].求實,2011(8):4-7.
[18]王繼昆.統一戰線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1):37-40.
[19]劉國勝,向晶.《宣言》與現代性問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6):78-83.
[20]張國.《宣言》中的社會發展觀思想[J].唯實,2012(3):30-34.
[21]馮文平.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2(6):77-80.
[22]鄭啟福.《宣言》中的法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青島農大學報,2008(4):62-66.
[23]張世金,溫漢華.對《宣言》辯證觀的深刻把握[J].哲學研究,2010(7):15-16.
[24]陳學明.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J].江蘇社會科學,2010(5):66-70.
[25]于安龍.《宣言》中的純潔性思想探析[J].學術論壇,2013(10):28-32.
[26]唐勇.《宣言》: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正式誕生的標志及其現實意義[J].重慶大學學報,2006(4):1-5.
[27]王瑞聚.馬克思“卡夫丁峽谷”跨越設想問題[J].云夢學刊,2015(1):64-80.
[28]馬春玲,郭劍林.《宣言》中的馬恩祖國觀辨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5(2):37-41.
[29]郝貴生.《宣言》中的“兩個絕大多數”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8(1):16-20.
[30]李惠斌.重讀《宣言》[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3):31-37.
[31]李源泉.《宣言》中的“兩個必然”理論研究綜述[J].長江叢刊·理論研究,2016(11):96-97.
[32]鄭異凡.“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無須改譯——與高放先生商榷[J].探索與爭鳴,2008(5):14-17.
[33]徐中遠.毛澤東讀《宣言》的啟示[J].紅旗文摘,2015(16):24-27.
[34]王婭.馬恩在無產階級專政問題上的高度一致性[J].東岳論叢,2011(6):131-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