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玉 劉黎
摘 要: 本文著重對有關國內(nèi)外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的文獻進行查閱與分析,并總結分析了現(xiàn)有的幾種體育教育模式的研究現(xiàn)狀,以期為構建適合我國研究型大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體育教育模式開辟新思路。
關鍵詞: 體育教育模式 研究型大學 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
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jīng)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在新世紀,創(chuàng)新力在國家實力中的作用加強,成為國家發(fā)展的原動力,綜合國力的核心,國家競爭的關鍵因素。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于人才。研究型大學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為主要任務,在國家和社會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體育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本文對體育教育模式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研究有關的論文進行歸納和整理,并對現(xiàn)有的幾種體育教育模式進行分析,以期對研究型大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育教育新模式的構建與研究有所助益。
1.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的概念
目前大部分文獻均沒有直接給出“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的概念。其中,有部分文獻用“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替代“高校體育教育模式”闡述我國高校中的體育教育實施體系和系統(tǒng),或直接將“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等同于“高校體育教育模式”。毛振明在《體育教學論》中提出“體育教學模式是在某種體育教學思想和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體育教學程序,它包括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過程和相應的教學方法體系,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教學單元和教學課的設計和實施上”。李啟迪和邵韋德在《體育教學基本理論研究》中將“體育教學模式”的概念簡練地概括為“教學系統(tǒng)和教學過程的具體化與實際化”。付建民在《“三大理念”與大學體育“多元整合教育模式”的構建》中認為:“一個科學合理完整的體育教育模式應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設計的具有相應結構和功能的教育活動框架和系統(tǒng)。”因此,用“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探討整個高校的體育教育活動就顯得有些片面。
2.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的研究現(xiàn)狀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的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由原先的僵化狀態(tài)逐步靈活和豐富。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體育教育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對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的研究逐步深入。
2.1終身體育教育模式
終身體育教育模式以終身教育理念為理論基礎。戴志燕在《對構建高校終身體育模式的研究》中提出實施終身體育的六項基本原則:快樂體育原則、自覺性原則、從實際出發(fā)原則、全面性原則、經(jīng)常性原則和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原則。并初步構建了高校終身體育教育模式:在課程實施上,將競技項目與保健項目相結合,把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多元化培養(yǎng)放在首位;在教學內(nèi)容上,突出對學生終身受用的體育科學知識的傳授;在課外體育活動上,通過建立體育俱樂部加強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在考核方法上,以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和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shù)及質量為參照,制訂評分標準,綜合得出體育課成績。彭智在《基于終身體育理念下的大學體育教育模式的改革》中認為高校體育教育模式應樹立以身心健康、自主快樂為原則的教學觀念;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不斷提高教學層次和水平;建立全面科學的評價體系,在建立測評參照系時,以學生個體為主,集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為一體,并注重過程性的評價。楊旭峰在《從高校體育到終身體育的思考中》認為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也是高校終身體育教育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學者們認為某些高校實施終身體育教育存在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模式陳舊、教學內(nèi)容單一和體育理論知識教學缺失等問題。除此之外,毛芝海在《給予終身理念下的大學體育教育模式的實施》中還從體育鍛煉場地的角度出發(fā),認為體育終身教育存在的條件局限之一是鍛煉場所不足的問題。學生在離開學校后很難找到免費或者價格實惠又方便的鍛煉場所,致使終身體育這一理念難以真正深入人心。并建議大力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堅持資源共享,緩解公共體育設施不足的問題。白海軍在《淺談高校體育教學實施終身體育教育模式的研究》中除了指出場館和器材不足的問題外,還認為高校終身體育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1)體育師資力量不足,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有限;(2)學生在選擇體育項目時具有較強的盲目性,且網(wǎng)絡選課階段每個體育項目都有人數(shù)限制,致使學生可能選不到心儀的課程或選擇的課程因基礎差或不感興趣而導致學不下去,失去體育鍛煉的動力。韓海波和姜域在《積極推進體育改革樹立終身體育思想》中給出解決學生選課問題的策略:通過全面推廣專項選修課,增設選項內(nèi)容,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兩個學年里按自己的意愿和興趣,選擇兩三個不同運動項目進行學習,滿足學生的體育興趣,為他們在不同年齡階段選擇理想的運動項目提供寬松的條件。
2.2健康體育教育模式
進入21世紀,健康與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共同追求,堅持健康第一,以人為本,以服務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為宗旨的健康體育被推向高校體育改革的前言。方新普和黃文仁在《健康教育與學校體育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中認為學校體育其健康教育還停留于形式,沒有完全從原有的模式跳出來。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日常生活、學習所必需的科學衛(wèi)生健康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并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因此,高校應以“強身健體”的體育觀更新“競技技術技能”的體育觀,以學生為中心從身體、心理和社會三個健康維度設計課程目標,教學活動學生由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轉變,教學內(nèi)容由原先向學生灌輸體育知識轉向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黨炳康在《普通高校健康體育模式新思路》中建議高校在不改變總課時的情況下,引入健康教育理念,實行“掐頭去尾拉長式”的健康體育教育模式,實現(xiàn)體育教學與課余活動一體化的新機制,健全體育教學與體質測試緊密相連的體育信息服務新平臺。劉麗云和陳曄在《試論構建大學體育與健康教育新模式》中提出了確立多元參與的思想觀念和新的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想,實行課內(nèi)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endprint
張曉英和孫月舟等人將高校的體育教育置于陽光運動的背景下探討高校健康體育教育模式的構建。張曉英在《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高校健康體育模式的構建與實施》中剖析了高校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健康體育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定位,在以健康行為群體干預理論為基礎,參照健康促進模式的組織框架,構建高校陽光體育運動的PRE-CEDE-PROCEED健康體育模式。根據(jù)學校健康體育內(nèi)容的設置,配備相應組織機構,實施整體框架如下圖所示。
圖 高校陽光體育運動的PRECEDE-PROCEED
健康體育模式
2.3休閑體育教育模式
目前,國內(nèi)學者對高校休閑體育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發(fā)掘休閑體育教育的重要性、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影響休閑體育教育發(fā)展的因素上。穆颯、齊飛宇和蔣寧等人都系統(tǒng)論述了高校開展休閑體育教育的必要性,認為:(1)休閑體育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休閑體育價值觀念及休閑體育態(tài)度,提升大學生的休閑品質與生活品質,使之獲得自由參與及自我內(nèi)在的滿足,實現(xiàn)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2)開展休閑體育教育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3)休閑教育是實施實現(xiàn)終身體育的前提;(4)時代發(fā)展的潮流要求高校開展休閑體育教育;(5)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需要休閑體育。
陳立富在《基于普通高校休閑體育現(xiàn)狀的體育課程模式構建》中構建了休閑體育課程內(nèi)容結構體系。休閑體育課程的形式?jīng)]有選修課和必修課之分,沒有嚴格的班級限制,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特長,自主選擇學習內(nèi)容。在課程內(nèi)容上分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改造的運動項目、新興運動和拓展訓練四項。在課程的評價上重視學生是否掌握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能力及心理的完善等一些隱性變化,重視對學生鍛煉過程、課堂出勤及參與的評價。蔣寧則在《和諧社會背景下高校休閑體育教育體系的構建》中以休閑教育目標體系、休閑體育教育內(nèi)容體系、休閑體育教育模式體系和休閑體育教育評價體系四個子體系為框架構建了高校休閑體育教育體系。孟光和王偉在《普通高校休閑體育教育模式的探究》中提出高校構建休閑體育教育模式可以用三種選擇:一是選課模式,根據(jù)本校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開設幾個休閑體育項目;二是俱樂部模式,根據(jù)學生的消費能力、興趣、愛好和性別,自由、自立、自愿地組成并建立各種體育俱樂部;三是校園體育文化模式,高校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通過多種渠道為學生提供廣闊的休閑體育舞臺。
當前,我國的休閑教育剛起步,距離休閑體育教育的全面實施還相差甚遠。李國新、段青和穆颯等人總結了當前影響高校開展休閑體育教育的因素:(1)高校設施場地不足;(2)校園休閑體育運動氛圍缺乏;(3)校本課程開發(fā)力度不夠,照搬照抄缺乏特色;(4)專職教師缺乏。
2.4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模式
我國的教育制度和一些發(fā)達國家是不同的,在高校中,對于體育的教學并不是很重視,同時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也十分滯后。楊玲和路佳等人對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模式進行了研究,初步構建了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模式。
楊玲在《高校體育文化“三位一體”教育模式構建》中結合當前高校體育文化教育需求,圍繞理念目標、內(nèi)容形式、過程方法、管理評價等方面構建“教師引導”、“實踐體驗”和“環(huán)境熏陶”為一體的“三位一體”教育模式,并研究設計了“體育課堂平臺”、“運動競賽平臺”、“人文活動平臺”和“校園環(huán)境平臺”等四類教育平臺,以期讓校園體育文化滲透到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其在增強全體學生身心健康、造就品格毅力、提高綜合組織能力等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路佳、李永輝和靳勇等人在《高校“競賽核心”體育文化教育模式構建》中提出以“競賽核心”體育文化為主導建立的以競賽為核心的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競賽體育核心文化教育模式的內(nèi)容圍繞著競賽這一核心進行,目標的制定也是遵循使學生能進行競賽為主要目的,體育教師被安排到相應的班級運動隊指導和教學,教學安排課內(nèi)外一體化。但該體育教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會面臨以下問題:體育教師的數(shù)量和資金投入的不足致使競賽無法很好地展開;學生體育成績評價體系還有待思考;體育教師與職業(yè)教練的職業(yè)對接等。
2.5立體化體育教育模式
該模式由黃志榮、劉展仁和黃榮等人研究創(chuàng)立,其將課內(nèi)化體育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素質教育、地域差異、休閑娛樂、民族體質、體育與智力、終身體育、體育與未來工作和生活有機結合,形成包括更新課程觀念、素質教育、技能教育、課程內(nèi)容、課程結構、課程形式、課程實施、課程管理、課程評價、課程考核、俱樂部、運動訓練等作為整體的新型教育模式。立體化體育教育模式能系統(tǒng)有機地將大學體育教育內(nèi)容形成科學化、具體化、實用化、系統(tǒng)化、終身化、立體化的形式,是系統(tǒng)教育的過程。該模式有利于全面增強學生體質、調動學生體育鍛煉積極性和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等優(yōu)點。
2.6以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為培養(yǎng)目標的體育教育模式
目前國內(nèi)對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育教育模式構建的研究還比較少。但國內(nèi)學者就該問題進行了許多相關研究,主要涉及了體育教育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關聯(lián)、體育教育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高校體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面臨的問題和高校體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途徑等方面。龍亞軍和湯亞平在《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為核心的高校課外體育模式的建構》一文中以“創(chuàng)新教育”為思想指導,以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為核心目標,以“體育俱樂部”為活動形式,以“多元性”為評價模式,以“自主管理”為制度保障初步構建高校課外體育教育模式。但該模式著重于研究如何通過課外體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對體育課內(nèi)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等方面卻沒有太多涉及。
綜上所述,國內(nèi)學者對高校體育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歸納起來有幾個方面:教育理念、教學內(nèi)容、課程實施、成績評價、校園體育文化和課外體育活動等。學者們以終身體育、健康體育和休閑體育等主流的體育教育理念為基礎構建了多種體育教育模式。endprint
3.結語
目前我國對適用于研究型大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體育教育模式的研究比較少。學者們主要以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為研究對象,對研究型大學體育教育模式研究較少,且現(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考評方式等方面。在以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為培養(yǎng)目標的體育教育模式的研究上,主要集中于體育教學的創(chuàng)新上,對體育教育模式建構的研究在未來還有非常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劉勁松.對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的探索[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5(03):53-54.
[2]彭智.基于終身體育理念下的大學體育教育模式的改革[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05):170-174.
[3]毛芝海.基于終身體育理念下的大學體育教育模式的實施[J].當代體育科技,2012(05):40-41.
[4]陳春陽,付亞軍,余丹.普通高等學校健康與快樂體育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2(23):185-187.
[5]孟光,王偉.普通高校休閑體育教育模式的探究[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8-10.
[6]白海軍.淺談高校體育教學實施終身體育教育模式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06):71-73.
[7]劉智英,鄭明輝.試論高校體育教育模式[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116-119.
[8]張曉英.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高校健康體育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2):97.
[9]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李啟迪,邵韋德.體育教學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1]付建民.“三大理念”與大學體育“多元整合教育模式”的構建[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02):105.
[12]戴志燕.對構建高校終身體育模式的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1(01):49-50.
[13]楊旭峰.從高校體育到終身體育的思考中[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04):19-21.
[14]韓海波,姜域.積極推進體育改革樹立終身體育思想[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3(04):27-28.
[15]方新普,黃文仁.健康教育與學校體育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5(01):74-77.
[16]黨炳康.普通高校健康體育模式新思路[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2(04):199.
[17]劉麗云,陳曄.試論構建大學體育與健康教育新模式[J].湖北體育科技,2005(02):269-271.
[18]張曉英.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高校健康體育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2);96-97.
[19]陳立富.基于普通高校休閑體育現(xiàn)狀的體育課程模式構建[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0):157-158.
[20]蔣寧則.和諧社會背景下高校休閑體育教育體系的構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06):92-95.
[21]楊玲.高校體育文化“三位一體”教育模式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01):87-93.
[22]路佳,李永輝,靳勇.高校“競賽核心”體育文化教育模式構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06):764-768.
[23]黃志榮,劉展仁,黃榮,宋一心,李思.關于21世紀我國高等院校立體化體育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立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03):35-37.
[24]龍亞軍,湯亞平.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為核心的高校課外體育模式的建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11):53-54.
四川省科技廳軟科學資助項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