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榮
孫過庭“五合五乖”創作論之我見
姚旭榮
孫過庭《書譜》是我國書法史上重要的書法論著,文中提出了許多書學觀點,為后人從事書法學習和理論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技術指導,本文通過對其中“創作乖合論”的分析闡述,提出了實現趨“合”避“乖”、創作理想書法作品應具備的幾方面條件和要求。
孫過庭 “五合五乖” 書法創作
孫過庭,初唐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書譜》是其最重要的書法創作及理論文章,在書法藝術上《書譜》被后人視為與王羲之《十七貼》、懷素《小草千字文》齊名的小草三部經典之一;在書法理論上《書譜》論及書學的各個方面,內容廣博,見解獨到,是我國書法理論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著,自唐以來,歷代學書者,無不奉為圭臬。
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出了許多觀點,如“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審美中和論,“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學習方法論;“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學書階段論、“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暢無不適,蒙無所從"創作乖合論等等,均為后人從事書法學習和理論研究提供了極大的理論支撐和技術指導,其中“創作乖合論”使筆者留下的印象極深。
孫過庭“五合五乖”創作論認為:“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彫疏。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遺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其中的乖,“乖,戾也”,本義指背離、不和諧;合,意為不違背、和諧暢達,與乖相對。
“五合五乖”創作論闡述了書法創作過程中的十種狀態,其中“神怡務閑”、“感惠徇知”、“偶然欲書”、“心遽體留”、“意違勢屈”、“情怠手闌”,描述的是作者主觀心理、精神層面的狀態,而“時和氣潤”、“紙墨相發”、“風燥日炎”、“紙墨不稱”描述的是影響創作的客觀條件。同時孫過庭明確提出了“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的“書法創作理想主義”論斷,認為只有當書寫環境、書寫情感、書寫工具等條件和諧統一時,才能創作一幅理想的作品。
然而我們在分析古今經典書法作品創作背景的時候,筆者認為能夠切合“五合交臻,神融筆暢”的作品除了王羲之《蘭亭序》這一神品之外基本很難出現,如顏真卿《祭侄文稿》,面對“孤城圍逼、社稷危急、痛失親人,思緒無法完全集中在書寫上,可謂“勢屈”、“情怠”;又如蘇軾《黃州寒食詩帖》,面對空灶濕柴、心不在焉、可謂“心遽體留“,在這種心情的影響下,或逸筆草草、涂涂抹抹,或心灰意冷,反而在“偶然”中達到了“無意于佳乃佳”,成就了書法史上最偉大的作品,為我們今后從事書法創作提供了啟發。
可見,任何一個理論的產生,無不受到作者所處的社會壞境、自身條件的影響,不可能盡善盡美,孫過庭“五合五乖”創作論雖較前人理論更加完善詳盡,但也存在一些偏頗,對此我們應該客觀的看待,揚棄的繼承其中先進的思想。當今社會,書法已經基本脫離了實用目的,走進了書齋、展廳,成為了一門純粹的表情達意的藝術,書法創作的理念更加趨于理想化,如何在創作中趨“合”避“乖”,依然是廣大書家追求的理想環境,對此筆者認為:
強化技法是趨“合”避“乖”的前提。技法是書法作品的核心,沒有優秀的書法技法能力是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只有技法精熟才能“通會”,合理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
改善創作工具是趨“合”避“乖”的條件。當今最常使用的書法創作的工具主要是筆、墨、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書寫工具直接影響了書法技能的發揮,也直接影響了作品藝術風格的確立。
調節情緒狀態是趨“合”避“乖”的基礎。縱觀古今經典作品,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情緒的變化對作品藝術特色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雖然這種影響并不是作者的刻意為之,具有一定的時間性,是一種隱性的顯現但又真實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在從事創作前要了解自己的精神狀態,抓住合適的創作時機,創作中更要調節情緒,凝神靜思、“意在筆前”,“預想字形大小”,構思章法節奏變化,努力將自己的情感賦予到作品之中。
提升字外學養是趨“合”避“乖”的源泉。書法是藝術,更是一種文化現象。俗話說“字如其人”,每個人寫出的字,往往帶有個人的氣質,直接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修身、學識和品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個優秀的作者,必須廣泛涉獵文學、音樂等方面知識,“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學養和審美能力,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才能富有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內涵。
[1]歷代書法論文選[М].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陳振濂.書法學[М].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3]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М].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淮陰工學院自動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