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力
“教育養老”理念下老年教育的發展趨勢探析
王 力
“教育養老”作為一種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養老理念,豐富了老年教育的內涵。本文結合中國老齡化的趨勢與特征,界定了教育養老的基本內涵,闡述教育養老與老年教育的關系,并對“教育養老”理念下老年教育的發展趨勢做了前瞻性分析。
教育養老 老年教育 教育需求
至2016年末,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億人,占總人口的10.8%。從國際公認標準看,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與此同時,中國的養老問題正面臨著資源、機制、理念、形式等諸多問題的交錯與碰撞。“教育養老”作為一種養老理念,是培養造就身心健康,與時俱進的老年群體的有效載體[1],對于促進人群的養老質量以及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養老,是以老年人群為對象,通過教育權利的賦予、教育資源的供給、教育需求的滿足,提升老年人口整體素質和養老質量的一種養老理念。要理解教育養老的內涵,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教育養老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服務形式。關注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既是對老年人負責,也是對國家和社會的未來負責。教育具有公共產品屬性,老年教育既然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需要政府的投入與主導。因此,教育養老通過向老年人口提供公共教育服務,體現政府和社會對老年人口的關愛和幫助。
其次,教育養老是保障老年人權利的體現。二戰后,世界人權運動蓬勃發展,老年教育作為一項老年人享有的基本權利開始得到宣揚。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強調教育目的,旨在尊重人權、自由,并且要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20世紀80年代后,賦權運動特別強調對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賦權,使他們能夠和其他正常人群一樣參與社會活動。在我國,《教育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都規定了老年人具有受教育的權利。
再次,教育養老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機制。“老有所養”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內容,傳統的“老有所養”多強調“養”,即給予老年人物質、經濟、疾病負擔上的保障。“教育養老”強調教育是老年人生活的一種方式與常態。基于這種理念下的老年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供給,更重要的是通過需求引導與保障,引發老年人持續參與的熱情,推動老年人潛能發揮,提升老年人口的整體素質,促進老年人享受人生的快樂和價值,是實現“養教結合”的重要機制。
如果我們把“老齡化”簡單地理解為社會的負擔是不準確、不全面的,也是消極的。從人力資本的角度來講,老年教育不應是針對弱勢群體的福利事業,而是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的一部分。老年教育可以通過針對老年人口的各種有目的的教育活動,提高老年人的整體素質,促使老年人個體的知識、經驗與技能得以傳承和發展,使之成為整個社會的財富。
教育養老是一種觀念的轉變,看待老年人及其教育應當立足“優勢視角”,即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的視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階段,是仍然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意味著應當把老年人及其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作為老年教育關注的焦點,促進其形成信念,即個人所具備的能力及其內部資源允許他們能夠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可見,教育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更高層次的養老方式,是實現老年教育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是老年教育得以實施和落實的具體體現[2]。要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就要將教育養老理念依托老年教育,但內容形式要豐富于一般的老年教育,需進一步彰顯人文關懷,以滿足精神需求為核心,讓老年人真正過上健康愜意的養老生活。
我國的老齡化社會同時呈現出人口基數大、城鄉差異大、未富先老等特點,老年教育是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不可或缺的戰略。因此,在“教育養老”理念的指引下,老年教育將會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一)養教結合
養教結合是通過整合各方社會資源,促進老人獲得便捷、就近、優質的教育服務以提高他們的生命和生活質量。養老服務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養教結合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新增長點,有助于培育老年人講求質量品質、注重文化內涵的生活消費理念,形成養老服務業的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發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撐和持續動力。開展養教結合的工作,推動老年教育的改善,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配合、資源傾斜。總體來講,民政部門和教育部門要起牽頭作用,帶領更多的養老機構和教育服務組織進行有效地融合,共同促進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要重視對條件優越的養老機構的鼓勵,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老年教育在養老服務中的重要意義,得到這部分社會資源的支持是養教結合的關鍵所在。
(二)融入社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指出“重視老年教育,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指明在終身教育體系構建中,社區教育與老年教育二者不可分割的關系。
社區教育是實現社區全體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的一種社區型的教育活動和過程。具有屬地性,倡導全員全過程的教育思想,為社區成員提供人人可以參與的學習環境和機會, 在一定程度上也契合了老年教育的發展目標和理念[3]。教育目標的一致性決定二者可以互通互聯,優勢互補。將老年教育融入社區教育,可以使老年教育統籌各類社會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使社區內各類教育資源在老年教育中發揮更大的功能效用。
(三)智慧教學
老年階段處于體能、智能及人際交往處在不斷下降的過程中,其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學習能力遇到阻礙,嚴重影響著老年群體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和可及性,成為老年教育普及的制約。如今,隨著智慧養老理念的發展,老年教育的智能化發展趨勢逐步體現,網絡服務平臺的運用使老年教育手段得到改進,最大限度地使老年人都能獲得學習機會。
老年智慧教學的構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老年人教育需求的大數據系統,分析需求特征及變化趨勢,有效地設計教育路徑與內容。二是教學資源管理的數字化,如構建網絡課程資源庫,實現教學內容的資源共享。三是教學形式的網絡化,老年學員可以在家中通過互聯網接受遠程教育,節約社會資源。四是產品個性化選擇,如學習者使用移動終端,依托無線網絡應用數字化學習資源選擇個性化學習方式[4]。
(四)精神發展
一個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物質生活充分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我們必須面對老年人精神生活日漸健全的現實需求,他們不再滿足于衣食無憂的生活狀態,而是追求更健康的生命質量,希望擴大社會交往范圍,過上更加豐富和充實的教育文化生活。因此,我國老年教育必然要面臨從“待遇養老”向“教育養老”的轉變。老年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生命發展時期,從生命老化的角度來看,老年期的生理衰退、心理脆弱是不可逆轉的。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家庭結構悄然變小,隨著家庭人口的空巢,相當一部分老年人處于一種“精神空巢”狀態。這不是指經濟和物質上的貧困,而是精神、文化、社會支持的缺失。現代社會老年群體對精神文化生活內容與質量的要求有著強烈的欲望。
杜威的教育目的說強調“教育的起點是社會要求,終點是人的發展”,這符合老年教育屬于終身教育的判斷。“教育養老”旨在引導逐漸退出社會角色的老年人獲得超老化觀感的精神發展,即發現生命的意義、尋找內心平和,促其自我接納和完善。
[1]趙慧聲.“教育養老”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報,2011(4)38~40.
[2]吳燕.教育養老:一條提升農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質量的新路徑[J].蘭州學刊,2014(4)116~120.
[3]厲以賢.社區教育原理[М].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25~127.
[4]丁海珍.老年教育形式創新的思考與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5(4)16~18.
江西中醫藥大學)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基于“教育養老”理念的老年教育需求與供給研究——以江西為例》(項目編號:16YB111)。
王力(1980-),男,漢族,安徽滁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衛生管理、醫學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