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榮
簡述民族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金 榮
民族院校是各個民族學生的聚集地,民族院校的開展對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友好相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民族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一旦受到某種誘發因素就可能導致學生之間產生矛盾,這將違背開展民族院校的初衷。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需要在教學計劃中著重考慮添加心理方面的教學任務,通過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來改善民族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民族院校 心理健康 教學任務
曾有學者指出,心理問題對人的影響是持久的,要強于其他災難對人的影響。就民族院校而言,各個民族的學生聚集與此,背離家鄉,本身就在內心產生抗拒心理,由于語言和表達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跟同學很難溝通,致使無法排解心中的不快,長期以往會對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為此,對于民族院校而言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課程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創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來幫助學生調節心理,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樣才利于學生后續的綜合發展。
在對某市的10所民族學校的學生進行心理測試之后發現,近20%的學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問題。之后又對某民族院校入學的新生進行心理測試,結果顯示新生中存在心理疾病的人數也不容樂觀,這就意味著有必要在民族院校開展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以此,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資料顯示,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對1500名智力差異不大的兒童進行跟蹤研究,在經過30年的自主發展之后,這些研究對象的一部分處于社會的頂端成為名流、學者和專家,而一部分卻過著截然相反的生活,每天無所事事,成為無業游民。產生這種極端差異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心理素質的差異,這些研究對象中的成功人士在為人處世中表現出明顯的自信和堅持。
在社會發展明顯加快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壓力也隨之增大,各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從以往的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轉變成綜合素質的要求,在高壓的作用下人們的心理很容易產生變化,在某一方面來講,具備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更容易邁向成功。民族學生作為各個民族發展的后備力量,其心理發展情況將直接影響民族地區的發展,為此,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為民族事業的發展培養優秀人才。
我們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針對大部分沒有心理疾病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推廣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可以組織集體性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適應集體生活和新環境的能力,在活動中還可以設置競技比賽培養學生應對失敗的抗挫能力,使其具備更加強大的內心,這樣可以有效預防心理疾病問題的發生幾率。第二層面針對的是那些已經發展成心理疾病的學生的教育,這類學生可以通過心理咨詢的方式,了解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關鍵因素,再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引導,通過此種方式可以避免心理疾病向嚴重的方向發展,對于輕度的心理疾病學生會有明顯的改善作用,進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第三個層面針對的是極少數具有嚴重心理疾病學生的教育,由于學校不是專門的心理治療機構,對于患有嚴重心理疾病學生僅能通過心理干預的方式,使其病情不再加重,具體的心理疾病治療還需要借助社會上專業心理治療機構的力量。
民族院校根據自身的能力和情況來創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及劃定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根據文中上述觀點,我們可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分為3個方面:
(一)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心理健康維護是指對全體學生實行的較為全面的心理素質教育。具體包含以下內容:通過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對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進行訓練,激發學生的潛能;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指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對學生情感的教育,教會學生表達情感的方式,并且掌握控制自身情緒的能力,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方式宣泄和釋放心理壓力,避免由于壓力過大引發心理疾病;人際關系指導,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以及親子關系,對之間的互動、沖突、競爭等問題的處理方式方法以及尊重他人的交往原則進行深入學習,原因是形成心理疾病的因素除了生活壓力之外,還包含人際關系處理的壓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主要是針對自信心和抗挫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和壓力;完成對學生心理的指導,采用有效的手段讓學生認清自己,了解自身的心理變化,并且較會學生有效緩解心理壓力的方式,使其在察覺到自身心理變化時能夠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心理調節,避免由于發現不及時而產生心理疾病。
(二)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部分是針對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矯正教育,具體的內容包含:適應學習環境的教育,主要針對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心理的問題,例如考前焦慮、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問題,部分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都伴隨著焦慮的情緒;調節情緒問題,對影響學生正常生活的抑郁、恐懼、緊張等情緒進行研究,分析出誘因,幫助學生完成自主調節;心理問題對身心健康產生的影響,例如失眠、神經衰弱等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避免心理問題加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三)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
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的開發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在實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將其作為教育的重點內容。通過心理潛能和創造力的開發來訓練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
在對民族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研究之后可以發現,僅依靠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是無法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重回正常心理的隊伍中。針對這一問題,就要求民族院校開設專門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機構,便于在課余時間幫助學生調節心理。同時還可以開展有助于提升心理素質的活動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要想開展有效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機構必須具備較為專業的團隊,這就要求校方引進專業的心理教育人才作為支持,并且設置專門的咨詢輔導場所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二)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為了全面提升民族院校學生的心理素質,需要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課堂是除了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基礎知識進行講解,還需要與學生溝通,了解現階段學生較為集中的心理壓力問題。分析心理壓力問題的根源,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方式宣泄心中的情緒和不滿,避免由于心理壓抑導致的心理疾病。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傳授簡單的自我調整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排解壓力,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
《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生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高等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特別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要結合教學工作過程,滲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從而讓學生的心智能夠得到健康的成長。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這是現代學科教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內在要求,有其現實的必要性。
(四)輔導員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想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上述心理咨詢與輔導,用專業矯正和疏導培養大學生的正常心理,通過課堂教學向廣大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調適方法,使大學生能以正常的心態面對生活和學習。輔導員以其獨特的工作特質成為將二者連接的關節點。大學中的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多、對學生最了解的老師,他們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家庭狀況、學習環境和人際關系等情況都比較清楚,經過一定的心理咨詢專業培訓,對學生面臨的一般性心理問題和發展性問題,就能全部或部分解決。
(五)學生自身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開展大學生自助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可以組織對心理健康教育感興趣的同學,以組建社團的方式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學會”。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專題講座等培訓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理論和技能。在此基礎上開展活動,向其他學生宣傳維護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方法。
[1]曹顯明,張貴源,陳燕.新時期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3(10).
[2]何花.西藏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12).
內蒙古民族大學)
金榮(1974-),女,內蒙古扎賚特旗人,碩士研究生,內蒙古民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